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采取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以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介入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采取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以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介入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 溶栓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各类常见心血管介入操作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发生机制、风险因素、预防策略等内容,主要介入操作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带瓣支架植入术、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冠状动脉介入术等。

  • 标签: 脑卒中 心血管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观察组心血管介入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综合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6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8d。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分别出现了血压降低、心律失常并发症;观察组出现8例并发症。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冠心病疗效甚好,安全性高,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冠心病 心血管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血管造影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血管造影CT检查,对比治疗前后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应用血管造影CT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结果相比,具有一致性。VR重建图像的质量明显优于DSA常规图像,且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采用血管造影CT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正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推广。

  • 标签: 血管造影CT 肝脏肿瘤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48例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4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24、48h的GC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循证护理 心血管介入术 围手术期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对比剂肾病(CIN)是使用碘对比剂的肾脏并发症,这种医源性并发症后果较为严重,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透析治疗甚至是死亡。对心血管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对比剂肾病的防治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基础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对比剂使用剂量是CIN的危险因素。在术前识别高危患者、改善及纠正相关危险因素,充分水化均可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 标签: 对比剂肾病 介入 心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介入诊疗中对比剂使用后急性肾损伤(PC-AKI)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估术前血肌酐(sCr)、血胱抑素C (sCysC)对PC-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404例行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常规经造影导管进行持续生理盐水滴注,对于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术前6 h到术后12 h进行静脉水化。术前、术后48、72 h及术后第7天进行sCr、sCysC、eGFR的测定。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KI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因素对PC-AKI发生的预测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PC-AKI发生率为3.2%(13/404)。非PC-AKI组术后第7天sCr水平[M(Q1,Q3)]为63.0(56.0,74.0) μmol/L,较术前[65.6(56.2,77.0) μmol/L]降低(P<0.05);eGFR术后72 h [114.9(96.3,135.0) ml/(min·1.73m2)]和第7天[116.7(98.5,139.9) ml/(min·1.73m2)]较术前[112.3(94.1,133.5) ml/(min·1.73m2)] 升高(P<0.05);而sCysC在术后48 h[0.9(0.8,1.1) mg/L]较术前[0.9(0.8,1.1) mg/L]升高(P<0.05)。PC-AKI组sCr、sCysC术后48 h[108.0(95.3,125.0) μmol/L、1.5(1.2,2.0) mg/L]和72 h[123.4(91.3,143.0) μmol/L、1.6(1.1,2.0) mg/L]较术前[81.6(63.1,111.0) μmol/L、1.1(1.0,1.7) mg/L]升高(P<0.05),而eGFR术后48 h[55.8(48.9,77.6) ml/(min·1.73m2)]和72 h[52.7(47.7,63.9) ml/(min·1.73m2)]较术前[88.8(65.6,100.7) ml/(min·1.73m2)]下降(P<0.05);sCr、sCysC和eGFR在术后第7天均趋于术前水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sCysC及sCr可预测PC-AKI发生,其中sCysC预测的敏感度为69.2%(9/13),特异度为77.5%(300/387),阳性预测值为9.3%(9/96),阴性预测值为98.7%(300/304),术前sCysC低于1.09 mg/L发生PC-AKI的可能性较小。而术前sCr预测的敏感度为69.2%(9/13),特异度为76.7%(300/391)。阳性预测值为9.0%(9/100),阴性预测值为98.7%(300/304),即术前sCr低于77.6 μmol/L时发生PC-AKI的可能性较小。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CysC水平为PC-AKI发生的影响因素(OR=13.917,95%CI:1.666~116.237,P=0.015)。PC-AKI患者1年生存率为50%,3年生存率为30%,5年生存率为30%,中位生存时间为6(0~26)个月。结论术前sCysC水平为PC-AKI发生的影响因素。术前sCysC低于1.09 mg/L和(或)术前sCr低于 77.6 μmol/L可以排除PC-AKI的发生。

  • 标签: 肾损伤 血管内介入诊疗 血胱抑素C 血肌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应用中药香囊+心理干预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4例心血管介入术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患者随机编号分组,对照组37例采取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3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药香囊+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患者PSQI评分干预前统计学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血管介入术采取中药香囊+心理干预,患者满意度高,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香囊 心理干预 心血管介入术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PN)后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5例因PN后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DSA图像及介入治疗情况,归纳总结其DSA表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临床表现为腹腔出血,2例为腹腔出血同时伴血尿,3例为血尿,发生出血时间为术后6 h至7 d。DSA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局部动脉管壁不光整、局部动脉分支扩张、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14例存活病例,随访6~12个月,未再出现出血。接受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操作全部成功(14/14),止血全部成功(14/14)。1例因术中恶心呕吐窒息死亡。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76.0±11.0)、(80.0±9.0)、(76.0±9.0) μmol/L。三组间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1,P=0.058)。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0±1.04)、(7.13±0.89)、(6.81±0.79) μmol/L,三组间尿素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2,P=0.024)。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比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为PN后出血的DSA主要表现。介入治疗在本组病例中安全有效,可以考虑在PN后出血情况下使用。

  • 标签: 肾切除术 出血 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