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31岁。全身斑丘疹伴感觉减退十年,全身结节、眉毛、睫毛脱落7年,再发加重7d。曾在本院以'脂膜炎'给予激素、雷公藤等治疗后部分好转,此后多次复发并加重。7d前皮损复发、加重,诊断为'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病?'。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最终诊断: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转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 标签: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 标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发病与否和临床表型取决于宿主的遗传素质,目前通过候选基因研究、全基因组连锁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方法发现多个麻风易感基因,为实现麻风病的一级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当前定位于不同染色体的易感基因进行分类综述。

  • 标签: 麻风 易感基因 染色体
  •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麻风病历史流行村村民对麻风病的认知和态度行为情况,为下一步麻风防治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对广州地区麻风病历史流行村262名18岁以上的村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麻风病知识的知晓情况,麻风病知识的来源以及对待麻风病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结果:麻风病历史流行村村民获得麻风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亲朋好友(占69.7%),其次是电视、报纸和网络(占26.26%);对麻风病的传染性、致残性及临床表现知晓率低,回答正确者分别占61.62%、44.44%及36.36%;只有25.26%的村民了解国家免费治疗麻风病的策略;超过50%的村民对麻风病存在恐惧和歧视。结论:广州地区麻风病历史流行村村民对麻风病知识普遍欠缺,对麻风病患者存在恐惧和歧视,今后需要加强对大众进行麻风病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

  • 标签: 村民 麻风病 认知 态度
  • 简介:麻风病作为一种处于低流行状态下的传染病,目前已经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特殊的麻风病患者,在诊治的过程中出现血疱、脓疱,后继发大面积溃疡,最后确诊为麻风病并瘤型麻风伴露西奥现象的Ⅱ型反应。

  • 标签: 瘤型麻风 露西奥现象 Ⅱ型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病人麻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地区登记的226例MDT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麻风病人中Ⅰ型和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7.7%。47.8%的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前,39.1%的Ⅰ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1年内,47.5%的Ⅱ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2年内。MDT前细菌指数〉4.0和皮损≥5块是Ⅱ型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DT治疗的2年内是麻风反应的高峰期,应重点监测。

  • 标签: 麻风反应 相关因素 联合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麻风复杂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院完善辅查和对症抗感染治疗后,行左5跖骨头溃疡切除术(左5趾骨、跖骨切除)+皮瓣成形术。结果:该患者溃疡恢复好,术后足X线示骨髓炎控制,骨质无异常。结论:手术治疗麻风复杂性溃疡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麻风 复杂性溃疡 手术
  • 简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和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广大皮肤病、性病及麻风病临床、防治、科研、教学工作者发表临床和研究报告的园地。本刊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临床防治、综述、继续医学教育、基层园地、

  • 标签: 麻风防治 皮肤病 中国 杂志 启事 投稿
  • 简介:患者男,39岁。双眉脱落两年,手足麻木、皮肤干燥1年,伴左足溃烂1月余。经甘肃省两当疗养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测,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有在县、乡级医疗单位就诊史,均以其他疾病治疗。无家族病史,病因不明,患者长期在外打工,不排除在外地感染。

  • 标签: 麻风 瘤型 麻风 庆阳市
  • 简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和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广大皮肤病、性病及麻风病临床、防治、科研、教学工作者发表临床和研究报告的园地。本刊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临床防治、综述、继续医学教育、基层园地、中医中药、临床护理、病例报告、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和人物等栏目。

  • 标签: 麻风防治 皮肤病 中国 杂志 启事 投稿
  • 简介:目的:分析重庆市万州区麻风病治愈者生存状况及康复需求,为制定麻风病防治及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案回顾、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访谈收集麻风病治愈者生存现状和康复需求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调查54例麻风病治愈者,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6例(66.67%),残疾者25例(46.30%);畸残者以手足感觉障碍、爪形手和脱眉的残疾居多;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21例(24.07%),部分劳动力丧失者23例(42.59%)。所有麻风病治愈者均感受到社会歧视,仅有18.52%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未办理残疾证者占20%、无医疗保险者占3.70%、未享受低保者占44.44%;康复需求以换药敷料包(75.93%)、防护用具包(68.52%)居多。结论:重庆市万州区麻风病治愈者老年人居多,残疾比例高,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健康管理需求高,今后需要重点加强麻风病治愈者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其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 标签: 麻风 生存状况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广东省近10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4~2013年广东省麻风病新发现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3年全省共新发现麻风病1201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发现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0.17/10万),最低年份为2013年(0.08/10万);年均患病率0.39/10万,患病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0.41/10万),最低年份为2013年(0.34/10万)。新发病例在21个地市均有分布,但地区分布不均,其中户籍病例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地区,非户籍病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新发病例中男性病例占65.3%,儿童病例占2.2%,多菌型病例占87.3%,2级畸残病例占13.7%,非户籍病例占25.0%。结论:近10年广东省的麻风病疫情处于较平稳的低流行状态,但仍存在病例早期发现力度不足、非户籍病例比重逐年上升等问题,因此防治工作不容松懈,应加强早期发现力度,巩固防治成果。

  • 标签: 麻风病 流行病学 防治策略
  • 简介:目的:分析全省麻风院村休养员的畸残情况并开展相应的康复措施,为制定全省麻风康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省所有休养员的畸残情况及康复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风院村休养员共2364例,其中2级畸残的有2022例。休养员中,男性为1782例,畸残率为85.2%;女性为582例,畸残率为86.4%;休养员畸残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2=57.78,P〈0.01);目前有矫治需求者为721例,占35.7%。结论:我省麻风畸残康复的任务依然很重,康复需求迫切,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加大对现存麻风病人的关怀力度。

  • 标签: 麻风 畸残 康复
  • 简介:目的:了解电白县麻风病流行及防治工作情况,为达标后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全县55年的麻风防治工作的调查,利用麻风病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等指标,评价历年来麻风病的防治成果。结果:至2009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2656例,治愈2315例,死亡333例,复发37例,全县尚有现症病人8例。平均发现率从最高的1970年(179.5/10万)降至近5年的0.15/10万;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化,麻风病平均发病年龄上升、型比增高、儿童发病率下降,符合麻风病后期特征。结论:广东省电白县麻风病流行特征呈持续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防治成果继续得到巩固。

  • 标签: 麻风病 防治成果 评价
  • 简介: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可引起多种不同系统和器官感染,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骨,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随着HIV感染患者的增多及免疫抑制剂等使用的增加,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1996-2015年麻风病例流行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地区分布不均衡,南雄市新发病例数最多,占总数的64.4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58.75±64.31)个月,以多菌型为主,占73.08%,2级畸残比为23.08%,出现2级畸残者的病期显著长于无畸残者(t=2.16,P〈0.05)。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等被动发现方式为主,约占67.31%。结论:近20年来韶关市麻风流行状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麻风病 流行病学 分析
  • 简介: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以前被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一种环境生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农村或城市的湿土壤、沼泽地及河流中,属于条件致病菌,是一种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却有别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的细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NTM约154种,但大部分为腐生菌,真正致病者仅占少数。近年来,国内NTM病发病率不断增长,主要见于免疫损伤者,如HIV感染者、AIDS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者、癌症患者以及儿童等。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 胞内鸟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