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公共和谐治理需要契约伦理价值规范和价值力量支撑。当前公共治理伦理正逐渐实现从“身份伦理”向“契约伦理”的伦理转型。契约伦理从维系利益和谐的角度构筑公共和谐治理的根基;从促进“我-他”和谐的角度营建公共和谐治理的主体秩序;从增进“群-己”和谐的角度优化公共和谐治理的社会环境。公共和谐治理的伦理实现必须从契约伦理制度和契约伦理精神进行伦理秩序的双重建构。

  • 标签: 契约伦理 公共和谐治理 伦理实现
  • 简介:公安数字伦理是指涉及公安管理与犯罪侦查的数字信息开发、数字信息传播、数字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和伦理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它具有强烈的自律性、普遍性,以及与公安工作规范的一致性等特点。在当前的公安工作中,滥用公安数字资源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安工作秘密、维护公安机关形象等,必须注重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公安数字伦理教育。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公安数字技术的缺陷,以及使用公安数字技术的原则,是公安数字伦理教育的重点内容。

  • 标签: 数字社会 公安数字伦理 公民权利
  • 简介:行政刑法备受法学界的争议,将其归入广义的刑法之中更具合理性、科学性。而刑法与道德伦理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不同手段,均具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刑法是基于文化而发展的,伦理则是刑法的道义底线,行政刑法与伦理性二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虽然总体上认为行政刑法只有较弱的伦理性,但并不能因为其作用微弱而否定行政刑法的伦理性。

  • 标签: 行政刑法 伦理 道德 伦理性
  • 简介:检察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履行神圣的法律监督职责,应当具有职业的权威性。这种职业的权威性不仅来自于法律赋予检察官的权力,更应当来自于社会公众对检察官的发自内心的信服。这就要求检察官不仅应当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更应当具备职业伦理,方能赢得声望和名誉,获得真正的职业权威,担当起国家法律监督的重任。

  • 标签: 职业伦理 检察官 法律监督职责 法律专业知识 职业权威 国家利益
  • 简介:仁学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呈现出普世性的特点,为当代的普世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同时,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中庸''忠恕'等思想,也闪烁着普世价值的思想光芒。探索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普世性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儒家伦理 当代社会 普世价值
  • 简介: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方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它对于自然法思想的发展有哪些具体影响至今仍为国内学界所忽视.本文以基督新教的因信称义论和禁欲伦理为研究对象,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为突破点,概括出宗教改革运动对自然法思想发展的下述作用:因信称义论构成了对阿奎那式自然法思想的根本驳斥,终结了古代自然法学说;自然法在加尔文教派的禁欲伦理中被视为自然的规律或可等同于神圣法;基督徒的精神自由反对世俗王国权力的干预,为思想自由成为一种权利开辟了道路.

  • 标签: 自然法 宗教改革 因信称义论 禁欲伦理
  • 简介:在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理论上习惯于强调法之道德基础性,而常常忽视了法治所应背负的伦理使命。我们当下所进行的全面法治构建,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基础上的理想法治,德治与法治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德治应为法治提供伦理根基,同时德治也需要法治的有效支撑。当代中国法治应该背负起的伦理使命,主要体现在: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塑造良好公民与文明社会;铸造良好政府。法治所背负的伦理使命是三位一体的,弘扬理念、塑造良好公民、构建文明政府三者统一于法治理想国的构筑实践之中。因而任何忽视和背离法治之伦理使命的法治,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法治。

  • 标签: 法治 伦理使命 弘扬理念 培育信仰 铸造良好政府
  • 简介:责任总是与"祛责挑战"相伴而行。责任伦理如何回击"祛责挑战"?文章认为,有三种进路。通过对超验罪责论的现代转化应对"祛责挑战"是第一种进路,属于现代道德哲学的基本进路,从中分出第二、第三两种具体的"经验的责任论"的进路。通过对行为归责之界定应对"祛责挑战"是第二种进路,属于归责伦理学的进路。通过倡导一种远距离的责任伦理学应对"祛责挑战"是第三种进路,属于反思的责任伦理学的进路。反思的责任伦理学与日常的归责伦理学之间的张力,是责任的现代禀性的具体体现,是现代道德哲学应对"祛责挑战"的双重视野。

  • 标签: 责任伦理 祛责挑战 现代性
  • 简介:法律职业共同体作为虚拟概念的'想象共同体',其成员具备相近的职业身份、职业技能、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相似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致力于构建可被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依靠其对共同体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来维系'共同'的关系。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良好社会地位的有效保证,也是构筑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相反的,法律职业伦理的缺失则会直接引起共同体的失信危机,法律权威可能受到质疑,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此被打破。法律职业共同体所有成员在遵循崇尚正义、信仰法律、保持独立等共同职业伦理外,基于具体角色和分工的不同,其各自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在共识的基础上存在着差异。

  • 标签: 法律职业共同体 职业伦理 伦理规范
  • 简介: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分亲疏、序尊卑的伦理社会,同财共居组织大家庭为国家法律及社会主流观念所肯定,家族主义伦理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尤其是家族中优秀成员对其他成员在经济上的帮助,由此,官员理所当然地负有供养家庭、帮助宗族中贫弱族人的道德义务.来自家族的需索和对家族的回报构成许多出身贫寒的官员沉重的经济负担,致使其俸禄远远不够支出.基于家族的经济负担成为传统社会官员腐败的动因,贪得无厌的贪官以之为肆无忌惮腐败的借口,而那些律己甚严、持身清谨的官员也不得不在体制默许的范围内收取一定灰色收入,以周济亲族和应对人情来往.在传统社会,权力监督机制的失灵为公权力寻租解除了制度上的束缚,家族主义伦理则一定程度上为腐败解除了道德束缚.家族主义伦理仍构成当今中国腐败多发的催化剂,遏制腐败不仅要构建监督、规范公权力运行的有效机制,也须从文化上正视、治理家族主义伦理.

  • 标签: 家族主义伦理 同居共财 打秋风 家族式腐败
  • 简介:推动社会治理走向社会善治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终极目标。伦理是推动社会治理走向社会善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治理的合法性、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廉洁性、法治性、有效性以及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完善制度保障、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各方主体的合伦理行为所实现的,也离不开伦理与制度的相互补充和其作用发挥方式的相互凭借。

  • 标签: 社会治理 社会善治 伦理 制度
  • 简介:编务既是为编辑服务,也是联络出版各环节的"粘合剂",但人们如果认为编务只不过是一种事务性、服务性、应急性的辅助工作的话,就会忽视编务人员主体意识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编务主体意识是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编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它规定了编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选择。不断提高编务人员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出版物质量,提高出版单位工作效率和形象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编务 主体意识 编辑学
  • 简介:看齐意识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辨精神,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联系的一般与个别关系原理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强调向党中央看齐,强化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是新一届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次实践。

  • 标签: 看齐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 阐释
  • 简介: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的,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的"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的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的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之处。伊格尔顿试图建构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的美学和伦理学。

  • 标签: 摹仿 身体 伦理 审美 伊格尔顿
  • 简介:在社会经济转型加速加深的新形势下,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显得尤为重要。而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前提在于建设完善的行政伦理体系,本文以服务型政府为视角,阐述了行政伦理的内涵、行政伦理建设的困境与紧迫性,并提出了行政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与整合策略。

  • 标签: 服务型政府 行政伦理 建设路径
  • 简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在现代科层制的日趋发展和完善的同时,行政机构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行政失范现象也日益凸显.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越来越呼唤行政伦理精神的救治.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对行政伦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我国行政伦理的现状,理解行政人员的想法和行为,对于我们从深层次分析当前行政伦理现象,探索重构行政伦理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传统文化 行政伦理 反思与重构 文化自信
  • 简介:香港本土意识的出现,既是港英政府刻意而为的结果,也是战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一国两制”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在香港可能会出现的“身分危机”,使香港民众敏感、焦虑、悬浮的身分认同问题暂时得以安顿下来。近年来,随着香港深层次矛盾的凸显,香港本土主义情绪再次迅速冒升。

  • 标签: 本土意识 香港 国家认同 乡土认同
  • 简介: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应坚持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民主程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强化对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

  • 标签: 生态文化 生态意识 提升
  • 简介: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党校姓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校增强看齐意识要坚持党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进行。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作总结讲话并指出,要把党校姓党作为立校办学之本,高扬党的旗帜,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党校姓党统领教学科研管理一切工作。

  • 标签: 党校工作会议 中央党校校长 领导干部 政治生活 群众公认原则 政治生态
  • 简介:警察战术意识是实战条件下警察在运用战术过程中的心理趋向性反应活动。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需要直接或间接与犯罪分子进行对抗,随着我国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警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对警察在执法战斗中的战术能力和战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着力培养警察在执法战斗中的战术意识,提高警察战术意识水平,是当前反恐实际的客观需要,也是警察战术训练的重要课题。

  • 标签: 警察 战术意识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