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农药行情走出一轮先抑后扬的“V”型反转走势,草甘膦行情也是如此。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价格持续上行,累计涨幅近40%。新年伊始,草甘膦价格并没有停止其上涨步伐,江苏扬农化工等一些农药企业纷纷上调了草甘膦销售价格。后期草甘膦是否能延续高景气度?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需求复苏、环保约束导致产能无法大量增加等多重利好驱动下,草甘膦行业有望从目前的“升量跌”转为“量齐升”。

  • 标签: 草甘膦 销售价格 农药企业 业内人士 行情 化工
  • 简介:驱蚊剂定量构关系(QSAR)的研究对指导高效新驱蚊剂开发、阐明驱蚊剂的驱避机理有重要意义。以40种酰胺类化合物对埃及伊蚊Aedesaegypti的有效保护时间为驱避活性指标,借助PCLIENT(http:∥www.vcclab.org/lab/pclient/start.html)量子化学计算软件获得每个化合物的1773个初始分子描述符,经二元矩阵重排过滤器、多轮末尾淘汰实施特征非线性筛选后,保留了8个物化意义明确的分子描述符,以支持向量回归SVR建立了高精度的非线性QSAR模型,F=8465,R2=0.9996。SVR可解释性体系分析结果表明,保留分子描述符对酰胺类驱蚊剂的驱避活性的非线性关系明显。其中,拓扑极性分子表面积TPSA(Tot)对驱避活性影响最为重要,其值越小,活性越高;负电性对驱避活性有较大影响,其值越大,驱避活性越高。

  • 标签: 酰胺类化合物 驱蚊剂 驱避活性 非线性 定量构效关系
  • 简介: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控高防倒,增枝促蘖,防病控旺,控上促下等作用。主要通过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而起作用。晚稻育秧使用多唑,能矮化秧苗,延长秧苗生长期,促蘖增蘖,增穗增粒增产。

  • 标签: 多效唑 合理使用 晚稻 植物生长延缓剂 生产 植物体内
  • 简介:建立了烯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ng,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d及15.8-19.7d;于收获期采样,烯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mg/kg和〈0.022mg/kg。

  • 标签: 烯效唑 棉花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建立了茄子中多唑残留的分析方法,开展了规范残留试验并监测了多唑对茄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对茄子中多唑残留带来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5.0mg/L范围内多唑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05mg/kg,在茄子中的定量限(LOQ)为0.02mg/kg。在0.02、0.10和0.20mg/kg3个添加水平下,多唑在茄子中的回收率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为5.1%-6.9%。其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5d,正常收获期茄子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02mg/kg。多唑可矮化茄子植株,增加产量,提高Vc、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g/hm2,喷施2次。茄子中多唑残留对中国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暴露量为0.70-1.9μg/(kgbw·d),仅占ARfD的0.70%-1.9%,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茄子中多唑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极低。

  • 标签: 多效唑 茄子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 简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并筛选了25种具有代表性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并构建了一个预测能力较强的定量构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均具有触杀活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升高。处理48h后,LC50值低于1000mg/L的化合物有8个,分别是3-(2-苯并咪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1)、3-(2-苯并噻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2)、3-氨基香豆素(3)、3-乙酰基香豆素(4)、4-甲氧基香豆素(5)、6-硝基香豆素(8)、6,7-二甲氧基香豆素(13)和7,8-二羟基香豆素(21),其中化合物1、2、3、5和13的杀螨活性优于药剂对照螺螨酯或与其活性相当;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13,处理48h和72h后LC50值分别为284.8和122.2mg/L,其毒力约为螺螨酯的2倍。通过计算得到25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34种物化参数,以此为描述子,经过SPSS相关性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和校正,得到一个以扭转力、取向力、总能量和分子半径为自变量的QSAR模型,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达到0.987,复判定系数R2也达到0.967,通过F检验证明上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 标签: 香豆素类化合物 朱砂叶螨 触杀活性 定量构效关系(QSAR)
  • 简介:将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的活性基团和蜕皮激素模拟物RH-5849和RH-5992的活性基团进行拼接,合成了十二个全新的2-叔丁基-1-芳酰基-4-芳基氨基脲类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有一定的昆虫生长调节活性,通过QSAR分析,找出了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定量方程,并进行了统计学和化学的检验,也为今后继续优化该系列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昆虫生长调节剂 定量结构 活性关系 多重回归 取代氨基脲 芳基芳酰基
  • 简介: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用喷雾和灌根两种施药方法,测定了吡虫啉在植株内的分布动向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的防。结果表明,喷雾后第2d,吡虫啉消解率为56.1%,第10d接近90%;灌根后第2~21d茎内持留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施药方法不同,吡虫啉对烟粉虱的防不同。喷雾法施药对烟粉虱的短期防好于灌根法(7d以内),但"持效期"较短,喷雾施药7d后,其防大幅下降;而灌根施药后第7~21d内,吡虫啉对烟粉虱的防一直保持在65%以上,在此期间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危害。模拟雨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在叶面的冲刷率始终在70%左右,表明吡虫啉叶面喷雾后没有或仅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叶片内部,因此,喷雾叶片在吡虫啉持留量略高于灌根的条件下,对烟粉虱的防却不如灌根的好。

  • 标签: 喷雾法 灌根法 吡虫啉 烟粉虱 持留量 防效
  • 简介:黄胸蓟马是中国香蕉上重要害虫,生产上对该虫仍缺乏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法施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C)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研究了其对黄胸蓟马的防,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药剂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药效试验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22.4%螺虫乙酯SC和70%吡虫啉WG分别按有效成分0.12和0.18g/株的剂量注射施药1次,对黄胸蓟马的防分别为89%和86%。残留试验表明:花蕾注射施药后,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2和6.5d,且在施药后95d的香蕉成熟果实中未检测到其残留。本研究表明,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与吡虫啉对黄胸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可推荐在香蕉园轮换使用。

  • 标签: 香蕉 花蕾注射法 螺虫乙酯 吡虫啉 害虫防治 黄胸蓟马
  • 简介:田间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试验,证明若吡虫啉喷雾雾滴在小麦穗部形成一定的沉积密度即可有效防治麦蚜。当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用水稀释2333倍(有效成分300mg/L),雾滴密度在54,133和280个/cm2条件下,施药7d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3%,88.7%和93.7%;当药剂稀释1167倍(有效成分600mg/L),雾滴密度在75,142和291个/cm2条件下,7d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1%,94.5%和96.5%。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采用常量150L/hm2、低浓度(300mg/L)喷雾时,小麦穗部、旗叶上的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177±12,113±8个/cm2,沉积量分别为27.4±6.8,6.6±1.6ng/cm2,地面流失率为12.8%,7d后的防治效果为94.0%;当采用低容量75L/hm2、高浓度(600mg/L)喷雾时,小麦穗部、旗叶上的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127±13,91±7个/cm2,沉积量分别为29.8±1.2,6.7±0.6ng/cm2,地面流失率为10.6%,7d后的防治效果为93.8%。生产中建议采用吡虫啉低容量75L/hm2、高...

  • 标签: 吡虫啉 麦蚜 背负机动弥雾机 药液浓度 雾滴密度
  • 简介: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1514可湿性粉剂(WP)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于2014–2015年在中国河北省文安县、献县、枣强县及辛集市4个实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采用失重法测定了其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的影响,利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菌剂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拔节期,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均显著高于B1514片剂,但明显低于戊唑醇湿拌种剂(WS);成熟期,辛集、献县和枣强试验点B1514WP处理组平均防为64.0%,与戊唑醇WS处理差异不显著,B1514片剂处理组高7.2%,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文安试验点B1514WP处理组防为65.2%,与B1514片剂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戊唑醇WS处理组。在成熟期,B1514WP对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64.2%,较空白对照提高38.6%,但与B1514片剂和秸秆腐解剂处理差异不显著。此外,B1514WP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92.8%),降低了真菌数量(48.4%),但对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采用B1514WP拌种后,小麦株高和分蘖数分别空白对照提高8%和12%;4个试验点小麦平均产量为7545kg/hm2,分别B1514片剂、戊唑醇WS、秸秆腐解剂处理和空白对照提高6.8%、5.5%、9.3%和10.9%。研究表明,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并能加速秸秆腐解,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促进小麦生长并增产。

  • 标签: 枯草芽孢杆菌 B1514 可湿性粉剂 小麦纹枯病 秸秆腐解 土壤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