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适量鲜侧柏叶剪碎塞入瓶内,用60度白酒浸泡,待酒色变为黄绿色时(约10天后)饮用,最多服3~4个月;也可每日早晚用此酒搽脱发处的皮肤,用2~3个月即可长出细黑的新发。

  • 标签: 鲜侧柏叶 白酒 生发 黄绿色
  • 简介:我住的小区最近开了一家养发馆,推出姜汁洗发套餐,说是能够重新生发。我这两三年来脱发很厉害,医生诊断为脂溢性脱发,治疗了半年也不见什么效果。妻子很担心我发展为秃顶,便擅自给我办了洗发卡。我很疑惑,姜汁洗头真的能生发吗?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

  • 标签: 生发 姜汁 洗头 脂溢性脱发 洗发
  • 简介:目的建立生发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生发颗粒中何首乌、丹参、白芍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何首乌、丹参和白芍。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分离度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生发颗粒 薄层色谱鉴别 质量标准 何首乌 丹参 白芍
  • 简介:男性型脱发(雄性激素性脱发)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因雄性激素水平过高而引起的。在男性体内,睾酮在一种还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双氢睾酮,而双氢睾酮水平高时,就会缩短头发的生长期,加快休止期头发的脱落,并导致毛囊由大变小,使得头发变细变软,继而脱落变稀疏,秃顶从此形成。

  • 标签: 生发剂 男性型脱发 双氢睾酮 性激素水平 睾酮水平 激素性
  • 简介:生发丹丸是我市中医院新研制的一种临床验方制剂,主要治疗脂溢性脱发、斑秃、全秃症,属纯中药制剂。为了控制药品质量,对方中的何首乌、黄芪、黄芩采用TLC法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对黄芩的主要成分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可以此作为质量标准的依据。

  • 标签: 生发丹丸 中药 质量标准
  • 简介:养血生发胶囊由制何首乌、当归、熟地黄、天麻、川芎、木瓜、羌活、白芍、菟丝子九味中药组成.为了控制该方中君药制何首乌的质量,含量测定项下增加了1,8-二羟基蒽醌母环结构的测定,该方法简单易操作,而且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及专一性均达到要求,可达到全程控制产品质量的效果.

  • 标签: 质量标准研究 养血生发胶囊 制何首乌 含量测定 中药组成 羟基蒽醌
  • 简介:目的探讨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按生药量计算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MLD)为24.0g.kg-1.d-1。相当于人日用剂量的420.0倍;给药后各小鼠急毒主要表现为安静、怠动,腹泻、毛色不华等毒性症状,给药后1天小鼠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给药后5天逐渐恢复,余未见明显异常,末次给药后2h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增高,肝体比值增加。结论养血生发胶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虽未做出LD50和MTD,小鼠也无一死亡,但给药后小鼠有肝功能损伤、肝体比值增加,提示在超大剂量灌胃后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与临床报道相一致。

  • 标签: 养血生发胶囊 小鼠 急性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校大学生发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间发热大学生80例,运用抽签法为参照组(n=40,常规护理)、实验组(n=40,个性化护理);评估两组护理前、护理后心理状态、退热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对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状态、退热情况与参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与参照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发热大学生中的开展,患者心理状态较前有所好转,经护理后可促进其迅速退热,促进其健康恢复,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发热 综合护理 在校大学生 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养血生发胶囊,观察给药后小鼠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计算肝、肾、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分别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养血生发胶囊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8h;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药后48h可恢复至正常值。养血生发胶囊剂量在(2.50~12.0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养血生发胶囊 小鼠 肝毒性 “量-时-毒”关系
  • 简介: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缺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蛋白质的降解障碍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自噬/溶酶体途径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蛋白降解途径,负责胞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未能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自噬功能的失调和神经元的退行有重要的联系,自噬在清除与神经变性疾病相关的错误折叠蛋白和易聚集蛋白方面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自噬/溶酶体途径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养血生发胶囊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2.50~12.00g.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 标签: 养血生发胶囊 肝毒性 病理学 “量-时-毒”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分泌调节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治疗研究。方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18、TNF-α、IL-6等)和代谢指标(胰岛素、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水平,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肥胖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肥胖患者的BMI、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指标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方式干预、减肥药物和减重手术治疗的效果相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分泌调节在肥胖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肥胖患者存在炎症和代谢紊乱,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肥药物或减重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炎症和代谢状态,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 标签: []内分泌 肥胖 炎症 代谢 治疗
  • 简介: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的参与,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疾病的病因,其中也包括宫颈癌.宫颈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病变,肿瘤组织会逐渐扩散、转移至阴道、子宫下段及宫体,疾病的危险程度也随之增加,应及早治疗.由于宫颈癌早期及癌前病变的症状表现与其他宫颈病变相仿,难以鉴别区分,可采用HPV检测的方式,根据具体的感染情况,对癌前病变的发展程度以及宫颈癌的发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76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HPV多重感染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癌前病变 多重感染 宫颈癌 HPV感染 生发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养血生发胶囊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检测方法,从指标成分角度来探讨养血生发胶囊毒性与何首乌的关系,并且为养血生发胶囊的质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C18柱(4.6mm×250mm,5μm);测定二苯乙烯苷采用流动相:乙腈-水(1981),检测波长:320nm;测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采用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80:20),检测波长:254nm。结果二苯乙烯苷在0.005~0.5mg/mL,大黄素在0.00168~0.084mg/mL,大黄素甲醚在0.00104~0.052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二苯乙烯苷98.66%,大黄素为95.80%,大黄素甲醚为97.70%;RSD:二苯乙烯苷为1.23%,大黄素为1.63%,大黄素甲醚为1.89%。结论本方法检测快速,定量准确,线性关系、重现性、稳定性较好、回收率较高,可用于养血生发胶囊的含量测定。初步证实养血生发胶囊的毒性可能与何首乌有关,蒽醌类物质可能是养血生发胶囊的毒性成分。

  • 标签: 养血生发胶囊 二苯乙烯苷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前认为肿瘤发生发展与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有关。另外,缺陷DNA错配修复系统和体细胞突变的迅速积累,导致上皮组织稳态受到凋亡和有丝分裂过程失衡的干扰,凋亡抑制导致增殖增加和基因损害细胞清除减少[1]。众多研究表明多种基因表达产物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

  • 标签: 大肠肿瘤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