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眩晕是指患者感受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时产生的运动幻觉。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Neuhauser报道眩晕症的患病率约为4.9%,发病率约为1.4%,而周围眩晕是眩晕症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眩晕门诊中的20.5%。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不同疾病引起眩晕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眩晕可以分为周围眩晕和中枢眩晕两大类。

  • 标签: 周围性眩晕 个性化 治疗 诊断 疾病种类 临床综合征
  • 简介:目的评价庆大霉素氯芬酸钠控制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炎症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方法采用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滴用庆大霉素氯芬酸钠和复美新,每日4次,观察2wk。结果内眼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有效率分别是71.43%和65.52%,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庆大霉素氯芬酸钠是控制内眼术后(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有效和安全的药物。(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23~225)

  • 标签: 庆大霉素双氯芬酸钠 复美新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分析个性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90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选择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11:00处的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9±0.15)、(5.0±0.1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18)、(4.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8±0.39)、(0.79±0.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2)、(1.5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大多存在〈1.5D的角膜散光。采用个性角膜切口可降低白内障手术角膜源散光,术后视力恢复好,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切口。(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8—169,172)

  • 标签: 个性化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侧甲状腺癌临床比较少见[1],病理类型以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多见。本文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外科治疗的43例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患者4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4例;年龄19~80岁,平均50.3岁;病程1d~20年,平均17.7个月。

  • 标签: 双侧甲状腺癌 滤泡状癌 外科治疗体会 乳头状癌 颈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全切除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与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与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规模白内障手术中高龄及其伴全身疾病患者安全。方法:回顾分析"爱心光明行"活动中高龄及其伴全身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高龄伴全身疾病患者213例(90.6%),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65.1%,13.6%和11.1%。术前因首次全身疾病评估暂缓手术25例(10.6%),经有效治疗后手术。手术脱残率95.4%,脱盲率84.2%,12例视力〈0.1患者眼底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结论:加强术前综合因素评估,充分治疗全身疾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监护,操作轻巧,手术时间10~15min,是保证规模白内障手术中高龄或伴全身疾病患者安全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高龄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首选个体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95眼孔源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1级以下的病例,根据裂孔位置、数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首选放液或者不放液的巩膜扣带术,个别病例辅以玻璃体腔注气术。随访时间7~48(平均10.2)mo。结果: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成功90眼(95%),视力由术前的4.03±0.42到术后的矫正视力4.58±0.33。结论:首选个体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视网膜脱离能够用最小量的手术、最小的创伤,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较好的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孔源性
  • 简介: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治疗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ff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400眼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随机分成两组。100例为试验组应用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另100例为对照组应用潇莱威滴眼液。分别于手术前、用药后1,2,4wk评估患者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近视患者视疲劳症状逐渐缓解,在术后1,2wk时,试验组的视疲劳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0,P=0.001;t=2.727,P=0.0025);术后4wk时,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3,P=0.10)。结论: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ASIK术后患者视疲劳症状可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对改善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有效。

  • 标签: LASIK 七叶洋地黄双苷 视疲劳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橡皮条击伤后出现颜面部、咽喉部肿胀感并呼吸不畅1d"于凌晨收入院。患者诉入院1d前颜面部不慎被橡皮条击打,当时创面无皮肤破溃、出血,无头昏、头痛,无昏迷,无腹痛、腹泻,未予特殊处理,后渐出现颜面部、咽喉部肿胀感,并有渐进呼吸不畅。当地医院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等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

  • 标签: 咽喉部 族性 橡皮条 急性发作 皮肤破溃 吞咽困难
  • 简介:腺样体切除术是儿童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但术后出血仍是腺样体切除术最主要的并发症。出血不但有损于患儿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2年来,我科应用改制极电凝在腺样体切除术中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腺样体切除术 术中止血 双极电凝 应用 改制 术后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1例52眼2月龄~1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实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Ⅰ期或Ⅱ期IOL植入,平均随访16mo。结果:31例患儿之中有27例44眼术后能检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0.5者23眼,〉0.3者12眼,〈0.3者9眼,另外,〈2岁的患儿4例8眼无法进行视力表检查,但相对术前跟随光亮或有注视目标的能力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3眼、葡萄膜炎7眼、角膜水肿5眼,人工晶状体偏位、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尚未出现。结论: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OL植入能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双撕囊 前部玻璃体切除 后发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劈核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一次注射器针头采用针劈核法劈开晶状体核,小切口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第一天、第三天裸眼视力≥0.5分别为39眼(41.5%)和68眼(72.3%)。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14眼(14.8%),前房出血5眼(5.3%),8眼(8.5%)前房渗出。经治疗后,均好转恢复。结论把针劈核法应用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安全,并发症少,易于掌握且手术成本低。适于在基层医院和大规模防盲行动中开展。

  • 标签: 白内障 劈核 小切口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了12例同时多灶喉癌并通过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多灶喉癌的发生学来源.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1年间我院行全喉切除术的12例同时多灶喉癌的TNM分期、肿瘤位置、大小、组织学类型、病理学分级以及病史等.结果同时多灶喉癌的发病率是1.4%(12/861).所有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同一病例各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学分级均相同.二病灶喉癌的发生率占总数的91.7%(11/12),仅一例为三病灶喉癌、67%(8/12)患者中二病灶分别位于双声带游离缘的对应处.3例(25%)有术前放疗史,1例术前曾行多次声带活检为不典型增生.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诊断出多灶.结论声门型同时多灶喉癌可能为单中心起源.腔内种植即声带振动时癌细胞从一侧声带游离缘种植到对侧接触损伤处,可能是喉癌多灶的原因之一,放疗可能是多灶喉癌的诱发因素.

  • 标签: 多灶性 同时性 喉癌 临床分析 1991~2001年 临床病理学特点
  • 简介: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称为肾高血压,是继发性(症状)高血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肾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一般是先就诊内科而后转眼科会诊检查眼底时发现,首诊到眼科的少见,且容易误诊。现将在门诊遇到的1例患者介绍如下。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肾性高血压 误诊 双眼 眼科会诊 肾脏疾病
  • 简介:本刊讯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最新统计报告,《国际眼科杂志》机构用户总计达2028个,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20个国家和地区。本刊直接发行的印刷版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子版、印刷版共发行与传播到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典型用户有:全球顶尖大学排名第一的美国哈佛大学,

  • 标签: 国际化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全球化 美国哈佛大学 统计报告 眼科杂志
  • 简介:目的:探讨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发生视乳头病变的类型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07例(214眼)艾滋病患者经眼底彩照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视乳头病变患者,统计AIDS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及病变类型以及与CD^+T淋巴细胞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214跟)AIDS患者发生视乳头病变71眼,占33.2%;其中,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0眼,占42.2%(30/71);视盘水肿12眼,占16.9%(12/71);无体征视神经病变29眼,占40.8%(29/71)。CD4^+T淋巴细胞≤50个/μ发生视乳头病变59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75眼,发病率44.0%(59/134);CD^4+T淋巴细胞≥51个/μL发生视乳头病变12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68眼,发病率15.0%(12/80)。经侧检测统计:χ^2=19.042,P=0.000。说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AIDS视乳头病变的类型呈多样,且CD^4+T淋巴细胞数越少,发生视乳头病变的几率越大。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视乳头病变 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琢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琢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不高。结论: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 简介:<正>例1女,21岁。右耳呈持续、搏动耳鸣,加重8个月。右耳鸣与心跳同步,随体位变化稍有减轻,偶伴头昏、听力减退。1999年2月来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检查:右外耳道、鼓膜正常。纯音听力检查:右耳轻度传导聋。CT:右颈静脉体瘤不能排除。转外地医院经MRI检查:右颈静脉略粗,内听道正常。再次住院检查:肝、肾功能正常,EKG正常,后行右侧颈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后随访1年,耳鸣程度减轻。例2女,44岁。左耳持续搏动耳鸣2年余。

  • 标签: 耳鸣 颈静脉体瘤 颈内静脉 传导性聋 高位结扎 外耳道
  • 简介:目的分析4例儿童功能失明病例,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门诊诊断为功能失明的患者4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7—13岁,均为双眼患病。病史1周至1年。所有患儿均诉说视力下降,视力从数指至0.1,2例伴视野缺损。眼部、神经影像学及眼电生理检查均阴性,诊断为功能失明。结果与家长及患儿解释不存在器质病变,视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并辅以非特殊安慰剂治疗后,3例在2d内视力恢复到1.0,1例1周后视力恢复到1.0,视野扩大至正常。结论诊断功能失明需排除眼及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儿童功能失明预后好。(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21—23)

  • 标签: 功能性失明 儿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