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介入放射学是以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学为基础,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学科。因为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以及外科的常见疾病,故会广泛应用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大多数属于神经外科医生,他们自身储备了大量解剖学知识以及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存在明显不同。这不但是在专业技术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病例数越来越多,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种类较多。如何降低、防治治疗中的并发症就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神经介入放射学;并发症;防治
  • 简介: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 标签: 放射学 介入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测量技术
  • 简介: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在1985年前为武汉军区总医院,1985年9月更名为广州部队第一总医院,1987年更名为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6年9月暂定名为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现将我院神经外科开展介入神经放射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1978年,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双C臂带影像增强与快速换片的血管造影机(Siemens-GegentosE)(图1)。1978年,我院神经外科开展了《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与《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并在中华外科杂志表发论著(见发表相关论著1、2)。

  • 标签: 介入神经放射学 发展历史 武汉总医院
  • 简介:作者检查了经伽玛刀(γ-刀)放射外科治疗的22例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CM)病人情况,以评估γ-刀治疗此种病变的价值。在Karolinska医院自1985~1996年应用γ-刀治疗了23例CM病人。1例病人失去随访。对有治疗结果的22例病人进行了分析。在早期的半数病人采用高剂量照射CM(周边剂量>15Gy),在后期的一半病人则采用较低的照射剂量。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放射外科治疗 伽玛刀 照射剂量
  • 简介:目的总结评价伽玛刀放射治疗对听神经瘤生长的控制作用和对肿瘤周围的颅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从1997年至2005年我科伽玛刀中心采用多中心点照射治疗159例(164个)听神经瘤,其中137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MRI随访6~96个月,平均37.2个月;临床随访6~116个月,平均36.4个月。单纯行伽玛刀治疗86例,开颅手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51例。结果肿瘤控制率为94.16%;肿瘤体积增大8例(5.84%)。术前有听力的106例患者中听力保留率为72.64%,听力下降率为27.36%。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95.50%,三叉神经功能保留率为94.16%。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并发症少,对肿瘤周围颅神经有较高的功能保留作用。

  • 标签: 伽玛刀 听神经瘤 疗效 颅神经功能
  • 简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是一种高度精确的局部治疗。目前SRS已成为脑转移瘤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将近年来在脑转移瘤的SRS领域一些重点如转移瘤数量的选择,放疗计划实施模式,挽救性SRS的使用,术后术腔的处理模式,联合靶向治疗治疗相关副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脑转移瘤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外科治疗多致痫灶性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方法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A组,21例,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B组,48例,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3~16个月.结果两组病例在3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但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疗效Ⅰ-Ⅱ级病人的比例,B组(48.6%)高于A组(33.3%);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A组(22.2%)高于B组(14.3%).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难以鉴别PET显像中的假阳性病灶;放射外科靶区似乎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才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放射外科 癫痫 PET 靶区
  • 简介:神经介入治疗学是随着近代神经影像学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学的进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脑血管病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故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已相继建立了神经介入治疗中心外,其他中、小城市也在纷纷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工作.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治疗的医师中,多数为神经外科医师,他们具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和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治疗与常规神经外科手术相比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操作上,而且还存在许多思维方式的差异.随着神经介入治疗病例数的增加,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即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神经介入治疗 并发症 医师 常见 神经影像学 展神经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本组12例中,采用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夹层动脉瘤9例,椎动脉闭塞2例,双支架植入治疗1例。结果12例病人均治疗成功,无死亡。12例病人获得6月~4年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发生。5例获得术后一年的DSA随访,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层 诊断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早有报道,具有定位精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疗效好,安全、无创等优点.但对致痫灶的定位,照射剂量的选择及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无定论.近年来,采用PET、MEG等综合定位,低剂量照射靶区的治疗方法得到肯定.

  • 标签: 癫痫 放射外科 治疗 神经元 脑组织
  • 简介:本文件在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ocietyforCardiovascularAngiographyandInterventions.SCAI)、血管医学和生物学学会(SocietyforVascularMedicineandBiology,SVMB)、介入放射学学会(SocietyofInterventionalRadiology,SIR)、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AmericanSocietyofInterventional&TherapeuticNeuroradiology,ASITN)共同倡导下,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ClinicalExpertConsensusDocuments,CECD)特别工作组起草发布,旨在提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当前状况的全貌。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介入治疗 神经放射学 心血管造影 颈动脉支架置人术
  • 简介: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及地塞米松治疗放射性脑水肿的差异。方法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实验分组:A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B组(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对照组)、E组(空白组)。各组均颅内种植肿瘤,于种植15天后A、B、C、D各组给予C060照射,A、B、C组大鼠照射前后分别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治疗。测量大鼠脑水肿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其他各组比较,D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最高,E组最低(P〈0.05);C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但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都可以有效防治放射性脑水肿,且甲基强的松龙比地塞米松疗效更好。

  • 标签: 胶质瘤 甲基强的松龙 地塞米松 放射性脑水肿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的24TCCF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例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瘘口,5例经股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GDC)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一次可脱球囊填塞成功,1例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5例GDC栓塞患者中3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部分填塞,术后经Meta试验后痊愈.结论TCCF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技术,瘘口小的亦可用GDC栓塞.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股动脉入路 GDC栓塞 TCCF
  • 简介:ONYX是美国MTI公司(MicroTherapeuticsInc)研究生产的一种全新的液态栓塞剂.它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thylene-yinylalcoholcopolymer,EVOH)溶解于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形成的简单混合体,其中加入了微粒化钽粉,使之在X线下可视.它不是胶水,无粘连性.当ONYX和血液或任何水溶剂接触时,溶剂DMSO即可迅速挥发,EVOH聚合物即结晶析出,像熔岩一样自内及外逐渐固化突变,最终成为一团包含有钽粉的海绵状固体物.在彻底固化完成之前,其液态中心仍可继续流动.

  • 标签: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栓塞剂 X线 血液 粘连性
  • 简介: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性卒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及血管外科等。由于缺血性卒中介入技术是高风险手术,因此,对于介入者操作技术的培养尤显重要。传统的缺血性卒中介入培训主要针对介入技术本身进行,但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模式,包括介入技术、缺血性卒中临床理论及介入术后临床管理和随访。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培训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点与面”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 标签: 教学模式 神经介入 临床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除联合瘤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04年2月间60例开颅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28例术中在残瘤内置入放疗囊,术后向囊内定期注入^131I30—60mCi,32例术后行普通化疗。随访观察肿瘤再次复发率和患者死亡率。结果再次手术联合瘤内近距离放疗患者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低于手术联合普通化疗组。结论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残瘤内植入放疗囊,定期注入^131I30—60mCi,在残瘤内进行瘤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

  • 标签: 胶质瘤 近距离疗放疗 ^131I
  • 简介:目的:探讨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实行护理干预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施行全面护理干预,并对睡眠质量以及饮水试验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睡眠质量以及饮水试验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好(P〈0.05)。结论: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实行护理干预可改善睡眠质量,消除吞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护理干预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结论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溶栓 静脉窦血栓 机械取栓
  • 简介:患者,男性,32岁,间歇性头昏头痛一年,1995年8月2日晚上突然左上肢发麻,触电感,随即意识丧失,倒地,伴四肢抽搐,历时1min,无大小便失禁.同年11月CT检查报告右额叶大脑镰旁有2.8cm×3cm范围的不规则强化灶(图1),其间和边缘低密度交错;右顶叶交界处1.2cm×1.5cm的低密度灶,增强不明显.DSA检查右额叶中线部位显示畸形血管团2.5cm×2.6cm,大脑前动脉明显增粗,诊断右额动静脉畸形;右额顶低密度病灶.

  • 标签: X-刀放射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胶质瘤 病例报告 照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