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对企业道德向题的关注,基本上改变了商业行为与道德毫无关系的传统看法。当今由于企业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活动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破坏环境、恃强凌弱、损人肥己等违反道德的行为,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于是更多的人开始从道德的角度来讨论企业伦理管理问题,这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处理其与利益相关者关系

  • 标签: 企业伦理 企业道德 伦理意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经营 管理学研究
  • 简介:创建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关照自然的意识,而且需要注意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种要求,已在《周易》中有所蕴含。从整体主义看,《周易》通过卦爻变化来构造不同卦象,以期达到对于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整体构造,不仅承认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价值和生存权利,而且自觉地把顺天的仁爱之性发扬光大,因此成就了一种广阔的生态伦理拓展;从多元主义看,《周易》是以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体悟来参透万物之状,强调的是如何思考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从政治伦理看,《周易》通过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肯定,示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整体主义、多元主义视角还是政治伦理视角理解《周易》,贯穿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线索是"生生之为易"。这一思想线索使从生态伦理向生态价值理论转换过成为可能,当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多元主义 政治生态 生态价值
  • 简介: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始终以其忧国亲民的形象留在群众记忆之中,其高尚的伦理情操始终为百姓所称道。毛泽东学生时代伦理思想的形成源于其所处时代的造就和中西方经典伦理学的熏染.其独特的伦理文化涵养既得益于带有唯心论特色的经验认识论基础,也得益于其渊博的传统文化之浸润。为培育当代青年久已弱化的伦理信仰,以毛泽东伦理为“范”就是应时之需,即从忠贞爱国勇于担当入手培育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从心系天下忧虑民生入手培育青年合理的价值观,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培育青年知行合一的知行观,从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入手培育青年宏伟的世界观。

  • 标签: 毛泽东 学生时代 伦理信仰 探秘 培育
  • 简介:检察官伦理是检察官处理因履行职责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时应当遵循的人伦准则。检察官履行职责的过程实质是形成相关社会关系并决定责任的过程,因此检察官伦理的本质内容是责任伦理。检察官又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检察官的德性修养必须是社会的楷模,并且要充满对法治的向往和崇尚,因此德性伦理和信仰伦理也属于检察官伦理的内容。正规的法学教育和职业培训、较高的物质待遇、检察官在检察机关的主体地位、职业伦理规范的引领,以及对检察人员遵守职业伦理情况的评价、监督和奖惩,是检察官伦理得以养成的主要路径。

  • 标签: 检察官伦理 责任伦理 德性伦理 信仰伦理 养成路径
  • 简介:人都想有点作为,获得认可。如果我们将社会比作一个“场”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进场意识”。人有进场意识当然好。一个官员不想任事,每天“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他管辖的地方不会好到哪儿去;一个商人不思进取,赚到吃饭钱就心满意足,生意绝对做不大。

  • 标签: 意识 “场” 进取
  • 简介:“狗肉风波”的难解之处在于“禁食派”认为吃狗肉本身是一种道德错误,其思想基础是主张物种平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该理论虽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严重缺陷,须谨慎适用。环境伦理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法律在此类冲突中应扮演裁判员角色,在维持基本秩序的前提下规范各方行为,实现良性竞争。“狗肉风波”的法治解决应以人类利益为原点,确定行为底线,解决共识问题,适度满足特殊偏好,开放立法,加强执法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已有法律资源,并着重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 标签: “狗肉风波” 环境伦理 法治
  • 简介:文化学派、操纵学派、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然而,这些理论把译者主体性无限扩大,摒弃了信、忠实等传统翻译标准,过分强调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翻译中的作用,为各种伪译、误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翻译行业出现了危机,呼唤翻译伦理的回归。但是,翻译伦理的定义有待厘清,翻译伦理的回归也有别于传统的翻译伦理,其内涵更为宽广。同时,翻译伦理研究必须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建立翻译伦理学。

  • 标签: 翻译危机 翻译伦理 研究方法
  • 简介:警察职业伦理精神作为警察群体共同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是警察职业行为理念、价值取向和职业伦理规范的总和,是警察职业精神的核心,更是警察职业化建设的灵魂。把握警察职业伦理精神理性的普遍性品质和内在的现实性能力,有助于提高警察职业化建设的水平。

  • 标签: 公安教育 警察职业伦理精神 多维度 警察职业化建设
  • 简介:家庭访视是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资料、了解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以及了解留守儿童与家人的关系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访视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基本资料的访视,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访视,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与资源的访视。家庭访视技巧的运用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使家庭访视成为人与人之间富有人性的相遇。家庭访视的伦理警觉,一是知情同意与身份披露,避免“伪装友谊”;二是尊重与平等,警觉其权力关系带来的伤害;三是保护研究对象,处理好敏感问题。

  • 标签: 家庭访视 留守儿童 生态系统理论 伦理
  • 简介:阿伦特在其《人的境况》中将人的实践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三种类型。劳动和工作分别是与人的生物性和世界性相关联的境况,而行动则是与人的独创性与多样性境况相关联的。她将行动解释为一种特殊的、追求主体性自由的政治伦理,即体现在人的出生、创造和追求幸福的生命过程中的、主张各种权利的权利。行动理论中这种主体性自由能够克服人在劳动和工作境况中的生命贬值和工具化趋势,以人性尊严和主体性心境挑战各种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行动中的主体性自由不同于随心所欲的擅断行为,它能以人类本性中的良知和宽恕来矫正行动本身的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预测性局限。人类行动作为追求自由的社会现象将遵循一种自觉与宽恕的原则,以便建构当今政治生活的道德生态。

  • 标签: 行动自由 参与式民主 多样性极权主义
  • 简介: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处在由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到全面建设法治体系的过渡阶段,法治建设瓶颈的突破,有赖于法律职业群体的培养和壮大。构建我国法律职业伦理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共同价值观的要义之一。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要求下,职业伦理应该成为调整法律职业关系的指导性理论,而对法治思维的解读离不开职业伦理内容中天然蕴含的功能论证、意识形态、方法论及德性自我等属性的引领,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界定与阐示之下,检察官的职业伦理观能够觅求到自身的正当性。

  • 标签: 法治思维 功能论证 意识形态 方法论 德性自我
  • 简介:任何类型的法律都有与其相匹配的伦理根基。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反思伦理传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家族伦理、等级伦理、神人伦理和和合伦理构成了传统伦理的几个比较稳定而且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它们共同确定了与之相匹配的法律类型。对传统中国伦理与法律关系的梳理、甄别,对当代法律的走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我们思考软法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 标签: 中国传统 伦理类型 法律精神
  • 简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表现出来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些都与毛泽东反思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毛泽东这种对历史进行自觉反思,进而再来指导现实的行为,就是其历史意识的鲜明表现。

  • 标签: 毛泽东 历史意识
  • 简介:公安机关有组织地开展的心理服务工作,较多地偏重于为民警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咨询,但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存在的"双重关系"、保密等伦理问题也困扰着工作开展,因此,在公安机关建立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伦理标准,加强专业伦理规范建设以及专业伦理教育十分重要。

  • 标签: 公安机关 心理咨询 伦理
  • 简介:警察权力是国家通过制定规范惩处和遏制违法犯罪现象,维护国家与社会安定,建构和实现秩序价值的强制力量。对警察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遏制警惩处和遏制违法犯罪活动察执法权力擅用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仅靠外部控制警察权的效果很不理想,作为一种内在的制约形式,道德羁柬能动地成为管控、制衡警察权力的重要路径。激勉和调整警察的理性道德认知,加强道德自律,以伦理道德、内心信念促进自觉行为等是建构约束警察权力机制的有效方式。

  • 标签: 警察权力 司法规制 道德约束 运行机制
  • 简介:传统儒家伦理一直致力于制度诉求,以求实现兴邦文礼的社会理想。孔孟开始为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治理思想及“仁政”建议,荀子则进一步提出“礼制”主张,到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治理功用的实现,极大地得力于其制度化模式,昭示着“伦理道德的社会治理功用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助推”的道理。

  • 标签: 传统儒家伦理 制度诉求 孔孟 荀子 董仲舒
  • 简介:通过探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梳理出马克斯·韦伯所具备的独特性的思想特质。进而,辩证地剖析了国际学术界对此批驳的各种论点,以期给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 标签: 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 生成关系 启示
  • 简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佛教为例,其与儒学曾发生一些冲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后者对前者"毁人伦"的批评。作为被"儒家化"的历代王朝法典,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与宗教管控有关的部分,自然也表现出与儒佛冲突相对应的一些对佛教的限制(而非禁止)。如《大清律例》中,这样的律文主要有"称道士女冠"、"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僧道拜父母"三条,从唐迄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三个条文有所流变、损益,但其限制佛教的立法意旨始终一脉相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这种"限而不禁"的国家宗教管控政策中发展演变。

  • 标签: 儒家伦理 大清律例 近思录 儒佛冲突 宗教管控
  • 简介:行政伦理制度从改善政府组织与行政人员内在的价值取向入手,引导、规范公共行政行为,是有效规制政府权力寻租的途径。要增强行政伦理制度对政府权力寻租行为的约束力度,就需要不断地推进行政人员行政伦理教育培训的常规化,完善相关行政伦理规制的法律法规,构建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行政伦理的评价与监督。

  • 标签: 行政伦理 权力寻租 经济人
  • 简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伦理思想大体可归为三个部分:五行德目、善德二分、心体和合。以“仁”、“义”、“礼”、“智”、“圣”为内涵之五行德目体现了简本《五行》之道德范畴论等伦理思想。以外和之善与内和之德、金声之善与玉振之德、为善有终与为德无终为内涵之善德二分彰显了简本《五行》之道德评价论等伦理思想。以心役六体、慎独之功、君子人格为内涵之心体和合突出了简本《五行》之道德评价论等伦理思想。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所涵摄之伦理意蕴,对于思孟学派乃至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郭店楚简 《五行》 五行德目 善德二分 心体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