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唾液中存在着多种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相当一部分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存在、颈转移、复发等关系密切.检测和监测唾液中肿瘤相关生物标记可有助于发现部位深在的、隐匿性肿瘤,判断颈淋巴结转移和治疗后的复发趋势.本文就文献报道的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相关的唾液生物标记作一综述.

  • 标签: 唾液标记物 口腔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
  • 简介:以往研究采用两种标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TRO-1,检测牙髓组织中具有问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本研究目的是研究成人正常牙髓和牙髓损伤愈合期间α—SMA和STR0—1的表达谱特征。健康牙髓通过机械暴露后,采用MTA或者氢氧化钙盖髓,从而在暴露的牙髓表面诱导

  • 标签: 干细胞标记物 Α-SMA 人牙髓 免疫组化分析 损伤愈合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进行免疫标记的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型胶原纤维。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ISEM)相结合,对暴露胶原纤维的形态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FEISEM观察,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型胶原纤维.可以结合抗Ⅰ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以及胶体金标记的相应二抗.胶体金标记颗粒分布均匀.可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抗原表位相结合,实现免疫定位。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和FEISEM相结合,可以直观观察胶原纤维立体网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准确的、可复制的、可行的方法。

  • 标签: 牙本质 胶原Ⅰ型 免疫标记
  • 简介:目的观察青少年下颌第一恒磨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生理性移动的现象和规律。方法选择11名正常生长发育个体8~16岁的头颅侧位片进行下颌金属标记钉重叠和测量,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移动规律。结果8~16岁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牙尖相对下颌基骨平均向近中移动(3.63±1.29)mm,向方移动(5.92±1.78)mm,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最快的时期是10~12岁,平均近中移动(1.52±1.25)mm;下颌第一恒磨牙向移动与下颌骨生长量(Co-Gn)强相关(r=0.623,P<0.01)。结论在不受正畸干预的情况下,下颌第一恒磨牙随着生长发育持续向近中移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垂直向生长与下颌骨的生长节律一致,提示下颌磨牙的垂直向移动是牙列对下颌骨垂直向生长的适应性表现。

  • 标签: 生长发育 下颌第一磨牙 金属标记钉研究
  • 简介:目的:改进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注册标记系统,使其更加无创,同时达到导航系统的精确要求。方法:采用热塑型塑料面罩,依照人体面部特征加热塑型,表面双侧颞部、眉弓中点和颧骨最高点安置6个塑料标记点.内部随意安置6个标记点。CT扫描获得影像学数据,输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后,分别选用4个(内外各2个)、6个(内外各3个)和8个(内外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和配准,每组设置5种组合,每点读取3次坐标值,取平均值代入配准误差公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取4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f1.58_±0.25)mm;取6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28±0.21)mm;当标记点数量达到8个时,导航系统的配准精度达(1.06±0.10)mm。4点组与6点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49),6点组与8点组间无显著差异(P=0.1402)。结论:热塑型塑料面罩表面放置标记点可避免患者创伤,配准精度完全符合导航系统的要求和卯圆孔穿刺的特定要求,在应用中至少应有6个标记点。

  • 标签: 射频温控热凝术 导航 注册标记 配准误差
  • 简介:目的探讨配准标记点外形差异对三维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4种不同外形的配准标记点,配准试样锥形束CT(CBCT)三维图像与其原始设计三维图像,而后通过测量配准后试样的2种三维图像间的距离差,来分析不同外形配准标记点对三维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结果配准偏差分别为立方形(0.0938±0.0062)mm、球形(0.0854±0.0056)mm、圆柱形(0.1032±0.0061)mm、圆台形(0.0972±0.0062)mm,仅球形配准标记点组与其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中所选的几种配准标记点均可较好地实现三维图像配准,相比较而言,球形配准标记点具有更高的配准精度。

  • 标签: 配准 标记点 三维图像 口腔医学
  • 简介: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颅颌面出生缺陷,是一组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复杂疾病,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最常见的类型。虽然已发现一些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易感基因与唇腭裂发生相关,但其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文拟就唇腭裂的分子遗传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唇腭裂 分子遗传机制 易感基因
  • 简介:牙体仿生材料的研究是当前口腔生物材料研究的前沿。成熟的牙釉质是一种无细胞的高矿化组织,采用非细胞生物的技术方法,诱导釉质微结构的再生成为牙体仿生材料研究的切入点。本文综述了釉质微结构仿生的特点和分子原理,重点介绍了几种釉质仿生有机分子模板的设计和构建,以及目前釉质仿生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标签: 分子仿生 釉质再生 生物矿化 基质模版
  • 简介:目的:研究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分子取向.方法:应用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对γ-MPS在钡玻璃表面吸附的特征谱带进行分析,根据C=O基谱带的变化判断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分子取向.结果:γ-MPS低浓度时,分子在钡玻璃表面的吸附既有垂直取向又有平行取向;随着γ-MPS浓度的增高,垂直取向的分子逐渐增多,而平行取向的分子逐渐减少;当γ-MPS的浓度达到其在钡玻璃表面形成整体覆盖(单分子覆盖)时,γ-MPS分子在钡玻璃表面趋向于垂直取向.结论:揭示了硅烷偶联剂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吸附特征,为新型复合树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硅烷偶联剂 无机填料 分子取向 复合树脂 钡玻璃
  • 简介:唇腭裂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与300多种已知的畸形伴发于综合征。唇腭裂又分为4型: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cleftoflipwithorwithoutpalate,CL/P)、综合征性腭裂(cleftpalat,CPO)、非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cleftoflipwithorwithoutpalate.nsCL/P)和非综合征性腭裂(nonsyndromiccleftpalate.nsCPO).

  • 标签: 唇腭裂 分子调节机制 生长发育 非综合征性腭裂 非综合征性唇裂 先天性畸形
  • 简介:氟化的防龋作用较为明显,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氟化剂型多有其缺点,严重影响了氟化的临床应用。氟化涂膜作为一种局部应用氟化缓释剂型,由于其独特的剂型特点,在防龋、治疗牙本质过敏症和预防正畸过程中牙釉质白斑的发生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因此在许多国家氟化涂膜已取代了氟化凝胶的应用。本文就氟化涂膜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功能特点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氟化物涂膜 龋齿 牙本质过敏症 牙釉质白斑
  • 简介:T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整个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环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是其执行免疫功能的基础,但是在常规培养条件下,T淋巴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传代培养及转染都非常困难,所以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使其增殖活化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刺激使T淋巴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而其活化的早中晚期细胞表面会表达不同的活化分子,标志着T细胞活化成功。本文就近年来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及体外活化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口腔疾病研究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T淋巴细胞 表面活化分子 共刺激信号
  • 简介:口腔癌在亚洲地区属于高发生率的癌症疾病,而口腔鳞状上皮癌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癌症类型。临床上针对此癌症之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对于口腔鳞状上皮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上新疗法的开发。以蛋白质二度空间电泳分析方式找出癌细胞的异常表现蛋白质,并以之作为标的进行细胞实验,以确认该异常蛋白质的表现与口腔鳞状上皮癌发生之相关性。

  • 标签: 口腔鳞状上皮癌 标记蛋白质 蛋白质体学 效能 癌症类型 以手术为主
  • 简介:近年来,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方面的分子水平研究成为头颈鳞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在头颈鳞癌侵袭与转移相关的动物模型、相关基因与临床预后、生物治疗相关分子靶点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鳞状细胞癌 侵袭 转移
  • 简介:难治性根尖周炎以骨吸收为主要特征之一。粪肠球菌是治疗后根管再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是其主要免疫原。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粪肠球菌诱导骨破坏信号通路的新进展作出综述。

  • 标签: 粪肠球菌 脂磷壁酸 根尖骨吸收
  • 简介:龋病是一种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致龋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起始于变形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和聚集。使用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阻止细菌与宿主细胞受体的黏附和细菌在口腔内定植,可能是防止致龋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变链菌的黏附相关因子主要有葡萄糖基转移酶(GTFs),葡聚糖结合蛋白(Gbps)和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等,针对这些黏附因子设计的防龋疫苗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变形链球菌黏附相关分子的特点及其针对性防龋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葡萄糖基转移酶 葡萄糖结合蛋白 表面蛋白 防酶疫苗
  • 简介:目的观察氟化对过氧化脲类漂白剂渗透性及漂白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就诊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第一前磨牙的12例患者的36颗离体牙,用标准茶溶液染色后,其中12颗样本经NaF处理后用过氧化脲进行漂白(A、B组),12颗样本使用过氧化脲漂白(C、D组),12颗样本放入去离子水中作为空白对照(E、F组)。用VITA比色板对受试牙漂白前后进行比色,然后分别从近远中向(A、C、E组)和唇舌向(B、D、F组)剖开,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比较剩余染色面积百分比。结果所有标本染色后色度均增加,着色范围为3.66~8.33个色阶。漂白治疗后A、B、C、D组的色阶改变为5~5.53个色阶。而空白对照(E、F组)无色阶改变。(1)近远中向剖开:A组唇侧剩余染色面积为28.6%~39.4%,舌侧剩余染色面积为58%~72%;C组唇侧剩余染色面积为29.3%~37.2%,舌侧剩余染色面积为57.6%~70.1%;E组两剖面显示全部牙本质均匀染色,面积百分比约96.97%~100%;A、C组间各剖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与E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唇舌向剖开:B组唇侧和舌侧剖面剩余染色面积基本相等,为61.7%~68.7%;D组两剖面剩余染色面积为60.8%~66.3%,反映出相同的颜色改变的深度;F组两剖面染色面积为96.4~99.8%;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F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着色牙漂白前局部氟化处理对漂白效果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氟化物 漂白 色阶 剩余染色面积
  • 简介:目的:克隆人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tumornecrosisfactorsuperfamily,TNFSF)成员4—1BBL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4—1BBL基因在Tca8113中的表达。方法:从淋巴细胞中提取RNA,用RT—PCR方法将4—1BBL的编码序列cDNA扩增。然后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真核荧光蛋白载体pEGFP—C1质粒中,构建成最终的表达载体DEGFP—C1—4—1BBL。运用脂质体方法将pEGFP—C1—4—1BBL转染Tca8113细胞,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4—1BBL在该细胞中的表达。经G418筛选后。用有限稀释法建立稳定高表达的带有4—1BBL基因的Tca8113细胞系。结果:从淋巴细胞中提取的RNA经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4—1BBL,其全长大小为768bD。测序鉴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相同。转染pEGFP—C1—4—1BBL载体的靶细胞Tca8113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4—1BBL的768bp大小的cDNA扩增产物。裂解的4—1BBL/rca8113基因转染细胞膜蛋白中相对分子质量约27.5Kd的特异性条带。结论:转染4—1BBL基因细胞株的建立.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TCA8113 4—1BBL 共刺激分子 质粒构建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评价二氧化锆对大鼠牙周膜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牙周膜细胞。制作二氧化锆、钯银合金、镍铬合金试件及其浸提液。将各组浸提液作用于细胞,检测24h、48h、72h的各组浸提液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总凋亡率及各组细胞周期比例;检测不同浸提液组处理对大鼠牙周膜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24h、48h、72h时,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DMEM组OD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镍铬合金组OD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细胞凋亡结果发现,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总凋亡率,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镍铬合金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周期结果发现,Prl指数钯银合金组与二氧化锆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钯银合金组与镍铬合金组之间的Pr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Caspase-3、Caspase-9的2-ΔΔCT值,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DME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镍铬合金组高于DMEM组(P〈0.05)。Caspase-8的2-ΔΔCT值,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与DME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锆组与钯银合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镍铬合金组高于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氧化锆在提高细胞增殖活力,抑制细胞凋亡方面优于钯银合金及镍铬合金材料,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影响牙周膜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 标签: 二氧化锆 细胞生物学行为 牙周膜细胞 凋亡 CAS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