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2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周期为14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肿体积分别为(10.45±2.45)cm^3和(14.20±3.53)cm^3,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6.44±3.14)cm^3和(16.33±2.98)cm^3(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肿体积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增加,而内皮素(ET)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血清ET与NO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能减少脑水肿体积,有利于维护内皮细胞分泌的ET和NO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 标签: 脑出血 亚低温治疗 醒脑静 血肿体积 内皮素
  • 简介:冠状动脉疾病(CAD)是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绞痛的特征是集中于胸部、颈部和左臂的不适感,它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诊断和评估冠心病的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修正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风险因素及急性缺血管理,最大程度地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风险。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ACEI、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治疗药物 稳定性 冠状动脉疾病 Β受体阻滞剂 硝酸酯类药物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已成为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抗凝技术是保障CRRT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枸橼酸抗凝在CRRT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枸橼酸抗凝技术尚未普及,相关的护理研究报道也较少,因此我们采用枸橼酸-葡萄糖抗凝溶液A(ACD-A)为抗凝剂,与无肝素抗凝对比,观察两者在高危出血患者CRR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相关护理要点,以使CRRT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 标签: CRRT 枸橼酸钙 危重症患者 抗凝剂 血滤器 离子钙
  • 简介:目的:评价庆大霉素与利多卡因联用局部封闭对产妇会阴侧切口创面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产房分娩时发生会阴侧切口创面感染产妇72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头孢克肟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庆大霉素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按疼痛程度等级评分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NRS)评分的疼痛程度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后第l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疼痛程度NR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感染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产妇会阴侧切口创面感染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缓解了其疼痛程度。

  • 标签: 庆大霉素 利多卡因 局部封闭治疗 会阴创口感染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心血管死亡、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

  • 标签: 上腹痛 不稳定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问卷(CCQ)对稳定期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5例稳定期COPD患者,均接受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OPD评估测试(CAT)、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调查问卷(MMRC)与CCQ调查,分析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SGRQ问卷完成时间、协助比例均长于或高于CAT、MMRC、CCQ问卷,不同GOLD分级SGRQ、CAT、MMRC、CCQ、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未容积(FEV1)、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RQ、CAT、MMRC、CCQ问卷评分间呈正相关,且各问卷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5);CAT、MMRC对高风险患者评估结果一致,而对低风险和患者评估结果差异显著,CCQ、CAT对低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评估结果均一致(P〈0.001,P〈0.05)。结论SGRQ、CAT、MMRC、CCQ问卷均与COPD肺功能相关,可作为生活质量评价重要方法,但SGRQ比较复杂,需协助完成,耗时较长;CCQ或CAT评分对COPD患者症状评估效果更好。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功能 生活质量 问卷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氟罗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观察氟罗沙星与双黄连注射液及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后,其外观、颗粒数及pH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配伍后液体中氟罗沙星的稳定性。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呈透明红棕色;鱼腥草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出现轻微浑浊。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后6h内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较小,较为稳定,并且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氟罗沙星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第0、1、2、4、5h测定5%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的含量分别为100.00%、100.48%、98.01%、99.50%、107.10%,各时间点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RSD=0.66%)。结论氟罗沙星注射液不宜与鱼腥草配伍,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

  • 标签: 氟罗沙星 双黄连 鱼腥草 中药注射液 配伍 稳定性
  • 简介:目的优选生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考察温度对其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梓醇、桃叶珊瑚苷、地黄苷D、地黄苷A)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溶媒种类、温度、溶媒量对生地黄提取量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法和Box-Behnken优化生地黄提取工艺参数;通过测定4种成分在不同温度下含量的变化,考察其热稳定性。结果生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提取最适条件为:加10倍量20%乙醇,浸渍36h,浸渍温度35℃。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该条件下提取的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总量均值为7.520mg·g~(-1),与预测值7.707mg·g~(-1)相比,RSD〈5%。热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温度对生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在加热8h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结论优选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在提取液浓缩干燥过程中,为防止生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降解,应采用低温方法,避免长时间高温受热。

  • 标签: 生地黄 环烯醚萜苷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