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了眩晕及相关疾病的生理学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治疗眩晕的药物类型包括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物、苯二氮卓类、钙通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拈抗剂。这些药物通常具有多种作用。它们可缓解症状发作的强度(如前庭抑制剂)或影响其潜在的疾病过程(如在前庭性偏头痛病例中使用钙通道拮抗剂)。其中大多数药物,特别是那砦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还具柯调节前庭损害代偿速度的作用。近几年来,这一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现在经常推荐患者进行前庭康复性物理治疗以促进前庭功能代偿。因此,只有当治疗医师对所应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及其确切的药理学作用了如指掌时,才能进行最恰当的眩晕治疗。眩晕有4大类病因,相应的病因有共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耳源性眩晕包括内耳疾病如Meniere病、前庭神经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双侧前庭神经麻缚。对于Meniere病和前庭神经炎这2种疾病,前庭抑制剂如抗胆碱能药物和苯二氮卓类有效。对于Meniere病,限盐和利尿剂治疗可预防复发;对于前庭神经炎,现在仅推荐短期应用前庭抑制剂。对于BPPV和双侧前庭神经麻痹,目前并不推荐进行药物治疗,但物理治疗对两者非常有效。中枢性眩晕包括与偏头痛或某些卒中有关的眩晕。偏头痛柏关性眩晕的治疗主要依靠预防性药物,如L型钙通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滞剂。对于卒中患者或其他脑干或小脑器质性病变患者,推荐给予一种联合试用前庭抑制剂和物理治疗的折衷性治疗方法。精神性眩晕的发生与惊恐、焦虑性疾病和广场恐怖症有关。苯二氮卓类是最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未确定的和原因不明的眩晕由其他许多诊断组成,对这些患者的处理建议采用经验性方法,试验性联合应用“全效药物”�

  • 标签: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抑制剂 偏头痛 前庭功能 治疗方案
  • 简介:眩晕是由于前庭系统(几乎总是周围性)疾病引起的一种旋转幻觉,任病也方面需要与晕厥的状态、癫痫和惊恐发作相鉴别。持续≥1d的急性孤立性自发性眩晕的单次发作通常由前庭神经炎或小脑梗死所致,两者的鉴别需熟练掌握转头试验(headimpulsetest)。反复发作性眩晕多见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Meniere病和偏头痛。根据可靠的痫史、位置性试验、听力图和温度试验,一股可以鉴别以上3种疾病。BPPV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原因,颗粒复位法通常能够使之立即治愈。后循环缺血极少会导致孤立性眩晕发作,其导致的眩晕是短暂和反复发作的,且病程较短。

  • 标签: 治疗 诊断 鉴别 试验 复发 偏头痛
  • 简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ENIERE病 前庭周围性眩晕 BPPV 临床医生
  • 简介:偏头痛和眩晕是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症状,有证据表明,与偏头痛相关的复发性前庭系统症状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症。偏头痛是以发作性严重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慢性病症,一些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先兆症状。偏头痛患者常伴有前庭系统症状,其表现程度不等,既可以是明显的眩晕,也可表现为头晕、站立不稳、不能耐受头部活动等特异性较低的症状。

  • 标签: 偏头痛患者 眩晕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病症 常见症状 系统症状
  • 简介:眩晕患者的诊断过程始于对病史以及随后的全身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准确评价。这步骤通常能够识别确切的病因,或者至少可鉴别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神经放射学检查必须作为选择性诊断手段加以考虑,包括CT、MRI、MR血管造影(MRA)以及血管造影术。对于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Meniere病、外淋巴瘘、局部外伤、中毒性迷路炎、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渗液等疾病的诊断而言,影像学技术的作用是有争议的。CT和MR可用来排除其他病理学原因和证实诊断。分辨率和增加和能够增强迷路内液的特殊MRI序列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对迷路的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更详细地分析。T1和T2对比序列检查都是必需的。当怀疑中耳类以及在外伤后眩晕随访时,需要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很多,包括椎基底循环血管病变、多发性硬化、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小脑和脑干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脑缺血和多发性硬化最为常见。在这些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应该是强制性的。CT能够诊断大多数小脑出血以及小脑和脑干的急性缺血,增强的MRI已经证实是检测后颅窝病病变最为敏感的工具。弥散加权MRI能够比常规MRI更早地显示急性缺血性改变。MRA能提供类似血管造影片的颅内血管图像。有证据表明,有时可避免进行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术。MRA的分辨率不如传统的血管造影术,还可能受到活动和其他伪影的影响。选择性的后循环血管造影通常对治疗决策有提示作用。

  • 标签: 神经放射学 眩晕 迷路内液 CT MR
  • 简介:据国外报道,由耳石漂浮导致的眩晕综合征很常见,占所有占眩晕病因的40%左右。但国内常常忽视这种综合征,而且在李焰生教授的讲座中也未提及,请问这种综合征是否包括在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中?另外,Dix-Hallpike检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如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吗?

  • 标签: 动脉 综合征 敏感性 椎基底动脉缺血 眩晕
  • 简介:起源于颈椎的、以头晕为主诉的综合征统称为颈性眩晕。它通常与颈椎病有关,但不一定完全由颈椎病所致。

  • 标签: 颈性眩晕 医师 神经 颈椎病 综合征
  • 简介:目的了解头晕/眩晕诊疗的诊疗现状。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1月全国眩晕巡讲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微信形式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25例临床医生参与调查。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组对头晕/眩晕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低于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组(P〈0.001)。在规范化培训内容方面,仅有22.4%的医师认为自己熟练掌握眩晕相关体格检查,60%的医生关注眩晕相关查体,57.92%的医生关注眩晕相关疾病鉴别诊断。结论应加强低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在头晕/眩晕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

  • 标签: 头晕 眩晕 医师 规范化培训 问卷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痊愈的BPPV患者1046例。所有患者于2015年12月进行随访以了解预后状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BPPV多见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女男比例为2∶1。②BPPV复发率为27.2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伴有梅尼埃病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不伴有梅尼埃病患者的15.567倍(P<0.001);有偏头痛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没有偏头痛的患者的3.003倍(P<0.01);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分别是不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的1.554倍和1.457倍(P<0.05)。结论BPPV多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型BPPV占绝大多数。梅尼埃病、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可能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征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天眩清0.6每日1次静点,与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20ml静点做疗效对比,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有权显著性差异(P<0.005),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天眩清 治疗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TCD变化.方法82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日静滴天麻素注射液0.2g(昆明制药厂生产),对照组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20ml,疗程2周,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与TCD变化.结果观察组在TCD改变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天麻素治疗VBI眩晕安全有效,TCD可作为观察指标之一.

  • 标签: 天麻素 经颅多普勒 椎基底及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 简介:目的探讨多学科病例讨论法(interdisciplinarycasediscussionteaching,ICDT)在头晕眩晕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6例神经病学研究生作为教学对象,随机分为ICDT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主要评价指标是眩晕头晕疾病诊断正确率及知识掌握度,次要评价指标是学生满意度。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估方式是与会诊专家的权威诊断及学习前后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次要评价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结果ICDT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后学生的疾病诊断正确率及知识掌握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01),且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也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P〈0.001)。结论ICDT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升神经科医学研究生对眩晕头晕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 标签: 医学 教学 病例讨论 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