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拉萨地区城镇职工脑卒中的患病、亚型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以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拉萨地区81298例城镇参保职工为调查对象,以ICD-10疾病分类为依据,纳入符合诊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其总患病、分析脑卒中的亚型及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81298人群中脑卒中患者165例,患病为202.96/10万,与心肌梗死相比(14例、患病为17/10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亚型以脑梗死最多,其次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年龄段(30~89岁)的脑卒中患病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病高于女性,汉族患病高于藏族和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危害拉萨地区老年人群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亚型以缺血型为主,影响患病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民族。合并有高血压病为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拉萨 脑卒中 患病率
  • 简介:目的:分析230例冠心病者骨密度情况与睡眠质量。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者230例作为本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230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均采用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L1~4及左侧股骨颈密度。对比2组骨密度测定结果及低骨密度发生。调查并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腰椎L1~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骨密度患者冠心病发生显著增加,冠脉明显狭窄,且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为了更早的明确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症状,可将低骨密度的发生作为影响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骨密度 现况调查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人龋齿患病情况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其牙体损害情况,探讨精神病人的牙齿保健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精神病人145例为研究组,随机选择本院职工255人为对照组,对两组入组者逐个进行牙齿健康状况检查,记录龋齿和缺失的情况,包括龋病修复者,将结果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龋齿总数、缺失总数和龋缺失补指数(DMFT)比较中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别,在刷牙次数、患龋、缺失等方面亦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精神病人龋病患情况严重,患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刷牙的次数、时间、质量及服用精神药物影响较大,此外饮食及生活习惯也有一定影响.提示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防治.

  • 标签: 精神病人 龋病 患龋率 疾病调查 牙齿保健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及对睡眠障碍的改善。方法:抽取本院于2016年2月到2017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86例,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心肌耗氧量指数及心率指数;比较2组患者失眠及每周安眠药服用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心肌耗氧量指数及心率指数分别为97.67%、(7.010.85)分、(76.535.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40%、(8.011.13)分、(78.253.54)分,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失眠及每周安眠药物服用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相比于常规治疗,中医治疗可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其心肌耗氧量、心率及睡眠障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 心肌耗氧量指数
  • 简介:目的:总结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不同分期压疮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蚕食”法清创联合多种湿性愈合法治疗16例不同分期压疮,并加强基础护理,辅以营养支持、配合使用护理辅助用具、严格交接班等措施,观察压疮治疗效果。结果:16例压疮患者除2例因病情重、年龄较大死亡外均治愈,且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新的压疮。结论:治疗压疮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全身营养状况、压疮的局部伤口情况等灵活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缩短治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同时减轻护士的压力及工作量。

  • 标签: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压疮 护理
  • 简介: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焦虑”其实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感到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且难以应对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适当的焦虑是有益的。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适度焦虑可以提醒危险,帮助人们做好准备去提前应对。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的事件或处境不相称、时间过长时则为病理性焦虑,临床上称为“焦虑状态”。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近些年我国焦虑症发病呈现出愈发年轻化的态势。过分担心、警觉性增高、睡眠障碍等均是焦虑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焦虑症若持续性进展,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但由于人们对焦虑症这一疾病并不了解,所以会陷入认知误区,广大医务工作者需加强对焦虑症这一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那么,应当从哪些角度了解焦虑症呢?

  • 标签: 焦虑症;护理;精神障碍
  • 简介: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从19.15%降低到8.33%。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2型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发生率
  • 简介:  1文献检索  根据研究检索策略共筛选出6项关于脑出血(ICH)降压治疗的研究,其中4项为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被剔除.仅有2项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见表1),这2项前后对照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发表,虽然均未能前瞻性地回答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相关替代品及安全措施.  ……

  • 标签: 脑出血 降压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D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M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影响因素分析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发生率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PD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PD患者212例,采用便秘量表评定PD患者的便秘程度,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病程、用药情况,并进行UPDRSDI评分、Hoehn—Yahr分期、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将各项因素与便秘进行偏相关分析,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患者合并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212例PD患者的年龄、Hoehn.Yahr分期、HAMD总分与便秘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是便秘的危险因素,而性别、病程、盐酸苯海索每日剂量、吡呗地尔每日剂量、左旋多巴每日剂量、UPDRSⅢ评分、MMSE总分与便秘无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PD患者便秘与年龄、Hoehn—Yahr分期、HAMD总分有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便秘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对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嗜睡量表、抑郁情绪测定表以及用药调查表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统计分析患者的睡眠障碍程度、病例的临床表现、药物的运用等问题。结果:30例帕金森患者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21例,睡眠障碍为70.0%,睡眠障碍患者中难以入睡患者5例、睡眠情况发生破碎的6例、白天睡眠过多的6例、睡眠时呼吸出现暂停情况的4例,通过研究分析,患者在夜间难以入睡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夜尿、梦魇、疼痛、麻木等情况,以上情况和患者的患病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抑郁的严重程度以及左旋多巴胺每天用的剂量息息相关。结论:帕金森患者的睡眠情况十分不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在临床上通过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出现破碎、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出现以上情况,大概率和患者的睡眠障碍病程长短、病情、抑郁时间长短以及左旋多巴胺的使用剂量密切相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临床特点 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精神症状的分布.方法用中文版神经精神问卷(CNPI)调查42例确诊的PD患者最近一个月的12项精神症状,并予以评分.结果64%的PD患者存在一项以上的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睡眠障碍(43%)和抑郁(38%),最少见的症状是欣快.抑郁评分的均值最高.PD患者的精神症状评分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无关.睡眠障碍、抑郁、焦虑和淡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PD治疗药物中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与幻觉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多数PD患者存在一项以上的精神症状.PD患者的睡眠障碍、抑郁、焦虑和淡漠症状可能与神经变性有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精神症状 神经精神问卷 睡眠障碍 淡漠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的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的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及早干预。

  • 标签: 首次发作抑郁症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30d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收集了3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与30d预后相关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项影响30d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是: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X8,OR2.046,95%C/1.138~5.679)、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X15,OR2.590,95%C/1.226~5.470)、并发症(X16,OR4.820,95%C/1.877/~12.377)、吞咽障碍(X17,OR7.912,95%C/1.280~48.901)和中线移位(X22,OR13.969,95%C/4.760~40.990).回归方程为:Logit(p)=-12.005+0.716X8+0.952X15+1.573X16+2.068X17+2.657X22,该模型的判断正确为87.5%.结论GCS评分、NIHSS评分、并发症、吞咽障碍和中线移位可作为判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d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率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验证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在临床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运动迟缓定量指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为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版)的1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健康对照组为15名与帕金森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美多巴冲击试验,状态分为服药前和服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估。应用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测量两组被试者的翻腕、抬腿、10m往返范式动作的运动数据,提取幅度、频率等运动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与UPDRSⅢ中子项及子项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状态的翻腕幅度、步幅、转身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帕金森病患者服药前转身时间与UPDRS步态(Ⅲ29)、中轴症状(Ⅲ18、19、27-31)和迟缓+中轴症状(Ⅲ18、19、23-31)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824,P=0.002;r=0.779,P=0.005;r=0.673,P=0.023)。结论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可对帕金森病的运动迟缓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对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帕金森病 运动迟缓 运动功能定量评估 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封建科34年死亡病历回顾性分析。结果:自杀是精神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占53.66%,其中精神分裂症占77.27%,身体疾病导致死亡占46.34%,其中漏诊躯体疾病致抢救不及时的占73.68%。结论:落实干部制度,随时收拣危险物品,按时巡视病房是防自杀的重要措施,认真进行体检,重视实验室检查是防止漏诊躯体疾病的关键。

  • 标签: 住院 精神病 自杀 精神分裂症 漏诊 死亡原因
  •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支架成形术 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