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阻生上颌尖牙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0-2012年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35例阻生上颌尖牙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尖牙阻生状况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疗效。临床处理方法包括拔除、助萌和导萌。结果拔除2例;只做正畸治疗的助萌法16例,留出足够间隙后等待阻生尖牙自行萌出,观察时间5~24个月,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矫治后阻生尖牙牙龈形态及牙根状况良好;正畸附加外科手术牵引的导萌法17例,除1例21岁男性患者外,其余16例均牵引到位,但矫治后部分阻生尖牙牙龈形态不如助萌法矫治后。结论当阻生上颌尖牙牙体严重畸形、根弯曲短小及高位近远中向横位阻生时考虑拔除;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不严重,扩弓或减数拔牙即可为阻生尖牙留出足够萌出间隙,判断其能自然萌出时首选助萌法;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严重或阻生尖牙已伤及邻牙牙根、仅用正畸治疗无法去除阻生尖牙萌出障碍时采用导萌法,导萌术后的牵引需注意控制牵引方向及大小,要避免伤及邻牙牙根,尽量使阻生牙从附着龈萌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牙龈形态。

  • 标签: 上颌尖牙 阻生 临床处理
  • 简介:上颌尖牙异位萌出致上颌中切牙根完全吸收一例报告孙新华1.病例报告:患者方×,女,12岁。1991年11月因上中切牙松动,并自觉右上中切牙胯侧有一新萌出的牙尖而来诊.检查:松动Ⅱ°,并无咬创伤,探无牙周袋,于的腭侧萌尖,未萌,均无萌出间隙.X线检查:上...

  • 标签: 萌出 上颌中切牙 上中切牙 切牙松动 孙新华 牙周袋
  • 简介:本文测量了50颗完整上颌尖牙的牙根面积及牙体大小各指标,将测量结果输入微机,发现牙根面积变异范围较大,与牙体全长和根长存在高度正相关,与牙冠大小无关,并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它可以在临床上预测牙根面积,以便确定矫治力。

  • 标签: 牙根面积 正畸 最适力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尖牙区三维方向上多种因素变化对曲面断层片中牙长轴角度影响.方法用干颅骨标本、模型牙制作模型模拟拔牙矫治后理想牙颌状态,从初始状态开始,依次改变右上尖牙的轴倾度、右上尖牙的转矩、上颌右侧弓形以及曲断选层位置,并在精确定位状态下分别拍摄颅骨模型的曲面断层片,测量右上尖牙牙长轴影像与固定参照平面的夹角.结果尖牙实际轴倾度与曲断片牙长轴角度呈同方向变化;尖牙根颊向转矩使牙根影像趋于后倾,根腭向转矩使牙根影像趋于前倾;弓形尖圆时牙根影像趋于前倾,弓形方圆时牙根影像趋于后倾;选层位置靠后时牙根影像趋于前倾,选层靠前时牙根影像趋于后倾,二者相差1.8°.结论曲面断层片所示的牙齿长轴角度受局部多种三维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标签: 曲面断层片 牙长轴角度
  • 简介: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正畸临床的一大难点,正确的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既往采用全景片、根尖片等二维影像诊断存在一定误差,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的应用使得埋伏阻生上颌尖牙的诊断更加准确。本文旨在对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诊疗中CBCT的临床指导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锥形束CT 上颌尖牙 埋伏阻生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预置支点在矫治上颌水平阻生尖牙的作用.方法水平埋伏阻生上颌尖牙5例,均位于邻牙根方.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间隙预备,外科开窗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将预置支点置于牙颈部,进行正畸牵引,曲面断层片观察邻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水平阻生尖牙以预置支点为转动中心而移动至正常位置,牙髓和牙周情况良好,邻牙牙根无吸收现象.结论预置支点水平阻生上颌尖牙的转动中心,对正畸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阻生尖牙 预置支点
  • 简介:上颌尖牙位于上牙弓转弯处,是口腔中牙根最长的牙齿。正畸拔牙治疗的病例中,常常需要使上尖牙远中移动关闭间隙,特别是上颌强支抗设计的病例,尖牙需要远距离移动,有时为了节省支抗,需要采用两步法,先远中移动上颌尖牙,再内收四颗切牙,尖牙移动的速度会直接影响矫治疗程。

  • 标签: 尖牙远中移动 上颌尖牙 临床处置 病因 支抗设计 拔牙治疗
  • 简介:根管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主流方法。根管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对根管解剖形态了解不足[1-3]。完善的根管治疗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根管解剖形态的基础上,应着重关注根管可能存在的变异。对于尖牙单根双根管的病例报告多出现在下颌尖牙,概率为4%[1,2]。上颌尖牙多为单根管,出现双根管概率较低[3]。

  • 标签: 上颌尖牙 双根管 根管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2004—2009年收治的60例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均为单颗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共60颗牙),根据全口曲面断层片和X线定位片分为唇侧组和腭侧组各30颗牙,通过手术开窗去除阻力骨、暴露部分牙冠、黏结正畸附件,在固定矫正技术的牵引下将埋伏阻生的尖牙纳入正常牙弓内。对比两组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成功率唇侧组为80.0%,腭侧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畸牵引的时间腭侧组为(9.2±3.2)个月,而唇侧组为(15.1±4.1)个月,明显长于腭侧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手术开窗正畸牵引,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功率腭侧组大于唇侧组,牵引到位的时间腭侧组也较唇侧组短。

  • 标签: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 开窗术 正畸牵引
  • 简介:下颌尖牙一般为单根单根管形态,有病例报告出现单根双根管的概率为4%[1]。近年有报道有极少数为双根双根管[2,3],现将我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口腔科2015年11月诊疗中发现下颌尖牙双根双根管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2岁,因冠折需要来本院要求拔除右下尖牙。检查:43残根,舌侧大面积龋损,龋坏断端至龈3mm,松动Ⅰ°,叩痛(+)。诊断:43残冠。

  • 标签: 老年 下颌尖牙 根管 双根管
  • 简介:正畸矫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胎关系是实现平衡、稳定、美观等正畸目标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也是检验正畸医师矫治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围绕着如何建立良好的殆关系这一话题,不同矫治技术和不同的正畸医师会有不同的策略,但得到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这就如同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罗马在哪儿?”,答案是唯一的一样。

  • 标签: 正畸矫治 中性 尖牙 正畸医师 矫治技术 医师会
  • 简介:一、病情简介患者,女,20岁,主诉“牙有缝”。恒牙黯,牙列中无左上尖牙,左上乳尖牙滞留。磨牙中性关系。左上中切牙侧切牙间隙约1.5mm,下牙列散在间隙,右下中切牙及左下第二双尖牙扭转、间隙不足。前牙深覆5冶5mm,覆盖正常。上唇前突,开唇露齿。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左上恒尖牙异位埋伏阻生,

  • 标签: 阻生尖牙 全口曲面断层片 单侧 拔除 磨牙中性关系 异位埋伏阻生
  • 简介:一、病例报告患者五××,女,12岁,替牙,6666中性,ⅤⅤ未替换,上颌右侧可见两颗位置毗邻,形态相似的尖牙(见附图),4腭向错位。x线片示两颗尖牙根略向远中弯曲,近中尖牙根较远中长,尚未完全发育,牙周膜正常。诊断:Angle′sⅠ。此牙畸形系额...

  • 标签: 额外牙 尖牙区 病例报告 固定矫治器 第三磨牙 山东威海市
  • 简介:上颔后牙区牙槽骨严重骨量不足是种植修复的难题。常需通过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术获得足够的骨增量,达到种植修复治疗的目的。虽然上颌窦开窗植骨术方法已经获得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种植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鼻窦炎、移植骨的流失、种植体进入窦腔等。本病例报道了1例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二期种植修复术后1年,在植骨及种植区域出现上颌骨囊肿,经手术摘除囊肿后,种植义齿依然在口腔中行使功能。

  • 标签: 上颌窦开窗 上颌骨囊肿 骨种植 术后并发症 继发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兔上颌窦外侧壁截骨术对上颌窦黏膜功能及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成年兔12只,每只兔左侧为实验侧,全麻后切开龈颊沟黏膜,充分剥离,显露上颌骨前、外侧壁。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做20mm×2mm上颌窦骨壁及黏膜缺损。右侧上颌窦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2、4和8周处死一组动物。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变化过程及杯状细胞的分泌情况。采用GraphpadPrismv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2周.上颌窦黏膜附着纤毛脱落.且有腺体部分破坏、减少;术后4周。黏膜细胞水肿呈空泡样,黏膜固有层腺体、血管增生;术后8周,黏膜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纤毛上皮减少、排列不完整,形态仍有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侧2、4、8周MUC5AC表达较对照侧显著增加(P〈0.001)。2周时MUC5AC表达最强.4周时表达稍减弱,8周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兔上颌窦外侧壁截骨术后的上颌窦黏膜分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修复,但与正常结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减轻手术对上颌窦及黏膜的损伤.可降低术后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 标签: 上颌窦外侧壁截骨 上颌窦黏膜 MUC5AC
  • 简介: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性,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6±0.5)mm]小于术前上颌骨高度差异[(4.7±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平面偏斜度[(0.5±0.5)°]小于术前平面偏斜度[(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1)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骨;(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 标签: 牙[牙合] 平衡 口颌系统畸形 截骨术 勒福 正颌外科学
  • 简介:目的对正畸牵引困难的异位尖牙,应用牙种植外科技术结合正畸治疗进行尖牙移植,评价其软组织美学及长期效果.方法对9位患者10例正畸牵引困难的异位尖牙行移植术.其中,男性4名,女性5名;年龄13岁~37岁,平均19.8岁.尖牙埋伏阻生8例,异位萌出2例;上颌7例,下颌3例.术前正畸,调整受植牙区近远中间隙.应用牙种植技术预备受植床,骨引导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及稳定移植牙.术后正畸排齐牙列.定期随访.临床检查评价牙龈软组织美学、牙及牙周组织状态.影像学检查评价牙根、根周膜及硬骨板状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年~9年,平均5.1年.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13.33±0.87.牙周袋深度均小于3mm.牙髓电活力测试正常4例.影像学检杳显示,根周膜间隙正常及硬骨板连续7例,根周间隙模糊2例,牙根替代性吸收1例.结论本研究提示,结合牙种植外科技术和正畸治疗的异位尖牙移植,为正畸牵引困难尖牙提供了美学效果和长期效果良好的治疗选择.

  • 标签: 移植 尖牙 阻生 美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下颌尖牙埋伏阻生进行正畸-外科联合治疗,探讨下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外科手术暴露部位及正畸牵引导萌方向。方法对2003—2007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5例患者的6颗下颌埋伏阻生尖牙进行正畸-外科联合治疗,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间隙扩展,然后根据尖牙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粘接托槽,再选择不同方向和方法对其进行牵引导萌。结果6颗埋伏尖牙均经牵引后排齐,牙髓和牙周情况正常。结论分析下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暴露部位和正畸牵引导萌方向,可有效地进行矫治。

  • 标签: 埋伏牙 翻瓣术 牵引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窦内、外提升术应用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种植义齿修复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27例,植入种植体216颗.其中,上颌窦外提升术、内提升术及常规种植术的种植体数分别为40、61、115颗.于种植术后随访6~60个月,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间种植体累计存留率、骨结合状况和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状况.结果在随访期内,各组间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及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年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种植术后1年的骨吸收量平均每年小于0.2mm.结论上颌窦内、外提升术与常规种植术种植义齿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种植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相关手术技巧的掌握.

  • 标签: 种植义齿 上颌窦内提升 上颌窦外提升 临床疗效
  • 简介:上颌后牙区种植时,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以及上颌窦的存在,常面临垂直骨量不足的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该区域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术前检查和了解上颌窦的解剖特点,对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论述了与种植有关的上颌窦形态、分隔、黏膜、血供及神经支配等解剖学结构特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方面的参考。

  • 标签: 上颌窦底提升术 上颌窦形态 分隔 黏膜 血供 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