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医患矛盾日趋增多,尤其是急诊科,急诊患者病情紧急,突发状况多等特点使急诊科成为医患纠纷的高发区。医患关系变得敏感紧张的主要原因就是医患沟通不足。通过分析当下急诊科医患沟通的现状,总结医患沟通技巧,有助于医患理解体谅对方,减少医患摩擦,共建和谐医疗环境。

  • 标签: 急诊科 医患关系沟通 沟通方法 医患与人际关系
  • 简介:摘要:肾创伤是指肾脏的伤害或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的伤害。由于肾脏是一个结构较弱,血液流动丰富的器官,因此受伤后容易出血,受伤后容易发生继发性出血,必须及时采取改变,及早诊断和治疗。本文就肾创伤的临床表象进行相关急诊救治观察与护理分析,以期为肾创伤救治提供良好的救治方案。

  • 标签: 肾创伤 急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建立泌尿系统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对患者进行代谢评估及结石防治指导。方法本代谢评估数据库应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Oracle11g数据库和浏览器/服务器架构进行构建。本研究从数据库中提取所有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的相关数据,并对结石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血尿检验及24 h尿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60例明确诊断为结石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9∶1,患者首次诊断结石时的年龄为(35.5±13.5)岁,结石家族史阳性者占39.7%,代谢综合征占35.0%。男性和女性患者超重或肥胖分别占73.2%和50.0%,腹型肥胖分别占62.3%和56.1%。结石患者存在明显尿液异常,其中高钠尿占67.5%,高钙尿占53.6%,低枸橼酸尿占41.1%,高尿酸尿占29.7%,低镁尿占22.5%,高草酸尿占15.8%,高磷尿占11.7%,低尿量者占36.4%。结论结石患者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高尿钠、低尿量、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结石危险因素的干预是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该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有助于高效开展结石代谢评估工作,并为结石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 标签: 尿路结石症 代谢评估 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输尿管支架管(DJ管)石痂与原发结石成分,探讨石痂的成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DJ管石痂形成患者25例(巴德留置佳DJ管1例,库克温控DJ管16例,波科鱼尾管8例)。采用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分析结石及石痂,对比其成分的差异。结果76%(19/25)患者的DJ管石痂成分与原结石成分完全一致;24%(6/25)患者的DJ管石痂与原发结石成分不一致(草酸钙结石5例,碳酸磷灰石1例),可能与解除输尿管梗阻后尿路感染得到控制有关。最早出现石痂的DJ管为输尿管软镜前预扩张管,留置时间仅为18 d。结论大部分的石痂与原发结石有着相同的成分。预防可尽量在6周内拔除DJ管,必要时定期更换;挑选合适的管径及型号;积极控制尿路感染及治疗代谢原发病。

  • 标签: 输尿管支架 泌尿系结石 红外光谱分析 结石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体位行体外物理振动排石术(EPVL)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被确诊为结石性肾绞痛的12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仰卧位、侧卧位和杂交位3组进行EPVL治疗,每组各40例,治疗前均予速尿针20 mg静脉推注1次,憋尿后行EPVL治疗肾绞痛。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疼痛强度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治疗后1 d、1周分别复查B超或泌尿系CT(CTU)。比较各组NRS差异、不良反应、结石排出率、疼痛缓解时间及疼痛复发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肾绞痛均有显著缓解,侧卧位组、仰卧位组、杂交位组的NRS下降值分别为(4.05±0.24)、(3.23±0.23)、(2.90±0.21),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8.88±0.46)、(10.33±0.44)、(10.38±0.50)min,疼痛缓解速度及程度,侧卧位组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总好转率为91.7%,疼痛再发率分别为15.0%(6/40)、15.0%(6/40)、12.5%(5/4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杂交位组再发率低;3组患者结石的当日和1周总排出率分别为25.8%、62.5%,3组当日和1周排出率分别为22.5%(9/40)、35%(14/40)、20%(8/40)和60%(24/40)、75%(30/40)、52.5%(21/40),仰卧位组排出率最高(P<0.05);无1例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VL可以缓解结石性肾绞痛,安全有效,并能促进结石的排出。EPVL治疗肾绞痛时,3种体位各有优势,应视具体情况选择。

  • 标签: 振动 尿路结石 体位 肾绞痛
  • 简介: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 标签: 神经外科,急诊诊疗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接受脑动脉造影术的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39例。急诊筛查至诊疗过程结束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可以安全及时有效地救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IH)引起的急性视力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的38例IIH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共9例,短期视力暴发性下降,常规行视力视野及眼底检查,经磁共振静脉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静脉窦狭窄(CVSS),静脉窦测压狭窄两端的压力梯度≥10 mmHg(1 mmHg=0.133 kPa),均急诊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采集随访6个月资料进行对比,评价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结果9例均成功行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后狭窄远端和近端的压力梯度降至(2.3±1.2)mmHg。治疗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视乳头水肿均明显好转或消失,水肿平均分级从术前的2.44±0.73降至0.56±0.53(t=6.314,P<0.001)。9例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水平或明显改善;术前视力基线值(logMAR)为0.12±0.11,术后6个月为0.74±0.13(t=-10.827,P<0.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症状无复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IIH引起的急性视力损伤患者,急诊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挽救视力,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高压 支架 介入 静脉窦狭窄 视乳头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急诊最为常见且最迫切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及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入院筛查及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方法本研究回顾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国内疫情相对集中时期(2020年1至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外科救治方面实行的应对管理方案,并通过对比2019年同期及不同防护级别下的急诊动脉瘤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在此管理方案下手术开展情况及疗效。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25日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7例,其中42例(33.1%)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行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急诊入院对患者开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实验室、影像学筛查,后期增加咽拭子病毒核酸筛查。同期急诊就诊患者中共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未发现筛查假阴性病例。相较去年同期,增加术前筛查后,急诊就诊到急诊开颅手术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流行期间(37±17)h比去年同期(29±12)h;P=0.05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9)。根据筛查分级采取相应的手术及术后管理方案及防护标准。初筛阴性相较于初筛待排除或可疑患者的急诊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尽管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倾向于延长急诊术前等待时间[开展核酸筛查前(36±15)h比开展核酸筛查后(40±20)h,P=0.453],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结论目前采取的神经外科急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新冠肺炎筛查流程及以新冠肺炎筛查风险分级管理为中心的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诊疗流程,能够有效筛查出新冠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杜绝疫情院内传播的前提下,保障患者急诊手术的及时、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大流行 神经外科操作 急诊医疗服务 动脉瘤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胆管狭窄 高龄患者 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