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即刻种植联合组织清理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影响。方法:选择21只成年杂种犬,建立动物模型,行即刻种植。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3个月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后1个月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观察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变化。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均呈现良好水平,其中,唇侧黏骨膜滑行组修复效果较其余2组差,主要与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一次手术关闭创面,减少愈合负担,并对周围软组织形态不良影响较少。3组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在修复前、后无显著差异;修复1个月后,3组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修复术前(P〈0.05),其中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附着龈宽度比修复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即刻种植联合周围组织清理技术对于周围软组织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明显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 标签: 牙种植体 即刻种植
  • 简介:目的:研究油画类赝复配色颜料加入硅橡胶后对皮肤致敏性能。方法:豚鼠皮内注射试验试液,经诱发和加强及过敏激发后,观察局部组织过敏现象。结果:20只豚鼠均未见有明显红斑或水肿发生,评定配色颜料一硅橡胶复合体小鼠皮肤过敏率为0%。结论:油画类配色颜料加入硅橡胶后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短期或长期应用于口腔环境将不致引起过敏反应发生。

  • 标签: 颜料 硅橡胶 致敏 赝复体 颔面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有效性。方法28例伴有牙槽骨吸收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种植体(共34枚)分成2组,分别行GTR,其中试验组(n=18)在术中使用甘氨酸龈下喷砂系统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对照组(n=16)采用塑料刮治器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在治疗前(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检测,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每个时间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自身对比,并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基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PLI、BI、PD、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均较治疗前(基线)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BI、PLI、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5.103,PBI=0.031;tPLI=5.556,PPLI=0.025;tPD=4.440,PPD=0.043;tCAL=4.879,PCAL=0.034)。患者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994,PPD=0.033;tCAL=4.831,PCAL=0.035)。患者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302,PPD=0.046;tCAL=4.325,PCAL=0.048)。患者治疗后6及1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PLI和BI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在治疗后3、6、12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31,P3=0.035;t6=4.412,P6=0.044;t12=5.087,P12=0.031)。结论在改善种植体周围炎炎症水平及促进牙槽骨再生方面,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GTR较机械刮治联合GTR更具优势,可�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术 牙龈下刮治术 种植体周围炎 甘氨酸龈下喷砂
  • 简介:本研究旨在观察联合应用MTA及上皮下结缔组织瓣治疗医源性牙齿穿孔引起美学缺陷效果。本研究共治疗了3例患者,并收集了相关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治疗中首先应用MTA封闭牙根穿孔,之后根据标准技术进行结缔组织瓣转移。术后患者牙根完全被结缔组织覆盖,并获得了显著美观改善。组织学分析发现结缔组织瓣与牙根表面形成紧密长上皮愈合.这种长上皮组织自穿孔冠方延伸到MTA根方。基于临床及组织学观察有限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联合应用MTA及结缔组织瓣转移可以用于治疗医源性牙齿穿孔引起牙龈美学缺陷。

  • 标签: 结缔组织瓣 联合应用 上皮组织 牙龈退缩 MTA 医源性
  • 简介:背景: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中生物调节因子以一种细胞特有的方式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继而增强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已知PRP中浓缩生长因子可上调细胞活动,进而促进体内牙周组织再生。本研究旨在评价和比较激活PRP加入结缔组织移植术(connectivetissuegraft,CTG)中治疗牙龈退缩临床效果。方法:基本手术方法是CTG和冠向复位瓣术所采用方法。对15例MilletⅠ度或Ⅱ度牙龈退缩病损用CTG和PRP进行联合治疗(CTG+PRP组).在翻开龈瓣后,用激活PRP凝胶涂抹牙槽骨及根面.将采集到结缔组织亦先用PRP凝胶冲洗.再移植放置于裸露根面上.缝合固定移植结缔组织后.将龈瓣冠向复位,覆盖结缔组织。对相同患者另外15例牙龈退缩病损.单纯采用CTG和冠向复位瓣术治疗(CTG组)。在膜龈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退缩垂直高度(VRD)、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以及角化组织宽度(KTW):并在术后第1、2、3周分别记录愈合指数(HI).以评价临床愈合状况。结果:在CTG+PRP组,VRD平均值由(361±0.70)mm显著降低至(0.30±0.45)mm(P〈0.01)(平均根面覆盖达91.68%);在CTG组,VRD平均值由(345±0.84)mm显著降低至(0.38±0.48)mm(P〈0.01)(平均根面覆盖88.96%).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W测量结果显示.在CTG+PRP组.KTW由术前(1.32±0.66)mm显著增加至术后6个月(3.20±0.54)mm(P〈0.01).CTG组由(1.41±0.58)mm增至(255±0.45)mm(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两组间PD及CAL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术后第1、2周记录HI值.CTG+PRP纠(311±0.32)mm、(4.20±0.27)mm]显著高于对照纠(225±0.54)mm、(3.05±0.38)mm]。结

  • 标签: 牙龈退缩 生长因子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 再生
  • 简介:冠向复位瓣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手术方法.5年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效果。本研究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术区牙齿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方法。

  • 标签: 组织移植术 牙龈退缩 后牙区 治疗 复位 多发
  • 简介:纤维桩是一种由环氧聚合物树脂和无序排列长碳纤维组成碳纤维加强树脂根管钉,为非金属成品桩,有较高韧性抗弯强度,不易折断,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相近,更有利于力分散,可更好保护牙体组织,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抗腐蚀性和美学性能.为了使临床医生顺利开展此项新技术,取得更好修复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败率,其护理配合至关重要.现就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中护理配合要点总结如下.

  • 标签: 纤维桩 修复 残根 残冠
  • 简介: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complexfractures,ZCF)是颌面部常见骨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随着"功能与外形双项标准"提出,颧骨复合体骨折开放治疗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对颧骨复合体骨折规范治疗做一简述。

  • 标签: 颧骨复合体骨折 骨折固定 复位
  • 简介:本文对一例长期颊面牙龈退缩上颌前磨牙经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覆盖根面后,通过组织学检查其牙龈组织发生附着类型进行了报告。组织学结果表明,牙龈退缩经上皮下结缔组织转瓣后可发生不同类型组织附着,包括牙周组织再生。在该病例中值得注意是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一年后,退缩根面的绝大部分为结缔组织所覆盖,且在牙齿正畸移动及向远中移行时保持不变。

  • 标签: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 牙周组织 活检 牙周萎缩
  • 简介: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局部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影响。方法成功构建18只SD大鼠牙周急性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缺损对应口腔内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CsA2mg/kg(CsA组)或CsA2mg/kg+P.g-LPS1μg(CsA+P.g-LPS组),30d后处死全部大鼠,切取双侧下颌骨制作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CsA单独应用及与低剂量P.g-LPS联合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影响。结果CsA2mg/kg单独及与低剂量P.g-LPS联合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模拟人体牙周炎恢复期低毒素、微炎症状态牙周情况下局部应用CsA,既不会促进微炎症状态下缺损修复,也不会与微炎症表现出协同作用而导致牙周组织损害。

  • 标签: 环孢素A 牙龈卟啉单胞菌 脂多糖 大鼠 牙槽骨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牙列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高精度包含牙列颅面复合体三维实体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自编程序,以及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结果:建立完整颅面复合体三维实体几何模型,包含22块骨骼和28颗牙齿。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包含牙列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是一种准确、有效方法。

  • 标签: 颅面 复合体 计算机 模拟
  • 简介:目的:介绍经眶周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MC)方法与疗效.方法:共治疗93例ZMC骨折,其中单纯经眶周(眉弓外侧和下睑缘下)小切口复位58例(62%),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复位35例(38%).术后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随访半年.结果:84例(90%)痊愈,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障碍完全恢复,眶周无明显瘢痕;9例(10%)明显改善.结论:ZMC骨折经眶周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可同期进行眶底探查与眶底骨缺损重建,对复杂性骨折还需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固定.

  • 标签: 颧骨复合体 颌面部骨折 开放复位 眶周切口
  • 简介:目的模拟手术辅助腭扩展术,分析上颌骨复合体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方法在力学相似性较高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第一磨牙处颊侧骨皮质切开辅助腭扩展术,计算各标志点应力及位移,所得结果与常规腭扩展相比较.结果颊侧骨皮质切开术辅助腭扩展开展牙弓,可有效增加横向扩展位移,尤其在尖牙和前磨牙区.同时鼻腔和腭盖下降,有助于降低通气阻力.结论颊侧骨皮质切开辅助腭扩展方法效果确切.

  • 标签: 应力分布 模拟手术 上颌复合体 位移 骨皮质切开术 上颌骨复合体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对负荷超过1年Ankylos种植体周围组织反应和骨一钛界面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分析。从Chieti-Pescara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检索Ankylos种植体负荷超过1年回收的人群档案。一共检索到4颗种植体:其中1颗是负荷3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2颖为35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还有1颗是10年后回收(DeepProfile种植体表面)。所有种植体都曾载荷,其中2颗为即刻负荷。种植体1颗因折裂而回收,1颗因上部结构折裂而回收,其余2颗因伴有或不伴有炎症骨吸收而回收。负荷3年和35年后回收种植体周围为含极少细小骨髓腔致密骨;而负荷10年后回收种植体周围为松质骨。3种有效螺纹状骨一种植体接触百分比分别是:负荷10年后回收为35%;负荷3年后回收为99%.负荷35年后回收为100%。在骨一种植体界面上未见不良反应,从微观结构层面上看,种植体周围骨一种植体接触率高。数据显示这些种植体在长期功能状态下持续不问断进行骨改建有维持骨结合潜能。

  • 标签: 骨组织反应 牙种植体 体负荷 组织形态 组织学 周围
  • 简介:原因与目的:种植体与修复基台连接处存在着微隙.构成细菌污染区域,这一特点使得软组织一种植体界面的重要性更加被重视。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对ANKYLOS无间隙种植系统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界面的研究。

  • 标签: 周围软组织 种植体界面 动物实验 组织学分析 实验研究 摘要
  • 简介: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complexfractures.ZCF)是一种常见颌面部骨折。颧骨位于面部中1/3外侧突出部位,与额骨、蝶骨、上颌骨和颞骨相邻,骨折时常伴有邻近颌面骨损伤,形成以颧骨为中心邻近多骨骨折。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颌面部骨折18%.40%。近年来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在ZCF治疗中采用颌面部小切口手术径路,取得了满意疗效,本文对此进行临床总结报道。

  • 标签: 颧骨复合体骨折 颌面部骨折 手术径路 小切口 应用 佛山市中医院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拔牙窝覆盖可吸收胶原膜12周后组织愈合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判断该材料成骨性能。共计10名需拔除上颔第一前磨牙患者纳入本研究。微创拔除患牙后单用胶原膜覆盖拔牙窝。12周后二次手术.观测临床指标.种植体植入前取骨用于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平均骨再生有77mm(颊腭向)和4.6mm(近远中向)。垂直方向平均骨再生有109mm。减影技术测量表明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2.1mm(07~43mm)。显微CT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拔牙窝在术后12周有矿化良好组织形成.平均新生骨比例为45.87%±12.35%。研究未发现胶原膜有矿化现象。本研究结果证实:拔牙后进行引导骨再生术,术后12周有足够新骨形成.牙槽嵴尺寸未发生明显改变。屏障膜无矿化现象。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临床观测 CT检查 拔牙窝 组织学 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骨缝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包含骨缝动态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在MSC.Metant前处理软件工具中划分网格。结果:建立了完整颅面复合体三维体几何模型和包含骨缝完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由630,379个单元和148,143个节点组成。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颅面骨合体三维有限元数字化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工具MSC.Marc相结合方法,建立包含骨缝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方法。

  • 标签: 颅面复合体 计算机模拟 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