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正>由长期滴用滴鼻净引致的药物鼻炎,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治疗所需时间较长。有人用非吸收性激素进行下鼻甲注射,虽奏效较快,但有一定危险性。近几年来,我们应用口服ATP治疗药物鼻炎,能在3天内解除患者鼻塞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药物性鼻炎 滴鼻净 治疗方法 下鼻甲注射 性激素 鼻粘膜
  • 简介: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视神经炎临床特点,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03-01/2013-01门诊和病房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视神经炎的临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治疗引起的药物视神经炎不多见(17/60000),以球后视神经炎多见,引起视神经炎的抗结核药物主要是乙胺丁醇,其次是异烟肼、链霉素。明确诊断后及时停用与视神经炎相关的结核药,并根据病情给予补充维生素,扩张血管,激素等治疗,患者的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在使用抗结核药期间要注意患者视力变化情况出现突发视力下降应作眼科检查,并及时给予干预,防止失明的严重后果。

  • 标签: 抗结核 药物 药物性 视神经炎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peripheraliridoplasty,LPI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闭角型青光眼67例69眼发作期药物治疗3~6h后眼压仍〉30mmHg时,行LPIP治疗。监测术前和术后30,60min和2h眼压、视力变化。应用UBM测量术前、术后2h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并应用房角镜观察前房角粘连情况。结果:LPIP后2h,房角开放距离(AO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小梁虹膜夹角(TIA)增宽、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所有患者眼压在激光虹膜成形术后不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前平均眼压53.81±10.22mmHg,术后30min平均眼压33.81±9.22mmHg,术后60min为21.93±7.19mmHg,2h后眼压下降至15.16±3.07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同时所有患者视力都有所提高。结论:LPIP可以明显加深患者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降低患者眼压,是治疗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虹膜成形术 高眼压持续 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5例原发性急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等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术后进行3月-12月的随访.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5.6±5.7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1.2±6.8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大多数病例保留了较好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闭角型青光眼,能较好地控制眼压,避免了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 简介:角膜感染如果不能很快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使角膜失去透明性而致盲。“微生物性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炎”和“化脓性角膜炎”都是指角膜的化脓性感染。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使用“微生物性角膜炎”这一概念。这些感染的特征是角膜实质层的黄白色浸润,伴或不伴角膜上皮的缺损,常有炎性反应。(图1)微生物性角膜炎的最常见主诉如下(包括不同的严重程度):·眼红·疼痛·视物模糊·畏光·流泪这篇文章将回顾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炎,

  • 标签: 微生物性 角膜感染 角膜实质层 细菌性角膜溃疡 角膜上皮 结膜瓣遮盖
  • 简介:放射治疗是许多头颈部肿瘤的有效治疗,随着放疗技术的改进,肿瘤得到较好的控制,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放疗后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生存期的延长,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听觉系统的放射损伤与防治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放射损伤 放射治疗 头颈部肿瘤 听觉系统损伤 病理组织学
  • 简介: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称为性高血压,是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一般是先就诊内科而后转眼科会诊检查眼底时发现,首诊到眼科的少见,且容易误诊。现将在门诊遇到的1例患者介绍如下。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肾性高血压 误诊 双眼 眼科会诊 肾脏疾病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以传导性聋及不伴有鼓室和乳突急性化脓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为特征,是小儿常见致聋原因之一。本科对1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室注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2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12例;年龄3~70岁,儿童183例,10岁以下儿童141例;病程1d至2个月。右耳112例,左耳116例,其中8例为双耳同时发病。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鼓室注射 药物治疗 急性化脓性 中耳积液 感染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药物诊疗经验。方法对36例真菌性角膜炎进行溃疡灶刮除,碘酊烧灼,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结果36眼中重型者10眼,9眼治愈或炎症明显改善,1眼溃疡面大,溃疡穿孔行眼球摘除;轻型14眼全部治愈。结论真菌性角膜炎进行溃疡灶刮除,碘酊烧灼,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费用低,疗效好,适合在我国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真菌性 角膜炎 碘酊 烧灼
  • 简介: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引发玻璃体出血、视网膜下出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从而危害患眼视力。这类病变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s,RVO)、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等眼底病。当前,药物治疗新生血管(neovscularization,NV)主要是针对NV生成的不同阶段抑制其生长。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用于临床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的药物

  • 标签: 新生血管形成 抗新生血管药物 视网膜 脉络膜
  • 简介: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很多常见致盲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等收入国家儿童盲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工业国家劳动力人群的最常见致盲原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世界范围内第三位的致盲原因)这些疾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种叫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产生过量。这种蛋白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它在血管的发生、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防盲治盲 VEGF 视网膜血管异常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在欧美国家中,由于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药物治疗已被视为针对早中期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措施。在设计与制定新药时,不但应考虑更有效的降压效果,同时应考虑如何有效地保护视神经节细胞和增强眼内及视盘循环血流量。

  • 标签: 开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药物 评估 临床科研水平 神经节细胞 欧美国家
  • 简介:近年来由于胰岛素的发现和使用,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延长。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据WHO报道,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2亿。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由1980年不足1%增至1996年的3.21%。每年新增近100万的糖尿病患者。但胰岛素的治疗并不能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治疗 综述
  • 简介:声电联合刺激(EAS)是一种应用于高频听力严重损失但尚有一定低频听力患者的新技术。对于此类患者,单纯使用助听器不能满足需求,而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则可能造成低频残余听力的损失。EAS技术可以继续使用助听器以利用低频区残余听力,同时发挥人工耳蜗在中高频区的替代优势,在听力学上比单独使用上述二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部分EAS使用者的低频残余听力会发生迟发性、渐进性的下降,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EAS下残余听力下降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声电联合刺激 低频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
  • 简介:<正>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疾病,其发病急,预后差。现就我院收治急性视网膜坏死5例,经用无环鸟苷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55岁,均为青壮年;单眼发病3例,双眼发病2例,共7眼;双眼发病时间3~30天,

  • 标签: 急性视网膜坏死 治疗观察 视网膜动脉 地塞米松 联合治疗 致盲率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在角膜纤维修复反应中发挥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TGF-β可通过Smad等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修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充分发挥角膜基质细胞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诱导细胞移行的正效作用。我们就TGF-β的概况、分子结构、TGF-β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眼前节的分布、在角膜上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愈合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屈光手术 生物学功能 角膜屈光手术
  • 简介:目的参照眼球解剖参数,观察4种术式治疗APACG急性发作后的临床效果,研究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APACG急性发作期的患者,48例53眼。根据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和眼球参数(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等)作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条件分别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白联合手术、单纯白内障手术、激光虹膜周切术,观察术后眼压(非接触性)、BCVA、房角改变、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青白联合手术后眼压水平低于其他术式。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单纯白内障手术提高最明显。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青白联合手术和单纯白内障手术加深显著。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青白联合手术术后滤过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具有短眼轴、晶状体相对比较厚的APACG患者,白内障手术指针可适当扩大,倡议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时联合行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压控制更好,同时提高视力,短期内避免二次手术。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青白联合手术 激光虹膜周切术 晶状体厚度
  • 简介:鼓膜穿孔延缓愈合可导致声波传递增益减少。文献报道颗粒酶B通过细胞内、外途径介导炎症反应,影响或延缓皮肤等伤口愈合;颗粒酶B基因敲除的小鼠则不发生迟缓愈合。鼓膜结构与皮肤有相似性,但在正常鼓膜与损伤延迟愈合鼓膜中颗粒酶B的表达差异鲜有报道。本文总结了慢性鼓膜穿孔产生和延迟愈合的机制及颗粒酶B可能对其影响的途径,为研究颗粒酶B抑制剂在促进慢性鼓膜穿孔炎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 标签: 颗粒酶B 鼓膜穿孔 炎症反应 损伤修复
  • 简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与年龄相关的一组黄斑疾病。AMD以黄斑部视网膜及其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和脉络膜发生病变,并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和中心视力下降为特点,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1]。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中心视力 黄斑疾病 视功能障碍 DEGENERATION MACULAR
  • 简介:<正>急性会厌炎来势凶险,发病后数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即导致窒息死亡。多数病例采用药物治疗,只有在脓肿形成时才行切开引流术,这样,不少病例可导致呼吸困难加重,而后再行气管切开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笔者自1990~1999年对急性会厌炎采用早期粘膜切开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所治98例均痊愈,无1例需行气管切开术,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会厌炎 气管切开术 呼吸困难 药物治疗 切开引流术 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