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后即刻置入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加支架置入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7例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入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超选择动脉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基底动脉血栓 动脉溶栓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接触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2~24h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尿激酶用量50~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0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l例.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14例,大脑中动脉再通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再通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20例.11例因血管狭窄明显,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8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5例.结论超选动脉接触性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安全性 尿激酶 神经功能 禁忌证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接触性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性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分析尿激酶动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发病在6h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动脉治疗,比较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7例患者在14d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颅外出血并发症.结论我们小样本的研究发现,尿激酶动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标签: 动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 简介:患者男性,55岁,因“不能言语、右侧肢体乏力4h”于2007年8月2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嗜烟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重度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上肢肌力2级,远端3级,右下肢肌力2~3级。右侧肢体肌张力低下,右侧肢体针刺痛觉减退,右侧病理征阳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1分。血小板、血凝指标四项正常。

  • 标签: 颈内动脉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溶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结果采用选择性动脉与机械碎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性动脉和机械碎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27例,静脉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组和静脉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较静脉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发病时间窗采用静脉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本文主要对动脉及机械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 简介: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干缺血,如果不及时恢复供血可导致脑干梗死。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后循环缺血梗死病情危重且难以治疗,患者常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以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症状,预后极差。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干梗死 溶栓治疗 后循环缺血 急性呼吸循环衰竭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动脉尿激酶(UK)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组,行超选择动脉及PTA治疗;取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UK静脉治疗.复查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0%、95%和100%.PTA组6例中,ICA2例,椎基底动脉4例,均有血管再通.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语言功能障碍恢复、3个月后临床神经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超选择动脉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精巧细致的超滑导丝和球囊扩张等机械性作用显著弥补了单纯药物治疗的不足.

  • 标签: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溶栓疗法
  • 简介:199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及脑卒中研究院脑卒中研究(NINDSⅠ&Ⅱ),同年欧洲合作组急性脑卒中研究(ECASSⅠ&Ⅱ)和北美多个国家联合研究(ATLANTISA&B)也相继发表。这些针对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大型经典临床研究均证明:

  • 标签: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PLASMINOGEN rt 时间窗 ACTIVATOR
  • 简介:在治疗时间窗(<6h)进行治疗,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血流、缓解缺血状态、阻止梗死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从而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笔者对我院2002年2月-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总结其治疗经验.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静脉推注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脑梗死急性期因受到时间窗及适应证等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而且药物治疗的疗效有限。超声已逐渐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助治疗以及恢复期治疗。业已证实,超声联合药物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文章就超声的机制及其发展做了综述。

  • 标签: 超声 溶栓疗法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再通率、疾病复发率、睡眠质量、NIHSS评分和ADL评分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动脉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疾病复发率、睡眠治理、NIHSS评分和ADL评分等指标。结果:应用常规治疗结合动脉治疗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血管的再通率,有效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提高睡眠质量,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即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即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结合动脉治疗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血管的再通率,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动脉溶栓疗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 睡眠质量 血管再通率 疾病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9h动脉治疗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86例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6-9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NIHSS〈5分)患者资料,比较选择性尿激酶动脉和口服阿司匹林2种治疗方法的发病7d和90d效果。结果与口服阿司匹林组相比,选择性动脉组患者发病7d的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较对照组明显改善(81.3±7.9vs54.5±9.3,P=0.034),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88.4%vs48.8%,P=0.028);但在90d后,两组患者的BI及mRS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6-9h积极的动脉尿激酶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

  • 标签: 动脉溶栓 轻型卒中 时间窗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spinlabel,ASL)指导缺血性卒中静脉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新的、高效的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的技术。方法入选发病至就诊时间大于3h,在MRI-ASL指导下进行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时选取在MRI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病史、入院至时间、影像学检查至时间、发病90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0~1分]率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等。结果ASL组和PWI组相比,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出血转化率也无显著差异。ASL组影像学检查至时间短于PWI组[(65±15)minvs(73±11)min,P=0.031]。结论ASL较PWI技术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可以减少延误时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无差异。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延误
  • 简介:大多数卒中(大约80%)为缺血性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果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较短(P〈0.001)。术前静脉[优势比(oddsratio,OR)=2.774,P=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2.586,P=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62,P=0.006)。结论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能够使患者获益,而术前静脉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院前通知 急救网络 时间管理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索早期脑梗塞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发病6h脑梗塞患者93例,随机分为动脉组(32例)和静脉组(61例)。除一般治疗外,静脉组予以尿激酶25万U/d静脉滴注,连续7d。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将多孔微导管插入血栓,按1万U/min注入尿激酶,每使用25万U即测凝血指标并行血管造影,血管开通后,再注入25万U以溶解迁徙性血栓。结果两组3个月后疗效显示,动脉组有效率为87.5%,优于静脉组的60.65%(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脉组亦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优于静脉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
  • 简介:目的观察和总结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栓塞血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栓塞血管分别为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主干5例,基底动脉1例)均在发病9h进行超选择动脉接触治疗,其中6例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颅栓塞动脉.结果主要栓塞动脉100%再通,病人恢复较好.6例随访1~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加球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气囊扩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