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扫描地图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是当今地图制图学科的前沿课题,也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此,本文首先将模式识别技术引入到地图制图领域中,提出了四种地图符号的计算机描述方法,然后又讨论了扫描地图的信息获取与处理,并具体地分析了扫描地图的计算机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最后还给出了相应的符号识别实验。

  • 标签: 地图符号 模式 处理 识别
  • 简介:从浙江省测绘大队经营模式调整的背景入手,介绍了其测绘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并对其现有模式的主要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只有通过转变测绘经营模式,逐步扭转并完善管理制度、人员设置、生产安排、质量管理等要素,形成新的战略布置,才能使单位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的结论。

  • 标签: 测绘 经营模式 调整 转变
  • 简介:对应急反应地图的分类、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应急反应地图符号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急反应地图多模式符号的概念;探讨了应急反应地图多模式符号的设计原则,并设计了多设备多状态多风格的应急反应地图符号。

  • 标签: 应急反应地图 多模式符号设计 设备 状态 风格
  • 简介:在阐述庙垭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碱性杂岩源区性质、成因类型以及动力学背景,总结铌—钽—稀土成矿规律,建立庙垭矿田铌—钽—稀土成矿模式,认为庙垭矿田铌、钽、稀土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较高结晶分异程度的碱性岩石是成矿的物质基础,花园—槐花园断裂及次级断裂提供了深部幔源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上升通道,并控制了岩体空间展布。杂岩体的成岩过程为Nb、REE元素富集成矿过程,矿物的分离结晶是REE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而Nb-Ta富集成矿主要与后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即富F、CO2、H2O等含矿流体的储藏和运移有关。伴随着碱性岩浆的上侵—喷发沉积,受后期构造—热液交代改造,在矿田内不同的岩相形成不同的矿种组合,也构成不同的矿床成因类型。

  • 标签: 结晶分异 岩浆热液活动 成矿过程 成矿模式 庙垭矿田
  • 简介:城镇地籍测量中,成图比例尺跨度较大容易造成图幅拼接缝隙,产生接边误差.为此,以图幅跨度较大、容易跟多个地物发生关联的河流作为重点,结合图形的分形分析和误差分配理论,针对现有的河系自动综合中存在的忽视河系细部结构和河系特征轮廓,不能精确的描述河系的整体轮廓、精度较低等问题,对河系轮廓和河系内部细部结构采用线状与面状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完善了河系自动综合算法;并利用误差分配理论对图幅拼接的位移偏差给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

  • 标签: 河系自动综合 分形分析 误差分配
  • 简介:介绍了在MDCAD地图数字化系统中,利用AutoCAD进行图幅自动接边的各个工序:预处理、计算机抄边、自动接边的实现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情况下接边的处理方法.

  • 标签: MDCAD ATUOCAD 数字化 图幅 接边 自动化
  • 简介:一般斑岩型铜矿不仅存在蚀变分带,还存在矿化类型及岩性分带。在纵向上具有三层结构特征:上部震裂角砾岩带,中部爆破角砾岩或隐爆角砾岩,下部斑岩。其对应的矿化类型基本也可分为三个类型:上部为网脉状一脉状矿化,中部为角砾状矿化,下部为浸染状矿化。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可以建立斑岩型铜矿床模型。源于上地幔的岩浆在分异和上升过程中,在适当的部位与其他热液(构造热液、天水等)发生混合和反应,使成矿物质析出沉淀而成矿,并对应产生不同类型矿床。其空间分布由下至上大致是:斑岩型钼矿一斑岩型铜钼矿一斑岩型铜矿一斑岩型铜金矿+网脉型铜金矿一角砾岩型铜金矿+网脉型铜金矿+脉型铜金矿一网脉型金铜矿+脉型金铜矿+脉型金矿。

  • 标签: 秘鲁 斑岩型铜矿 分带 成矿模式
  • 简介:Civil3D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三维模型自动生成各种施工图、所需文档及设计信息。为此,在AutoCADCivil3D下利用DEM,实现了纵横断面数据的自动提取。实践证明,该方法适用于通行困难且线路较长的工程测量项目中,而且能大大减少外业工作的时间。

  • 标签: DEM 地面曲面模型 CIVIL 3D 自动提取断面数据
  • 简介:针对目前库区土地勘界面积统计方法的不足,特别是自动化程度不高这一缺点,采用GIS技术对库区土地勘界面积的自动统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FME的土地勘界面积统计方法:即利用FME软件的数据转换、空间数据处理、属性数据关联和拓扑检查和修改等功能,设计一个应用程序实现库区土地勘界面积的自动批量量算及统计。最后,以某水库土地勘界面积的量算和统计为例,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 标签: 库区 FME 土地勘界面积 自动量算
  • 简介:武汉地区滨江的一级阶地覆盖土层具上下砂的二元结构,可溶岩多隐伏于砂土层之下;由于砂性土具粘聚力小、易液化的特点,故渗流—漏失机理为区域内主要的塌陷类型。通过对武汉地区历年来塌陷事件资料数据的分析,建立了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的致塌模式及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下部砂土漏失后粘性土盖层是否塌陷主要取决于上部粘性土层的强度和厚度,上部土层强度越高或厚度越大越不易塌陷,反之则容易塌陷。

  • 标签: 岩溶地面塌陷 渗流—漏失型 致塌模式 武汉地区
  • 简介:摘要:在地形测量工作中,绘制等高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虽然可以利用绘图软件绘制等高线,但大多数不尽合理,高曲矛盾依然存在,必须由人工来重新修改,而手工检查费工费时。为此,基于CAD平台开发了高曲矛盾自动检查程序,该程序能在图上标出高曲矛盾的位置。通过实例验证,利用该程序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等高线 高曲矛盾 CAD平台 自动检查程序
  • 简介:目前在扬子北缘已发现的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震旦系地层中,新近发现的多个大、中型铅锌矿床表明区域找矿潜力巨大。通过对扬子北缘震旦系中铅锌矿形成的含矿建造、控矿构造、岩相古地理、地质流体等成矿条件的系统研究,分析区域成矿的特点,认为区域含矿地层主要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矿金属来源于震旦纪一寒武纪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海水,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矿床形成受背斜(穹窿)构造控制。初步建立铅锌矿的成矿模式.以期服务于本区铅锌矿床的勘查与研究。

  • 标签: 扬子北缘 铅锌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 简介:江汉平原自晚元古代变质基底形成,中扬子准克拉通化之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山期四次大的构造旋回,空间上形成了海盆、煤盆和盐盆纵向叠置的"三层楼"构造格局.江汉平原构造的复杂演化过程,使江汉平原海相地层具有改造盆地的特点,也决定了本区的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动态演化的复杂性,即"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之高极为鲜见,后期改造十分强烈",造就现今江汉平原海相改造盆地油气成藏规律与原型盆地的成藏规律差别极大,因此具有早期聚集早期成藏、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生烃晚期成藏及次生混源等多种成藏模式.

  • 标签: 构造演化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中、古生界 江汉平原
  • 简介:第七篇GPS测地作业模式与地面网布设GPS单点定位主要用于航海、航空、陆路(行车)导航、军事、公安、考查等。相对定位用于大地测量与各种工程测量。相对定位至少需用两台接收机分别架在不同的站点上作同步观测,经1-2个时段的数据采集之后,用专门的基线处理软...

  • 标签: 作业模式 接收机 基准站 GPS测地 同步图形 整周模糊度
  • 简介:自动化测距系统中控制测距仪自动虎的程序模块为例,讲述了用VisualBasic创建数据接口(即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该类动态链接库(DLL)的方法和技巧。还简要阐述了建立测试工程对该类动态链接库进行测试的过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非常有效。

  • 标签: 自动化测距系统 接口 属性 VB 动态链接库
  • 简介:一、概况《地籍管理自动化及地籍图数字化系统》是结合我院承担的安徽省铜陵市地籍测量任务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并于1994年在河南省地矿厅作为科研项目正式立项。从1994年下半年起开展工作至1995年12月底完成。本课题由我院、铜陵市土地管理局和解放军测绘学院制图系.中心实验室三方共同协作完成。三方的分工大致如下:铜陵市土地管理局:对系统的功能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要求(尤其是日常地籍管理工作),

  • 标签: 管理自动化 数字化系统 地籍图 日常地籍管理 界址点 数据采集
  • 简介:基于偏角法的曲线放样数据计算过程繁琐,且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当放样数据量过大时,极易出现错误,会给实际生产带来损失。针对此问题,文章编写了一个基于C++与Qt的曲线放样数据自动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可以快速、准确实现圆曲线与缓和曲线上整桩里程编号、桩间间距和偏角值的自动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保存,为后续工程实际放样提供可靠数据。通过对缓和曲线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程序可以快速准确计算放样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保存,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该程序计算放样数据,可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曲线放样 偏角法 C++ QT 缓和曲线
  • 简介:蓝屋顶矿区位于广东省连平县东北九连镇,紧邻重要的多金属矿锯板坑矿区,即南岭成矿带中的瑶岭—石人嶂—梅子窝—大吉山—锯板坑钨矿带的东端,该钨矿带是南岭地区最为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以大量出现"五层楼"式脉状钨矿床为特色。成矿预测勘查和化学异常调查表明,蓝屋顶矿区与锯板坑矿区的多金属矿化类型和脉石矿物组合类似,可能具有"五层楼"模式

  • 标签: 多金属矿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蓝屋顶 广东
  • 简介:通过开展丹江口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丹江口市库区移民安置点高切坡空间分布、地质结构、变形破坏历史、防治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将其划分为土质高切坡、岩质高切坡、岩土质高切坡三种类型,在深入分析高切坡地质结构与变形破坏模式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区内高切坡存在土体滑移型、顺层滑移型、切层滑移型、块状崩滑型等四种典型变形破坏模式,对于高切坡工程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高切坡 变形破坏模式 丹江口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