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氨碘肽注射英文名称:AmiotideInfection汉语拼音:AndiantaiZhusheye【成份】本品有效成份为有机碘和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等十八种氨基酸、多肽、核苷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本品辅料为:聚山梨酯-80。

  • 标签: 谷氨酸 有机碘 注射液 多肽 聚山梨酯-80 有效成份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颞骨CT密度在诊断耳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手术确诊的耳硬化患者34例(34耳,病例组)和同期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3例(对侧正常耳33耳,对照组)的颞骨CT扫描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在0.75mm层厚颞骨CT轴位层面的耳囊周围,手动设置7个兴趣区,测量平均cT值。根据CT表现将耳硬化病例分为2个亚组:A组,CT显示无病理变化;B组,耳蜗区骨密度降低。比较各兴趣区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CT值的差异,分析病例组CT表现与纯音测听结果的关系。结果卵圆窗后缘和卵圆窗前缘这两个兴趣区,病例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卵圆窗后缘t=-2.030,P=0.046;卵圆窗前缘Z=-4.979,P〈0.01)。A组30例,包括传导性聋9例(30%),混合性聋21例(70%);B组4例,包括传导性聋1例(25%),混合性聋3例(75%)。结论耳硬化患者卵圆窗周围骨质CT密度可能发生改变。

  • 标签: 耳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光密度测定法 测听法
  • 简介:目的探讨施行角膜层间分离灼烙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8~9mm深达1/2角膜的层间分离及灼烙.结果所治病例角膜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眼痛、异物感症状消失,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24个月,临床疗效稳定.结论角膜层间分离灼烙术为不具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不需特殊材料、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大泡性角膜病变 角膜层间分离 灼烙术 治疗 穿透性角膜移植 无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IgG4关疾病(IgG4-R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3例35眼眼眶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眼眶IgG4-RD患者23例35眼,其中男8例9眼,女15例26眼,年龄28-72(平均52.1)岁。19例30眼来源于泪腺,4例5眼来源于眶内其他部位。以泪腺区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单侧11例,双侧12例。病程1mo-10a,平均27mo。1例1眼6mo后复发。大体: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泪腺表面有很薄的纤维膜包绕。组织学特点:泪腺腺泡、导管组织严重萎缩甚至消失,被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滤泡替代,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35眼IgG4阳性浆细胞均〉50个/HPF,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结论:眼眶IgG4-RD主要发生于泪腺组织,通过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IgG4的表达可明确诊断。IgG4-RD应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

  • 标签: IGG4 IgG4相关疾病 眼眶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丝裂霉素C 针刺分离 瘢痕性滤过泡 青光眼
  • 简介:Citation:WangJY,ShaoY,ZhouFX,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phacoemulsificationcombinedgoniosynechialysisintreatingabsoluteglaucomaaftertrabeculectomy.GuojiYankeZazhi(IntEyeSci)2014;14(10):1818-1821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绝对期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绝对期青光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6~12mo,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术前术后用药种类(数量)、术前与术后1mo焦虑和抑郁状态、眼表症状等情况。结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眼压明显下降。术前眼压平均值35.00±15.43mmHg,术后第1d眼压平均值为12.00±6.69mmHg;术后6mo为15.00±4.26mmHg;术后12mo为15.3±5.2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1.45±0.19mm,术后增加至3.37±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5)。术后仅2例患者需用2种降眼压药物,2例患者需1种降眼压药物。术后12mo16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有所改善;16例患者眼胀、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均减轻;所有患者眼球都得以保留,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绝对期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后 绝对期青光眼
  • 简介:目的评价玻璃酸钠眼对角膜异物剔除术后促进角膜伤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将我院角膜异物患者共1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行角膜剔除术后观察组使用玻璃酸钠眼和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滴眼,对照组使用盐酸左眼氟沙星眼滴眼,观察两组在治疗后一周角膜恢复情况。结果治疗一周后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酸钠能加快角膜异物剔除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

  • 标签: 角膜异物 角膜修复 玻璃酸钠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双眼及双侧面部肿胀1年多入院。患者自诉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及双侧面部肿胀,局部无发红、压痛,全身无发热、畏寒,无口干、眼干、关节肿痛、口腔溃疡、脱发等症状。病程期间患者未行任何治疗。

  • 标签: IGG4 相关性 面部肿胀 关节肿痛 口腔溃疡 患者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临床实用的前房深度相对定量测量法,初步确定老年人前房深度的正常参考值。方法:裂隙灯光源外转45°,受检眼直视裂隙光,在6点时钟方向测量六个点的前房深度(ABCDEF),以角膜缘处的角膜厚度(CT值)为1计。A:角巩膜缘黑白交界处;B:A点上移1CT;C:B点上移1CT;D:虹膜最高点;E:瞳孔缘;F:晶状体前极。测量了50~75岁的正常老年人,229例229眼,采用双盲法对22例44眼进行了11次重复性检测。结果:女性组ABCDEF点的前房深度均值分别为0.38,0.58,0.89,2.10,2.65和3.26CT;男性组分别为0.71,1.02,1.43,2.37,2.90,3.41CT。女性组每个点的深度均比男性浅(P〈0.05),越近周边部越显著。结论:前房深度六点对定量测量法可重复性好,实用性强。

  • 标签: 前房深度 相对定量测量法 角膜缘处 角膜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治疗效果。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3月内25眼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滤过泡周围纤维瘢痕,联合结膜下注射5-FU5mg/次,隔日1次,最多5次,分析治疗后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眼部并发症。结果25眼中,21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18眼在15mmHg以下;滤过泡形态:有19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伤、滤过泡损伤等。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滤过泡 青光眼 5-FU 功能不良
  • 简介:受内分泌学家采用酒精介入疗法治疗复发性甲状腺囊肿的启发,我们采用穿刺抽注入无水酒精的方法治疗耳廓假囊肿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5岁。35例为单耳,3例为双耳。囊肿均位于耳廓外侧面三角窝、舟状窝内。34例为初诊,4例为曾行过单纯穿刺抽后复发。34例抽出淡黄色清亮液体,4例复发者抽出暗红色液体。囊肿最大者约1.5cm×2.0cm×2.0cm,最小

  • 标签: 穿刺抽液 无水酒精 耳廓假囊肿 治疗方法
  • 简介:<正>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是一种常见的多因性视网膜血管病。治疗难度较大,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性血管病,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粘度等,也是致盲率较高的一类视网膜病变。本文应用灵光注射联合复方丹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4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复方丹参 注射液 血塞通 动脉硬化 治疗时间
  • 简介:目的通过对照法评价观察氨碘肽注射(舒视明)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玻璃体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氨碘肽注射组肌肉注射治疗玻璃体混浊158例(169例只眼)普罗碘胺注射肌肉注射治疗玻璃体混浊113例(126只眼)均为qd注射30d为一疗程,各二疗程。结果氨碘肽注射组总有效率67.5%,普罗碘胺注射组总有效率41.3%。结论氨碘肽治疗玻璃体混浊的临床效果主要依赖于该药的主要成分1来源于猪眼睛2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天氡胺酸,赖氨酸等十多种基本非常接近人眼需要的氨基酸,起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效的促进玻璃体混浊吸收,组织修复有效提高眼的光学通路,改善有限视力.

  • 标签: 氨碘肽 普罗碘胺 有效 依赖
  • 简介: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4%戊二醛固定和Davidson固定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和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固定24h、域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固定24h;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分别固定3、6、24h;遇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固定3h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固定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 标签: 固定液 眼球 PAS染色 Davidson固定液
  • 简介:目的观察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前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46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在21mmHg以下,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加宽。结论对于部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表面麻醉 小切口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青光眼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36月至2014年9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26眼),男910年例(眼),女1416眼),年龄50-81岁,平均(66.51±7.12)岁。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粘连〈1/2例(/圆周。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三个月最佳矫正视力≥.5者20眼(76.9%);术前平均眼压(20.60±3.95)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12.05±3.62)mmHg,术前与术后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0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 前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眼肌麻痹疾病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眼肌麻痹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其疗效差异,经人院前检查,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眼科疾病史、遗传眼科疾病史均无明显差异,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19/30),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眼肌麻痹疾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更好,不仅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同时改善患者的眼部血液循环,补充眼部肌肉所需营养,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眼肌麻痹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估以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青光眼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3—02在我院以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因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而眼压升高的连续病例34例34眼。分析治疗后眼压、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眼部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平均眼压从35.51mmHg降至14.43mmHg(P〈0.05),成功率达91%。常见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损伤、结膜撕裂和脉络膜脱离等。结论: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安全有效。

  • 标签: 滤过泡 青光眼 功能不良 5-FU 针刺分离 房角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