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17例已达到所谓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诊断标准(明确的S100+除外)的孤立性鼻肿瘤,与7例来自类似医疗机构的典型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比较。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和状瘤都表达同样的CD13+/CD34+纤维细胞性免疫表型,而不共同表达神经性/神经周围性的(S100、神经微丝、上皮膜抗原)、肌原性的(结合素、钙结合蛋白、肌肉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或黑素细胞性的(S100、HMB45、NKI/C3、MelanA)表位。除外后者具有高度特征性的束状组织细胞性的纤维细胞基质外,组织病理学上,状瘤与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作者推论纤维毛囊瘤/状瘤和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是一种单一的错构瘤实体在形态学上的异型,其中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占据了这种形态学谱的一端。这种疾病既往被认为是神经毛囊性错构瘤,仅仅除了独特的伴有由CD34+的纤维细胞组成、明显组织基质的细胞性状瘤。作者因此提议以新的术语———梭形细胞主导状瘤(SCPT)命名形态学上的纤维毛囊瘤/状瘤病谱中这一特殊的变异型。梭形细胞主导状瘤:一种既往考虑为...

  • 标签: 毛盘状 状瘤 主导毛盘
  • 简介:鞘棘皮瘤(Pilarsheathacanthoma)是好发于成人上唇的皮肤毛囊来源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上唇部位单个的皮色丘疹或结节,中央有毛孔样开口,内含角质[1-2]。临床表现:皮损好发于中年以上成人上唇部,为单个的皮色丘疹或结节,直径O.5~1cm,结节中央有毛孔样开口,内含角质物。

  • 标签: 毛囊性肿瘤 良性 毛鞘棘皮瘤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左侧颧部淡黄色结节伴瘙痒半年,于2007年9月13日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颧部出现一米粒大丘疹伴轻度瘙痒,未予治疗,后

  • 标签: 毛母质瘤
  • 简介:母质瘤又称毛发基质瘤或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以毛发基质上皮或母质细胞分化为特点[1],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常因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高[2]。本文对2008-2013年间我院经病理确诊为母质瘤的25例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强对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标签: 毛母质瘤 临床特点 组织病理 诊断
  • 简介:目的厂解阿萨希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菌丝生长与顶体(spitzenk6rper)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M4—64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经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抑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结果在T.asahii芽胞、芽管以及菌丝顶端和亚顶端均可见:到FM4—64荧光聚集;随着细胞松弛素D浓度的增加,其顶体荧光逐渐消失。T.asahii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T.asahii存在与真菌极性生长密切相关的顶体,其在控制菌丝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顶体
  • 简介:目的了解阿萨希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zasahii)菌丝生长与脂筏(rapidlifts)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ilipin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在菌悬液中分别入入不同浓度的两性霉素B(0.2、0.5、1、2μg/L)进行干预并荧光染色,对比观察干预前后菌丝的生长变化。结果Zasahii芽管、假菌丝以及菌丝顶端和分隔部位可见到Filipin荧光聚集;经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干预后,Zasahii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着两性霉素B浓度的增加Zasahii的生长抑制越明显,顶端和隔膜部位荧光消失,而菌体内见散在荧光。结论脂筏在调控zasahii菌丝生长、分枝以及假菌丝继续出芽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脂筏 生长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阴部瘙痒1个月余、双下肢瘙痒近1个月,于2016年10月就诊。1个月前患者阴部出现瘙痒,自感瘙痒处有虫体蠕动,夜间较为明显,未诊治,瘙痒感渐加剧,约1周后,双小腿亦出现类似阴部的瘙痒感,3d前患者在双小腿毛发根部捉到几只"活动性小虫",见图1,遂来我院就诊。

  • 标签: 阴虱病 毳毛 双下肢 阴毛 感染 阴虱
  • 简介:目的:建立适用于调查现场阴道滴虫湿片检测的质控方法。方法:比较多种染色方法,并优化滴虫染色镜检法的条件,选择最佳的验证方法与现场湿片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吖啶橙染色的观察效果最好,与现场湿片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4.7%。结论:吖啶橙染色镜检方法可以作为阴道滴虫病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 标签: 阴道毛滴虫 湿片法 吖啶橙染色法 培养法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尼姑。主因头部脱屑伴瘙痒8年余加重半年,指趾甲灰白增厚1年余,于2007年9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8年前发现头部脱屑增多,时有瘙痒,当地医院多次诊断为"脂溢性皮

  • 标签: 头癣 甲癣 真菌
  • 简介:报告1例鞘癌。患者,男性,76岁,右下肢红斑、丘疹、结节、水肿2年余,加重半年。皮肤病理组织检查:镜下见肿瘤组织,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并向真皮深层延伸,肿瘤组织呈小叶状分布,细胞大小不甚一致,小叶周边细胞体积较小,中央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并见突然角化,异型性明显,核大小浓染、核分裂易见,核仁明显,伴坏死;免疫组化:CK(+++)、CK5/6(+++)、p63(+++)、CEA(-)、CK7(-)、Bcl-2(-)、CD10显示间质细胞阳性,ki-67约80%阳性,PAS染色阳性。临床诊断为鞘癌。

  • 标签: 毛鞘癌 念珠菌
  • 简介:患儿,女,7岁,右眼睑周围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加重,皮疹扩大。取患者皮疹边缘皮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透明有隔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须癣癣菌生长;取患儿家庭所饲养宠物兔耳部皮损皮屑及毛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发内链状孢子,真菌培养结果为须癣癣菌。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证实患者面癣病原菌与家兔被所携带的须癣癣菌同源性达99%。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眼睑 面癣 人兽共患病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氧化剂对阿萨希孢子菌(Zasahii)临床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临床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菌悬液分别接种于加入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和甲萘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与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YPD液体培养基)中,肉眼、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形态变化。结果①肉眼形态,随氧化剂浓度的升高,菌落直径逐渐缩小,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菌落不再生长;相同条件下,环境分离株较临床分离株菌落直径小:②光镜形态,菌落发育延迟,数量减少,见许多芽管,随氧化剂浓度的升高,出现许多不易着色、发育不全的孢子,体积较小,偶见胞质萎缩的稍大孢子;③电镜形态,两种氧化剂对两株菌均有损伤,可见菌体表面皱缩,胞壁部分至完全破损,胞质溢出,菌株体积缩小。结论两种氧化剂对两株菌生长发育均有影响,呈浓度依赖,但甲萘醌对菌株影响更强;环境分离株受氧化剂影响更大。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过氧化氢 甲萘醌 形态学
  • 简介:目的观察龙火针联合复方硫软膏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7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复方硫软膏封包1次/d,盐酸奥洛他定5mg1次/d,淀粉浴l周一次。治疗组同时给龙火针点刺治疗l周一次,共观察疗效4周。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龙火针联合复方硫软膏治疗结节性痒疹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结节性痒疹 复方硫软膏 火针 淀粉浴 抗组胺药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主因面部、双上肢、双手背出现红斑鳞屑1年伴口唇糜烂1个月,于2008年7月就诊我科。1年前患者面部、双上肢、双手背出

  • 标签: 盘状红斑狼疮 他克莫司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CARD9基因敲除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BMDC)对阿萨希孢子菌临床株(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的免疫反应缺陷。方法体外培养野生型(wildtype,WT)与CARD9基因敲除型(CARD9knockout,CARD9-/-)小鼠BMDC并分别与热灭活的T.asahii进行共培养,比较两者对菌体的黏附吞噬能力、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激活、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两种小鼠感染菌株后的生存率。结果共培养24h后,WT与CARD9-/-小鼠BMDC对T.asahii的黏附吞噬情况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经T.asahii刺激的CARD9-/-小鼠BMDC的CD80、CD86激活情况以及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WT小鼠BMDC(P〈0.05);感染T.asahii的CARD9-/-小鼠的生存率明显低于WT小鼠(P〈0.05)。结论CARD9-/-小鼠BMDC对T.asahii的免疫反应缺陷主要体现在共刺激分子的激活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但并未影响其对T.asahii的吞噬识别。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基因 CARD9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播散性孢子菌病小鼠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播散性孢子菌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尾静脉分别接种阿萨希孢子菌(T.asahii)悬液和生理盐水,接种后3d、7d、14d、21d及28d,对小鼠肾脏载菌量进行测定;取小鼠内眦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脾脏IL-10mRNA和TGF-β1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试验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肾脏载菌量与血清IL-10、TGF-β1、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及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表达量、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接种后3d,试验组小鼠肾脏载菌量为(69.5±9.1)cfu/mg,接种后7d,小鼠肾脏载菌量达到峰值,为(120.3±11.4)cfu/mg,其后载菌量逐渐降低,接种后28d为(2.0±2.5)cfu/mg。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与TGF-β1表达水平在7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在7d逐渐增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接种后7d、14d、21d,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

  • 标签: 毛孢子菌病 播散性 阿萨希毛孢子菌 IL-10 TGF-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