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Nogo—A及其受体(NgR)在大鼠颅脑损伤损伤脑组织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假损伤组、轻型颅脑损伤组、中型颅脑损伤组、重型颅脑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伤后12h、24h、3d、7d和14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损伤脑组织中Nogo—A和NgR蛋白的表达。结果伤后各时间点,各型颅脑损伤组Nogo—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伤组(P〈0.05);重型、中型、轻型颅脑损伤组之间Nogo—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NgR的表达水平则在伤后3、7、14d各型颅脑损伤组才明显高于假损伤组(P〈0.05),各损伤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ogo—A和NgR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脑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且有各自的表达规律。

  • 标签: 颅脑损伤 Nogo—A Nogo—A受体 蛋白表达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引流治疗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穿刺引流进行治疗。结果20例病人在72h内引流完全,随访1个月,无积液或血肿残留,无感染,头皮贴附良好。结论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穿刺引流头皮下积液或血肿安全、简便、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头皮下积液 血肿 穿刺术 静脉留置针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和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1周内头颅超声的检查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胎龄、体重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及并发症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0例早产儿中53例发生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为53%(53/100),不同胎龄与不同体重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出血程度在Ⅲ级及以上的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程度与胎龄、体重的因素密切相关,头颅超声作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方式较可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早产儿 脑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损伤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分为假损伤组、颅脑损伤组及rhEPO组。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rhEPO组伤后即刻腹腔注射rhEPO(3000IU/kg);伤后3h、12h、24h、48h、72h、5d和7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的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伤后3h,损伤脑组织NF-κB表达明显升高,伤后24h达最高峰,随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至伤后7d仍明显升高(P〈0.05);rhEPO治疗后,每个时间点损伤脑组织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3h,血清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伤后12h迅速达到最高峰,随后其水平逐渐下降;伤后3d,其水平又再次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至伤后7d仍明显升高(P〈0.05)。rhEPO治疗后,每个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F-κB和TNF-α可能在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rhEPO可能通过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而减少损伤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 简介:当前手术不可能彻底治愈恶性胶质瘤,因此辅助治疗就非常重要,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多的是放疗和化疗,化疗和放疗的本质是造成DNA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一方面,任何细胞在DNA遭受损伤后都会启动一定的修复机制,使细胞免于死亡;另一方面,不同的细胞其DNA修复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正常细胞DNA修复能力略强于肿瘤细胞.DNA修复靶向治疗的实质是扩大这种DNA修复能力的差距,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效能.本文就DNA损伤修复靶向治疗胶质瘤作一综述.

  • 标签: DNA损伤修复 胶质瘤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探讨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部位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27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伤后10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并常规行头颅MRI检查,采集DTI数据,测量两侧额叶、颞叶内侧、顶叶,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中脑部位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MoCA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MoCA量表为标准评定,无认知功能障碍41例(32.28%,无认知障碍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86例(67.72%,认知障碍组),主要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记忆的障碍。与无认知障碍的病人相比,认知障碍的病人两侧额叶、颞叶内侧、胼胝体膝部FA值降低,ADC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存在显著认知功能障碍,以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记忆障碍为主。颅脑损伤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病人额叶、颞叶、胼胝体白质受损密切相关。

  • 标签: 颅脑损伤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