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胸大皮瓣修复肿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及减少其发生的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采用胸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7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出现与胸大皮瓣有关的并发症(20.51%),其中感染14例(17.65%),皮瓣不同程度坏死9例(11.54%),形成瘘管6例(7.69%).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全身状况(糖尿病、高血压)、皮瓣损伤、引流不畅有关,严格的适应证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胸大肌肌皮瓣 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缺损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翼外上、下头进行电分析,探索翼外在关节盘前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盘移位侧翼外上、下头的电位。结果:所有患者翼外下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翼外上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翼外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电位较高,MMP时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翼外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翼外上头的强直和关节盘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取胚胎第13.25天(E13.25)及E15.5小鼠舌组织。应用Affy-metrixMouseGeneChip,对胎鼠舌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应用DAVID网络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功能和聚类分析。结果:基因功能和聚类分析表明,在E13.2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Exo1、Gsk3B、Kif20b、Skp2)和细胞粘附因子(Neo1、lama1)等相关。在E15.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骨架(titin、Hspb7)相关。结论:小鼠舌组织增殖和特化与细胞周期和细胞粘附基因相关,舌组织分化和成熟主要与细胞骨架相关。

  • 标签: 舌肌发育 细胞周期 细胞粘附 细胞骨架 小鼠
  • 简介:本文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8名正常青少年咀嚼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咀嚼电活动特征如下:(1)姿式位时嚼、颞电活动增大;(2)ICP大力咬合时嚼、颞电活动较弱,患者咀嚼功能低下;(3)边缘运动中肌肉活动不协调;(4)嚼、颞SP延长;(5)各种功能运动中,两侧嚼、颞电活动对称性差。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肌电图
  • 简介:牙周病治疗相当复杂与困难,但必要的局部处理、定期的健康维护和药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总结了:①牙齿菌斑的控制和清除方法: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和采用手动洁治器械或超声波洁治器,利用橡皮磨光杯或气动喷沙磨光器等磨光.②局部用药:常见的是0.06-2%洗必太含漱剂、0.8%甲硝唑含漱剂及0.4%氟化亚锡含漱剂.牙周袋内局部冲洗上药,常见有甲硝唑、替硝唑和四环素等药膜.③全身用药:有二甲基四环素、甲硝唑、替硝唑、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及固齿膏等.此外,可以辅助高压氧疗法.

  • 标签: 牙周疾病 牙周组织 菌斑 健康维护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手术进路一下颌骨舌侧解进路(mandibularlingualreleasingapproach)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之间接受下颌骨舌侧解进路方式治疗的口腔癌病例20例。采用病历对照方法,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分期相当的20例下唇或下颌骨切开进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20例,原发灶部位分别为:口底(8例)、舌活动部(6例)、舌根(2例)以及其他部位(4例)。临床I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8例。随访1~40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2%和64.9%(P=0.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和50.0%(P=0.67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40%和30%(P=0.5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唇裂开或下颌骨切开进路比较,下颌骨舌侧解进路方式治疗口腔癌,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既克服了口腔进路受限制以及切除不彻底的弊病,又避免了下唇裂开进路在面部遗留瘢痕的弊端。手术后患者外观改变不明显,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口腔肿瘤 手术进路 下颌骨舌侧松解
  • 简介:目的:利用肌肉功能磁共振成像(MuscleFunctionalMRI,mfMRI)定量记录受试者单侧咀嚼口香糖后双侧咬、翼内、翼外的活动,对比不同性别受试者咀嚼活动后mfMRI图像T2值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方法:选取16名(男、女各8名)健康志愿者按性别分组,分别在咀嚼口香糖前、单侧持续咀嚼5min后行咀嚼区轴位mfMRI扫描,观察双侧咬、翼内和翼外平均质子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变化,利用Image-ProPlus6.0软件测量各咀嚼及相应脑脊液平均灰度值,求得咀嚼及相应脑脊液平均灰度值的比值,用比值进行两组间及肌肉咀嚼前后t检验,α=0.05。结果:男性组与女性组各组咀嚼在咀嚼口香糖前后平均灰度值比值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咀嚼后同侧咬的活动最强,其次是同侧翼内、对侧翼外和对侧咬。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证实了同侧咬、同侧翼内、对侧翼外在单侧咀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性别对单侧咀嚼后咀嚼T2值变化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咀嚼肌 咀嚼 性别因素
  • 简介:口周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一直是正畸医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以成人骨性安格尔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以分析骨性Ⅲ类患者的口周压力特征,了解口周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正常 口周肌压力
  • 简介:目的: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稳定型[牙合]垫与预成[牙合]垫治疗筋膜疼痛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2个中心的60名患者被分配到稳定型[牙合]垫(S组,n=33)或预成[牙合]垫组(R组.n=32)。患者均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持续时间为3个月至40年不等。用RDC/TMD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症状和体征的检查.指定一名全科医师进行治疗。疼痛治疗的结果用视觉模拟刻度尺来评价.在6周和10周随访时并让患者对疼痛缓解进行语言评价,其组间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牙合]垫治疗结果均使症状改善.第6周和第10周的随访结果两组间没有任何统计学差异。在6周的随访中.72%的患者疼痛减轻30%.55%的患者疼痛减轻50%,而在10周的随访中,该百分比分别为69%和61%。根据患者语言评价,在6周随访时,85%的患者汇报自己是“较好”、”好得多”或“无症状”.在10周随访时该数据为83%。结论:预成[牙合]垫与稳定型骀垫基本上有相同功效。因此.可以将预成[牙合]垫作为治疗成年筋膜疼痛患者的一种短期疗法。

  • 标签: 肌筋膜疼痛 [牙合]垫 疼痛 随机对照试验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磷脂酰醇3-激酶γ(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γ,PI3Kγ)是一种表达于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中的脂质激酶,PI3Kγ一方面可通过激活TLR4-PI3Kγ-Erk1/2信号通路诱导M1型巨噬细胞极化,增强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可通过激活mTOR-C/EBPβ信号通路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因此PI3Kγ在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巨噬细胞在宿主对牙周炎的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故本文就PI3Kγ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磷脂酰肌醇3-激酶γ 巨噬细胞 牙周炎
  • 简介:目的:研究B细胞淋巴瘤因子6共抑制因子(BCL6co—repressor,BCOR)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HA—BCOR逆转录病毒载体过表达BCOR进行获得性功能研究;WesternBlot检测HA—BCOR的过表达效果;重组人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诱导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成分化;通过检测成分化相关基因smoothened(SMO)、smoothmuscleactinalpha2(ACTA2)和caldeson(CALDl)的表达研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成分化能力。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HA-BCOR可以在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有效的过表达;过表达BCOR抑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分化相关基因SMO和CALDl的表达。结论:过表达BCOR基因抑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成分化,证实BCOR是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分化的抑制甚因。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因子6共抑制因子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成肌分化
  • 简介:在2007年3月21日美国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第85届国际及美国牙科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andAmericanAssociationofDentalResearch)学术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王灵教授等学者荣获国际牙科WilliamJGies奖(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及JDR最佳封面论文两项大奖。该研究内容发表在2006年国际最权威的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ofDentalResearch)。

  • 标签: 研究论文 国际 牙科 医学奖 DENTAL 首都医科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咬区静脉畸形的无创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区静脉畸形19例,隔周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治愈者,间隔1周开始第2疗程治疗。记录病变转归和不良反应,追踪随访。评价疗效。结果经过3—8次局部注射,16例患儿完全治愈,腮腺咬区病变消退,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注射期间未见局部溃疡,无过敏病例。随访1~3年,未见复发,无瘢痕形成及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病变范围较大的患儿,注射1疗程后因疗效不显著,分别改行手术或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治疗.随访可见手术瘢痕,腮腺咬区轻度凹陷畸形.手术治疗的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均无复发。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区静脉畸形治愈率高.不遗留瘢痕.不损伤面神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侣对大范围的静脉畸形疗效较善.需配合其官治疗.

  • 标签: 婴幼儿 腮腺咬肌区 静脉畸形 平阳霉素 硬化治疗
  • 简介:腓骨皮瓣是一种用于骨重建的主力皮瓣。掌握皮瓣对于有益的重建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尚无完整的有关这种多功能皮瓣的综述。作者提供了对文献的简要回顾,解决了与皮瓣相关的困惑和挑战,并描述了他们针对不同重建条件和可能的解剖变异的精细技术。

  • 标签: 腓骨肌皮瓣 手术技术 导向 解剖变异 骨重建 多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作用在+Gz所致的咬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重为200-250克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7只.A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5min,B组固定于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加速度曲线为梯形,G值增K率约为0.5G/s,+10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s,间隔+1Gz60s,连续5times/d,4d/wk.共3周.离心后测定咬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A组相I比.B组咬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均明显升高,而SOD含量未见变化.结论:增多的自由基与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之间平衡失调在咬肌发生病理改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加速度 咬肌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GZ 病理学
  • 简介:无痛及舒适化诊疗等技术的提出,使局部麻醉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儿童口腔诊疗中的应用。儿童生长发育与成人存在较大的生理差异,在疼痛控制和局部麻醉药物的应用与成人不同。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关于各类局部麻醉药物在儿童口腔局部麻醉应用中的系统毒性、最大推荐剂量以及舒适化麻醉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口腔医生临床应用局部麻醉药物提供帮助。

  • 标签: 儿童口腔医学 麻醉药 局部 最大耐受剂量 患者舒适 局部麻醉系统毒性
  • 简介:服用可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的人群正在迅速扩大。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数增加极快,他们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首选为环胞菌素,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牙龈疾病需要治疗。此外,环胞菌素引起的高血压常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如心痛定(nifedipine)治疗,两种药可协同引起牙龈增生。目前临床上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容易使用的指数对牙龈增生进行分级。本文介绍一种全面而又简便的、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牙龈增生进行标准化评价的分级体系,该体系也能为手术治疗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时机选择提供指导。

  • 标签: 药物性牙龈增生 新临床指数 环胞菌素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性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性,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性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性。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性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斜颈 替牙期 颌面部对称性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皮瓣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皮瓣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