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你也许认为散步是如此简单的运动,身体不会有太多变化。然而,据美国《预防》杂志网站报道,当你开始迈开腿,散步1小时的时间内,身体便会发生一系列积极的生理变化

  • 标签: 散步 身体 生理变化
  • 简介:最初发现'脑微出血'时,学者认为这只是影像学上的局部扭曲。然而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人们认识到这些小病灶不仅与小血管局部破裂相关,还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缺血及出血风险。本文将对脑微出血在临床决策中的影响做出解读。

  • 标签: 微出血 缺血性卒中 临床决策 小病灶 治疗决策 二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育龄期正常及复发性流产(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RSA)妇女备孕前1个月及孕后10周内子宫动脉血流(uterineartery,UtA)动力学系统相关指标的观察,了解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及孕10周内UtA动力学特点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既往无不良妊娠史的育龄期妇女250例及既往有3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史妇女168例进行月经周期的排卵后及孕10周内经阴道超声监测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S/D=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末期流速(D)。阻力指数(RI)=S-D/S;记录各组的RI,S/D,对照统计各组子宫动脉RI、S/D值及妊娠丢失率的差异。结果1.孕前后或孕后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者与正常者相比较,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5)2.孕前后或孕后子宫动脉血流值异常者未治疗与治疗后孕10周内恢复正常者RI、S/D及妊娠丢失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SA患者孕前异常血流纠正后,孕后子宫动脉血流异常率降低及其孕后异常血流治疗恢复率升高,与孕前未纠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孕早期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与妊娠结局有相关性。2.异常血流早期纠正,能显著改善妊娠结局。3.RSA患者孕前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影响妊娠结局。

  • 标签: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 早期妊娠 彩色多普勒超声 复发性流产 妊娠不良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眼科自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间曾在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进行治疗,并且于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对其角膜中央区以及手术切口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观察,主要观测其密度的改变以及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和变异系数的改变。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角膜细胞的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变异系数增加,并且手术切口区域的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六角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角膜中央区,变异系数较中央区高。结论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超声以及机械因素严重损伤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手术切口区域的内皮细胞的缺损情况明显较中央区严重,因此,在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因素损伤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机械因素的损伤作用,这种损伤可能对角膜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 标签: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海地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医院诊治的青海地区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患者41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39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组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BVDNA水平。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与CD3+、CD4+、CD8+及CD4+/CD8+无相关性(P>0.05);HBV携带者与CD4+、CD8+及CD4+/CD8+无相关性(P>0.05),与CD3+呈正相关(P<0.05)。结论青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异常和免疫功能障碍。

  • 标签: 青海地区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 淋巴细胞亚群 变化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远程问诊服务一直被认为是支付方有效的控费工具而被广泛的采纳,但近来的一些信息表明,对于某些支付方特别是雇主来说,远程问诊更多的是为解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且,由于其使用过于低频,很多雇主并不愿直接采购,而更多地希望远程问诊被整合进保险产品中,从而有利于他们打包购买。

  • 标签: 远程医疗 可及性 医疗保险公司 DOCTOR 商业医疗保险 蓬勃兴旺
  • 简介:目的探讨了内质网氧化物蛋白(ERO1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28例患者的胃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相同患者的癌旁无病变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施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ERO1L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并分析ERO1L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ERO1LmRNA和蛋白质水平明显增加(P〈0.05)。ERO1L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经评定其中102例ERO1L表达呈阳性,26例表达呈阴性。ERO1L阳性组患者术后1、3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ERO1L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内质网氧化还原酶1L 基因表达 胃肿瘤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血尿酸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判定所产生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血尿酸水平分高血尿酸患者(实验组,42例)和正常血尿酸患者(对照组,38例)。观察两组预后。结果入院第2、7及21天,实验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96.3±58.7)、(443.6±31.8)、(420.2±41.6)μmol/L,高于对照组的(255.4±36.9)、(225.1±32.5)、(205.8±30.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痊愈12例,好转13例,进步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81%;对照组痊愈20例,好转9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高血尿酸时,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会更加严重,需加强患者血尿酸水平监控的力度,以帮助其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神经功能 血尿酸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晨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单纯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晨峰血压值和晨峰出现频率。结果观察组晨峰血压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晨峰出现频率81.53%高于对照组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化特点,控制日常血压在正常范围,减少晨峰发生次数,这对患者治疗及预后都有深远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血压晨峰
  • 简介:血液流变学是由Copley等1951年首次提出,它是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的分支,以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黏附性等内容,血液流变学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液流变学变化 生物流变学 全血黏度 血小板聚集性 血浆黏度 血小板黏附
  • 简介: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脑脊液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外周血和胸水中CCL1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住院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入院、规则治疗7-10天)和30例细菌性肺炎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外周血及胸水,另选3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及胸水中CCL16的含量。用ROC曲线确定CCL16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血清中CCL16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细菌性肺炎并发胸腔积液组(P<0.05);结核性胸膜炎组胸水中CCL16的含量高于细菌性肺炎并发胸腔积液组(P<0.05);结核性胸膜炎组患者在规则治疗7-10天后,血清和胸水中CCL6的含量均下降(P<0.05)。CCL16血清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价值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灵敏度为53.0%,特异度为100%,最佳临界值为3.88pg/ml。结论CCL16可能参与了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机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CCL16的表达受到了影响。ROC曲线所得到的CCL16的界限值可作为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方法入组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5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51例(心衰组),不合并心衰患者74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水平。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肌酐、尿素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NP、醛固酮、D-二聚体、叶酸、肾素等指标作相关分析,对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因素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6.8(12.4,23)mmol/L明显升高。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肌酐、叶酸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肌酐(r=0.479,p=0.000)、尿素氮(r=0.371,p=0.000)、尿酸(r=0.439,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78,p=0.047)、BNP(r=0.278,p=0.002)、醛固酮(r=0.363,p=0.000)呈正相关,与叶酸(r=-0.374,p=0.000)呈负相关。对同型半胱氨酸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同型半胱氨酸=尿酸×0.225-叶酸×0.342+尿素氮×0.206。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中明显升高。尿酸、叶酸、尿素氮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尿酸,叶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并且已经确诊为渗出性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

  • 标签: 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 T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在各分期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中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136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RF)值将患者分为CKD1期(n=41)、CKD2期(n=33)、CKD3期(n=17)、CKD4期(n=21)和CKD5期(n=24),将eGRF<60mL·min-1作为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同期,选取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和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中HE4水平进行检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血清中不同指标在预测肾功能不全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KD患者血清HE4、BUN、Scr、UA和CysC水平均升高,CKD患者中,CKD3期、CKD4期和CKD5期患者血清HE4、BUN、Scr、UA和CysC水平均高于CKD1期和CKD2期患者,且CKD2期患者血清HE4高于CKD1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中HE4水平与BUN、Scr和CysC均呈正相关(r=0.295、0.342和0.416,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中HE4水平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s=0.49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中HE4、BUN、Scr、UA和CysC均对肾功能不全具有预测价值,且HE4在预测肾功能不全时,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BUN、Scr、UA和CysC。结论HE4在CKD患者血清中出现升高,且随患者分期而逐渐增加,可作为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慢性肾脏疾病 人附睾分泌蛋白4 分期 肾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探讨miR-185与Apba-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达差异及调控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择10只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给予线栓法构建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将存活并且按Garci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差值≤3分的30只大鼠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术后1d组、3d组、7d组),每组10只。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miR-185和Apba-1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pba-1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85与Apba-1的调控关系。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iR-185mRNA在各实验组脑组织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且表达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在各实验组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Apba-1mRNA在各实验组脑组织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且表达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在各实验组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并且miR-185能直接作用于Apba-1的3'非翻译区预计靶位点从而调控Apba-1的表达。结论miR-185和Apba-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均存在表达差异,且miR-185可负性调控Apba-1的表达。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miR-185 Apba-1 大鼠 Sprague-Dawley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更加有效的抗病毒疗法。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α-干扰素500万U,隔天1次肌内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每2周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除CD4+外,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2组间治疗后CD3+、CD8+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CD4+、CD4+/CD8+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经穴位埋线联合叶干扰素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穴位埋线 Α-干扰素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疫球蛋白变化与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54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设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21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对比组间血IL-21、TGF-β1、TNF-α水平。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IgA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IgG、IgM、C3、C4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均>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均参与过敏性紫癜疾病的发病机制,过敏性紫癜IgA1水平升高可能与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改变有关。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 转化生长因子 &beta 1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免疫球蛋白 过敏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