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探讨神经内科患者PICC导管围留置期间护理方法。回顾实践及文献,对神经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进行包括穿刺及拔管在内全程护理进行总结。PICC导管留置期间,为保证导管有效留置,应在留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留置时尽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期间及时处理并发症,导管固定妥善,做好维护工作以防堵管。拔管时注意速度,妥善处理伤口。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作为公立医院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各医疗机构围绕“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的指导思想,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专业内涵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 标签: 服务模式 日间手术 患者 护理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 医院改革
  • 简介:昏迷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或大脑皮层神经元广泛受损引起的严重意识障碍,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随着我国重症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原来无法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而相当大部分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后生命征平稳,

  • 标签: 脑损伤患者 昏迷患者 预后评估 大脑皮层神经元 疾病发展过程 医学技术水平
  • 简介:目的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高血压患者十年脑卒中发病风险概率。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861例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及现在新发脑卒中者。将就诊时陛别、年龄、血压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房颤等指标,按照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aminghamriskscore,FRS),计算得出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1861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967例,女性894例,平均年龄(60.78±12.79)岁,平均收缩压(143.12±16.31)mmHg,平均舒张压(81.37±12.56)mmHg。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评估发现低危者为27.35%,中危者为21.60%,其中高危者为51.05%,所占比率最高(P〈0.05)。②年龄〈54岁时高血压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P〈0.05),女性血压轻度升高者较男性比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女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均持续升高。男性高危者(64.53%)居多,而在女性人群中低危者(43.85%)比率最高。71岁之前男性十年脑卒中发生风险高于女性,但是71岁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房颤、左心室肥厚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综合评估并干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预防卒中策略,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 脑卒中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专业特色为神经学科,在医药分开试点工作中,神经内科作为重点科室,以“中国第一死亡原因”的脑血管病为试点,探讨科学规范施治、施教举措。

  • 标签: 医药分开 健康教育 卒中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人口寿命已从建国初期的近40岁增加到70多岁,大型城市,如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相应地,与老龄相关的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人口平均寿命 预防 心血管疾病 人口寿命
  • 简介:目的分析库欣病患者经蝶手术治疗前后代谢特征的变化。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经蝶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54%患者体重指数(BMI)〉25,86%患者血脂异常,80%患者患高血压,20%患者有糖尿病,BMI大于〉25的患者血脂异常(96.3%)及脂肪肝(51.9%)的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患者BMI、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51.9%BMI〉25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之内降至25kg/m2以下,平均恢复时间为(4.1±1.6)个月;92.5%的高血压患者在随访期间血压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3.9±7.3)个月。结论库欣病应早期行经蝶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高血压、糖及脂代谢异常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标签: 库欣病 经蝶手术 代谢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四级预防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由护士与肿瘤志愿者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四级预防心理干预12周,在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四级预防心理干预后,其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四级预防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具有显著的影响。

  • 标签: 恶性肿瘤 四级预防 心理干预 心理状态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脊膜瘤老年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脊膜瘤老年患者(年龄60—84岁)的临床资料;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56例患者中术前McCormickI级6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14例,V级3例。结果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55例(98.2%),完全位于硬膜外1例(1.8%);56例患者中38例(67.9%)肿瘤位于胸段。55例(98.2%)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McC0rmick分级改善者31例(55.4%),不变者19例(33.9%),恶化者6例(10.7%)。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老年脊膜瘤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患者术前脊膜瘤误诊率高,术前大多数患者有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多位于胸段及脊髓腹侧及腹外侧,且部分质地坚硬,显微手术应精细操作,尽量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

  • 标签: 椎管内脊膜瘤 老年患者 显微手术 临床特点 疗效
  • 简介:目的:翻译、修订日文版患者安全护理(PSN)自评量表,评价其信度、效度。方法:遵循外文量表的翻译原则,对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及文化调适,通过专家评定和对313名护士的调查,对量表进行修订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评价。结果:中文版量表通过主轴因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共抽取7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768%。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7~0.901。结论:中文版患者安全护理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但结构效度与原量表不完全等同,将原日文量表的8个维度修订为7个维度,其中文版量表可作为我国患者安全护理研究的参考工具。

  • 标签: 患者安全 护士 量表 信度 效度
  • 简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来院时即已处于脑疝期,病情危重,往往存在血凝、生化等多项指标异常,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对手术耐受性差,因此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多,术后部分患者死于严重并发症。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理念1983年由Stone^[1]首先提出,主要针对严重创伤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损伤控制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和正常对照者16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分析14d后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并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鉴定、分析和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吞噬荆豆凝集素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内皮功能;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三抗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三抗阳性细胞数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较无动脉瘤者明显降低。

  • 标签: 内皮细胞 干细胞 颅内动脉瘤 病因学
  • 简介:目的探讨纳美芬对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和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芬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芬治疗组的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芬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纳美芬 高血压 应激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死亡率高达36.8%-68.3%。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在损伤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和EPO-R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60例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同时选择同期年龄在40岁以上的正常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无肝肾脑等疾病),两治疗组基础干预相同,尿激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SOD、MDA、ET、NO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血清MDA和SOD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的变化,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结果①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NO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血浆内ET水平升高(P〈0.01)。②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和尿激酶治疗组可降低血浆ET水平和升高NO;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治疗组在降低ET和升高NO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1)。③常规治疗组未见SOD、MDA的变化,尿激酶治疗组能够回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常规治疗组有明显差别(P〈0.05,P〈0.05)。结论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浆ET和升高NO水平,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腹膜透析液 尿毒症并发脑梗死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骨保护素(OPG)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以及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0例)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00例)。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抽血检查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和P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MGBl、OPG和MIF水平。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亚组中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均明显低于AS组,且各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A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清HMGBl、OPG和MIF均参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因子,PAS三联疗法可有效降低其血清浓度,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 标签: 脑梗死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骨保护素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白细胞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7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