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本期"世界名刊导读"栏目所载文章系编者向日本德岛大学口腔科学教育部刘大力医生特约稿件。结合本刊办刊宗旨,刘医生最终选择了发表于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的"Treatmentofperiodontaldiseaseandtheriskofpretermbirth"一文。有趣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刘医生又发现了3篇针对此文进行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直接提出质疑观点者。在此,以"牙周治疗与早产"为总题目,将此4篇译文一并刊登,供广大口腔科医生参考。

  • 标签: 牙周治疗 牙周炎 早产 根面平整 新生儿出生体重 自发性流产
  • 简介:局部麻醉(localanesthesia)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状态下,将麻醉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口腔局部麻醉是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常用技术,局部麻醉成败直接影响口腔治疗能否顺利完成及治疗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局部麻醉 口腔局部 麻醉选择 神经传导 ANESTHESIA 口腔治疗
  • 简介:种植的美学效果已经成为评价种植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介绍了牙种植的美学风险因素与对策,为读者的美学种植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牙种植 美学 风险因素 对策
  • 简介:老年及儿童人群由于年龄的特殊性、生理及心理的脆弱性等原因可干扰拔牙操作的正常进行;此外,拔牙过程也可能会超出该类人群的耐受能力,且围手术期用药亦可能对该类人群造成影响。文章针对老年及儿童人群拔牙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对此类人群安全、顺利地实施牙拔除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 儿童 拔牙 预防
  • 简介:女性一生会经历多个特殊的生理时期,不同时期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会干扰拔牙操作的正常进行;此外,拔牙过程也可能会给特殊时期的女性患者带来不良影响。文章针对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备孕期女性患者拔牙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对这些特殊时期的女性患者安全、顺利地实施牙拔除术提供参考。

  • 标签: 月经期 妊娠期 哺乳期 备孕期 拔牙 预防
  • 简介:尽管近年来对口腔癌的外科手术、放疗及化疗技术取得了进步,但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不到50%.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诊断时机过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肿瘤局限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为80%,而发生转移者则下降到20%。因此.我们对具有恶变潜能的疾病实施监测和风险评估.这对降低口腔癌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口腔癌是可以早期发现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维护健康的意识也在增强。这就为疾病的防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口腔癌前病变 风险评估 临床检查 5年存活率 5年生存率 外科手术
  • 简介:神经及精神疾病人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会干扰此类患者拔牙操作的正常进行;此外,拔牙过程也可能会加重患者神经及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且围手术期用药亦可能对神经及精神疾病治疗所用药物造成影响。文章针对神经及精神疾病人群拔牙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对此类患者安全、顺利地实施牙拔除术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疾病 精神疾病 拔牙 预防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用于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下腺涎石病患者26例,进行下颌横断(拾)片、颌下腺侧位片和CBCT检查并定位涎石位置,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或颌下腺切除术.结果4例为多发涎石,22例为单发涎石.8例涎石位于导管口,6例位于前磨牙区,5例位于磨牙区,3例位于腺门部,4例位于颌下腺内.涎石最大直径12mm,最小直径5mm,平均8.4mm.距下颌骨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8.5±2.7)mm.有3例在下颌横断骆片和颌下腺侧位片中未显影而在CBCT中显影.19例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7例行颌下腺切除术.结论CBCT可作为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常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一些涎石较小、钙化不全病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涎石病
  • 简介:随着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种植治疗成功的标准界定越来越严格.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不足或缺失造成“黑三角”及食物嵌塞等问题,严重影响种植义齿的美观和功能,成为种植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何预防和治疗种植义齿周围“黑三角”问题是种植修复的难点此外,牙周炎患者在龈乳头高度降低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文章就影响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的风险因素、预防和改建方法等进行评述,并强调牙周炎患者由于邻间骨丧失造成的相关风险.

  • 标签: 牙种植体 龈乳头 牙周炎
  • 简介:为获得较好的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临床效果.大多数作者都把重点放在手术技术上。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这种手术干预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尽管手术并发症并不是经常出现且没有生命危险.但并发症确实存在。这些并发症让手术者产生了担心.而最使手术者担心的并发症是术中及术后出血.而这种情况是否发生取决于腭黏膜固有的血管分布的密度。本文是一项人类解剖学的研究,作者证实了硬腭形态学与腭大血管神经束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由此证实此关系是否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决定因素。本研究包括了与应用解剖有关的两部分:骨学(第一部分)及解剖(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括30个不同形状和不同缺失牙牙列的上颔骨,作者观察和比较了腭大血管神经束、硬腭形态与拔牙和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骨重建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12个新鲜的人类尸体上的上颌骨.向其动脉系统注入彩色乳胶后,切开标本,观察腭大神经血管束的分布。运用不同的组织获取技术对两个不同形态的上腭进行解剖手术。这样.手术者就可以首先详细了解硬腭的血管分布状况.然后估算获取结缔组织区域与腭大血管神经束分支的关系,最后制定出预防出血的方法。

  • 标签: 结缔组织移植 出血性风险 人类硬腭 腭动脉
  • 简介:穿支皮瓣是靠穿支血管供血的皮肤或皮下组织瓣。本文讨论了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的几种主要的穿支皮瓣,阐述了穿支血管的定位方法,以股前外侧皮瓣为例介绍了穿支皮瓣的制备方法,并将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做比较,得出了此类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应用中的优点。穿支皮瓣用途广泛,有可能与前臂皮瓣并列成为头颈外科修复重建的理想皮瓣。

  • 标签: 皮瓣 穿支皮瓣 穿支血管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用于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13'腔医院诊治的,用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定位片无法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大小及与邻牙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28例。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对所得数据处理后获得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18例26颗埋伏牙采用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10例10颗形态正常且非倒置的埋伏牙采用去骨开窗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BCT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埋伏牙 锥形束CT 全景断层摄影 三维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在阻塞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根管阻塞患者89例(89颗患牙),共134个根管因钙化、器械折断、塑化治疗、折断根管桩等原因造成根管阻塞,在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根管治疗,统计成功率。结果有71颗患牙(107个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成功率为79.8%;根管再通率为79.9%。其中钙化根管的再通率为85.3%.器械折断根管再通率为76.5%,塑化根管的再通率为73.0%,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为100%,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超声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阻塞根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根管显微镜 超声根管技术 根管阻塞 根管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寻找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多态位点。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的研究设计,运用TaqMan基因分型方法,在397例新发头颈癌患者和90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中分析了5个多态位点(rs1494961、rs1229984、rs1789924、rs971074、rs4767364)的遗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rs1229984(A〉G)的遗传变异能够显著影响头颈癌的发病风险。携带rs1229984AG/GG基因型者罹患头颈癌的风险较携带AA基因型者增加34%(调整OR=1.34,95%CI=1.05-1.71)。本研究未发现其余4个位点多态性与头颈癌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染色体4q23区域的rs1229984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的易感性有关。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头颈癌 易感性
  • 简介: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病因诊断的价值,并为制定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提供建议.方法:对45例(47侧)临床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MRTA检查,2位影像学专业人员在不告知诊断的情况下独立读片,其间的差异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u检验.设立有症状侧为实验组,无症状侧为对照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对其中2例进行了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位影像学专业人员的评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双尾,P>0.05).45例病例中,6例为肿瘤压迫引起,占13.3%.其余41侧有症状侧MRTA明确诊断为压迫者占58.5%(24/41),可疑压迫者占]7.1%(7/41),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SCA)61.3%、小脑下前动脉(AICA)19.4%、SCA+AICA为12.9%、椎动脉(VA)为6.4%,血管压迫的部位于近脑干l/3者占61.3%(19/31),其余占38.7%.37侧无症状侧MRTA无明确诊断为压迫者,可疑压迫者占18.9%(7/37).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5).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MRTA诊断与术中发现符合,术后患者疼痛即刻缓解,且无明显麻木.结论:多平面-MRTA方法可作为三叉神经痛初诊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并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RTA 血管-神经压迫
  • 简介:目的:探讨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定位兔VX2舌癌哨位淋巴结(SLN)及判断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VX2瘤组织块植入左侧舌缘,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21d后,于荷瘤兔双侧舌缘肿瘤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造影剂各0.2mL,后分别于15、30、45、60min,4h,24h行IMRLG检查,计算增强前、后不同时间淋巴结的信号强化率(E%);定位SLN,观测淋巴管走行、淋巴结信号强度及形态等特征。24h后,全麻下于相同部位注射亚甲蓝行淋巴染色,解剖颈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14只(14/16),淋巴转移12只(12/14),双侧淋巴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后相同时间信号强化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30枚淋巴结,其中IMRLG诊断癌转移淋巴结15枚,病理诊断转移13枚,诊断阳性率为86.7%(13/15),2种诊断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LG定位SLN与亚甲蓝染色位置一致。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有效定位兔VX2舌癌SLN,为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舌癌 哨位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淋巴造影
  • 简介:该文旨在评价PET在诊断唾液腺恶性肿瘤中的价值。对48例唾液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岁,共接受61次PET扫描.13次系初次诊断,另48次系4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怀疑肿瘤复发或转移而行的检查。结果:在初次诊断的13例患者中,经PET检查.12例表现为原发灶FDG代谢增强,CT、MRI检查,11例显示阳性,2例可疑。PET检测到6例颈淋巴结转移和2例远处转移患者,

  • 标签: 恶性肿瘤患者 PET扫描 唾液腺 FDG 价值 检测
  • 简介:该文旨在研究PET—CT在晚期头颈鳞癌行延期颈淋巴清扫术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43例晚期头颈鳞癌患者在结束化放疗(CRT)后6个月行PET—CT扫描,PET—CT阳性的患者行临床可疑病灶活检予以证实。PET—CT结果阴性者.随访至少5个月(平均18.1个月)。结果:10例(22%)患者PET-CT结果阳性,其中7例经病理学证实,其他3例系假阳性。其余33例PET—CT检查结果阴性.1例为假阴性.其余32例经随访,肿瘤无复发。此方法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1%.阳性预测率为70%,阴性预测率为97%,

  • 标签: Ⅳ期头颈癌 化放疗 延期颈淋巴清扫术 计划制定 PET-CT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颈动脉三角区肿瘤的准确诊断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关系的价值。方法:分析收治的19例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和4例颈动脉体瘤的MSCTA影像学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能提供高分辨率、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准确显示肿瘤实质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MPR能提供神经鞘瘤瘤体精确的影像,但与血管的关系显示较差;MIP和VR则能直观地显示颈动脉影像及其移位情况。MPR和MIP能从不同观察面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实质情况,同时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VR是颈动脉体瘤最佳的成像方式,能提供精确的瘤体与动脉的关系,如瘤体包膜与血管外膜的关系等。联合应用MPR、MIP和VR技术,能提供敏感精确的影像。结论:MSCTA后处理技术能为神经鞘瘤及颈动脉体瘤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信息,有效鉴别肿瘤;同时其能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三维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颈动脉 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 简介:目的:评价经下颌切迹入路的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NAC)在面侧深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细针穿吸方法,对40例面侧深部肿物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男24例,女16例;年龄3~75岁,平均年龄43.28岁。将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或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FNAC诊断准确率及在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上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FNAC诊断准确率为80.00%;诊断肿瘤与非肿瘤的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100.00%,5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19.23%,假阳性率为0;诊断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00%。3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20.00%,3例患者为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2.00%。结论:FNAC是一种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的诊断方法,在不易做切除及切取活检的面侧深部肿物的定性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准确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细针穿吸 下颌切迹入路 翼腭窝 颞下窝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