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局部血流特征,探讨局部血流与精神病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PANSS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应用99mTC-ECD-SPECT技术,对17例从未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接受治疗前与治疗后测量局部血流,并与1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病例组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低于对照组(各P<0.05),治疗后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各P<0.05);治疗前不同区rCBF与精神病理症状(含单个症状评分和因子分)和疗效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病人存在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局部功能减退,但未发现局部血流与精神病理症状和疗效有关.

  • 标签: SPECT检查 精神分裂症 局部脑血流 右侧额叶 右侧颞叶
  • 简介:本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对老、中、青三组共60例局限性挫裂伤病人脑血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以了解此类损伤对血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伤后受累脑血管的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2)两侧大脑半球血流灌注不对称,病灶局部血流减低;(3)大脑中动脉(MCA)受影响程度不及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明显;(4)治疗前后脑血流状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TCD可为局限性挫裂伤的治疗,病程和伤情的判断等方面提供客观的指标和依据。

  • 标签: 局限性脑挫裂伤 脑血流 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 颅内压
  • 简介: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20~39岁组、40~59岁组、60—85岁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第一次、第五次远程肢体缺血5分钟后颈内动脉(ICA)和椎动脉(VA)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结果第1次肢体缺血(LI)后,三组中VA的PSV、EDV和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升高;第5次LI后60~85岁组中VA的PSV、EDV增加。结论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能增加VA血流。该方法安全无创、简单易行。

  • 标签: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 脑血流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例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用西门子Artiszeebiplane双平板DSA,所配设备Systemsyngo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将DSA二维原始序列数据用Iflow软件分析处理,在一张图像上分别用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标记显示一侧颈内动脉或一侧椎动脉的全程血流情况。结果利用Iflow软件处理后能在同一张影像上显示血流彩色全循环图像,清晰显示血管走向、狭窄、闭塞等病变,可以自动计算出循环不同期血流达峰时间,帮助诊断、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指导治疗。结论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影像诊断学的新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 诊断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血栓一经脱落即会成为栓子,顺血流向接近组织的方向流动,最终堵塞直径较小的远端动脉,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检测斑块的易损性及是否存在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对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若存在斑块易损性或找到动脉到动脉栓塞的证据,则提示患者具有卒中再发的高风险,在药物方面应给予更有效的抗血小板和强化他汀类调脂治疗。

  • 标签: 动脉栓塞 微栓子监测 直接证据 脑血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研究尼麦角林对成人偏头痛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5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6例)和对照组(80例),同时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尼麦角林治疗,而对照组应用布洛芬治疗,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变化。结果(1)156例偏头痛患者服药前头痛侧与非头痛侧比较,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有显著差异;两组头痛侧之间及非头痛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明显,试验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头痛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56倒患者服药前头痛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增快。治疗后: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试验组头痛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降低,且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尼麦角林可明显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血流,防止偏头痛的发作。

  • 标签: 偏头痛 尼麦角林 脑血流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高压减压后脑肿大与相应血流参数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及意义.方法硬膜外水囊加压法建立兔急性颅内高压模型,同时监测兔颅内压及基底动脉血流,Vd(enddiastolicbloodflowvelocity,Vd)=0时停止加压并维持颅内压于此水平.A、B、C三组动物维持时间分别是30、60、120min,然后减压并观察颅内压及血流至减压后24h,处死动物取全行病理检查,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A、B组减压后4h内血流恢复正常;B组动物20%发生肿大;C组减压后脑血流不恢复,Vd、RI(resistanceindex)均有显著改变(P<0.01),100%发生肿大,其病理改变包括脑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血管破裂出血、脑水肿及散在小梗死灶.结论单纯受压后60min内减压,血流容易恢复,肿大发生率低;120min减压血流不恢复,肿大发生率极高,血流再灌注在减压后及肿大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颅内压 脑血流改变 脑肿大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 脑水肿
  • 简介:经颅多普勒检测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无创、可重复、连续监测等特点,本文阐述血流动力学检测在临床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术中监测、评价疗效和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发挥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作用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颅内压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为探索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进一步评价高压氧对PVS患者的疗效,我们对本院1999年5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颅脑损伤后PV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压氧 持续植物状态 治疗 SPECT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组织损伤后局部及外周血中细胞免疫状况的改变,探讨组织的保护及全身性感染的防治。方法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ELISA方法,在不同的时程检测组织局部淋巴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IFNγ及IL-10的含量。结果伤后10d.损伤灶周边组织内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加,CD8^+/CD4^+T淋巴细胞增多更显著,每高倍视野下两者比值约为300:270;而外周mL中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减弱,IFNγ活性下降、IL-10活性增高。结论颅脑损伤后,损伤灶局部细胞免疫明显增强,外周血中细胞免疫减弱,且发生功能转化,导致Ⅳ型超敏反应显著减弱。

  • 标签: 脑组织损伤 免疫转化 IFNΓ IL-10
  • 简介:为促进卒中脑血流与代谢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定于2016年2月26日至28日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卒中学会血流与代谢分会首届学术年会。

  • 标签: 学术年会 脑血流 代谢 卒中 学会 中国
  • 简介:为促进卒中脑血流与代谢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定于2016年2月26日至28日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卒中学会血流与代谢分会首届学术年会。本会议特别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医院、影像研究所、基础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到场发表演讲。会议内容将以新研究进展为核心,进行多学科交流,以促进卒中诊疗技术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广大神经科医生、影像工作者、基础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

  • 标签: 脑血流 影像工作者 神经科医生 研究与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 影像研究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h前呼唤不睁眼,呼吸急促,入我院急诊,测量血压180/100mmHg,查头颅CT示左侧外囊基底节区ICH破入脑室,疝征象,收入神经重症医学科。

  • 标签: 酸碱平衡 脑出血 脑血流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局部化疗缓释剂盐酸阿霉素-P(DA-SA)共聚酸酐缓释片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皮下和颅内肿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荷瘤大鼠存活时间.结果缓释片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空白片组、腹腔化疗组和缓释片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d、22d和46d,缓释片组较前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阿霉素-P(DA-SA)共聚酸酐缓释片局部化疗对大鼠C6胶质瘤具有良好疗效,这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聚(二聚酸-癸二酸)共聚酸酐 脑胶质瘤 缓释化疗 盐酸阿霉素 脑肿瘤
  • 简介:颈动脉狭窄(carotidstenosis,C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目前,临床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实现了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新突破。

  • 标签: 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TCD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流储备(CVR)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双盲法,对SAH患者进行CO2吸入试验,并用TCD测定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计算CVR值。将患者分为CVR下降的病例组、CVR正常的病例组、CVR下降的对照组及CVR正常的对照组。结果对4组DCI发生率进行校正的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VR下降可作为DCI发生的预测指标。结论对SAH患者进行CVR的评估可作为临床预测DCI发生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 标签: 经颅超声多普勒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漫性或多灶性白质改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白质改变通常表现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和小动脉硬化,其严重程度与放射学改变呈正相关。对于这种白质改变的命名还比较混乱,有人称之为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有人称之为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

  • 标签: 理学研究 动脉硬化 神经病 影像学 反应性 放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