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词”往往被人们视为贬义词,好象与公文写作无缘,因为公文使用概念和对概念的表述要求高度准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公文写作中离不开模糊概念和模糊语词。“模糊”与“准确”并不相悖。

  • 标签: 模糊语 语词 公文语言 准确 公文写作 模糊概念
  • 简介:一般来说,人们说话是应该准确、清楚、明晰的,这样才能实现“言为心声”、“辞能达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交际场合,常常有不必要或不便于把意思表达得太实太死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用模糊的表达反而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帮助说话人度过难关。

  • 标签: 场合 说话人 语言交际 意思 达意 模糊
  • 简介: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模糊性与精确性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模糊中蕴含着明晰性,不确定中又蕴含着确定性。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模糊性语言往往可能比精确性语言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更符合交际的需要。

  • 标签: 语言表达 模糊语言 幽默 谈话艺术
  • 简介:在现代修辞方式里,人们为了在说话著文中使语言避免平铺直叙,具有动人的魅力,就创设了各种各样的增强思想表达效果的结构格式,即“辞格”。汉语中的修辞格是极其丰富多采的。从模糊语言的角度来看,其中有的辞格是由于直接使用了具有模糊性质的词语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模糊词语的出现,这些辞格也就失去了成立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种;

  • 标签: 模糊语言 修辞格 模糊词语 修辞方式 结构格式 表达效果
  • 简介: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语言学术语对广大读者来说可能感到比较陌生,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却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东西。模糊限制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雷柯夫(G.Lackoff)在1972年提出的。雷柯夫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的。

  • 标签: 模糊限制语 语义特征 语言学术语 国语 语言学家 读者
  • 简介:模糊逻辑模型和交股模型是心理语言学有关言语感知研究中解释言语听辨机制的重要模型理论。模糊逻辑模型运用模糊逻辑和原型的两个概念生动明确地描述了言语听辨的过程和言语在记忆中的储存情况。交股模型将各个层面的因素及影响都包括在言语听辨的过程中。然而,这两个模型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模糊逻辑模型主要强调语音因素的作用,而交股模型则误将听辨过程看作是去除交股中与目标词不相似词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两个模型局限性的解析,将二者的优点重组,以寻找一种更为合理地解释言语听辨过程的新途径。

  • 标签: 模糊逻辑模型 交股模型 心理语言学 言语感知研究 言语听辨机制 局限性
  • 简介: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语义的不精确性、灵活性及其言语的能指与所指的不固定性,是语言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模糊概念要比明晰的概念更具有表现力,因为它的概括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探讨身体语言的模糊性是全面剖析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有广义语言中模糊性的若干特点,同时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有许多不同于有声语言的个性特征。小说《围城》是一个成功运用身体语言模糊性的精彩范例。

  • 标签: 身体语言 有声语言 模糊性 《围城》
  • 简介:人们在讨论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的选择之时,往往喜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考虑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人们在表达某一个意思的时候,并不都只能是在明晰与模糊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常常是把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即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往往上文使用模糊语言,下文则使用明晰语言,从而使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达到互补的功效。例如:

  • 标签: 模糊语言 明晰 语言环境 意思
  • 简介:语法是人在语言运用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它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然而,语法范畴的"规定性"在语言的现实面前却受到了强大的挑战,语法范畴的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造成语法范畴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非对应性.语言的渐变和心理因素等.

  • 标签: 语法范畴 相对性 模糊性 矛盾性 心理因素 英语
  • 简介:本文认为语用的动念是相对的。它既有动态多样性的一面,也有静态规律性的一向,因此既可进行动态分析,也可进行静态分析。汉语的主题和述题的语序规则是主题存述题之前,这是常规的、静态的;但是具体句子中的主题既有住述题之前的,也有在述题之后的,这是动态的。句类是从具体的、动态的句子所具有的表达用途方面抽象出来的类别,所以是静态的;但是句类的具体应用或对具体句类的具体分析是动态的。常规焦点是脱离语境的、从动态的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静态焦点;对比焦点是语境句中与现实相联系的具体句子的动态焦点,它体现着焦点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在指称问题上,从静态角度观察,人称代词、专有名间、“这/那+(量词)+名词”是有定的,“数词+(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量词+名词”是无定的;但是在特定语境中。静态的有定性或无定性词语在动态的句子里并非固定不变,确定汉语中一个词语所表现的指称成分在具体句子里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决定因素是要看语境。

  • 标签: 语用 静态 动态 规律性 灵活性
  • 简介:<正>学习古代汉语,既要多读、熟读一些古代作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要对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有所了解,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说,学习的重点要放在词汇上。因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接触的只可能是书面语言,跟语音的关系较少;只有阅读诗歌或韵文(辞赋)时,对古代语音系统的了解才显得比较重要。语法方面虽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语法比较稳固,古今差别不大,容易解决。而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每个时期都有许多新

  • 标签: 古代汉语 左传 意义引申 本义 词义分析 现代汉语
  • 简介:代词是指代或替代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接代词、关系代词和不定代词。代词的用法十分广泛。就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言,与代词相关的考点主要为考查连接代词、关系代词和不定代词的用法。

  • 标签: 代词 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 用法 考查内容
  • 简介:俄语会话分析徐翁宇南京外国语学院一、前言会话是语言的最经常、最基本的使用形式。Л.В.Щерба院士指出:“语言只有在对话里才显示出自己真正的存在”(Якубинский1986:31)。著名俄罗斯语言学家Л.П.Якубинский早在本世纪30...

  • 标签: 会话分析 相邻对 插入语列 说话人 繁化形式 反应词语
  • 简介:在汉语中,像“吃馆子”之类的所谓“非逻辑”语言表达比比皆是,若从逻辑语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表达似乎都不合格。然而,假定这些表达都是语言简化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

  • 标签: "吃馆子" 认知分析 非逻辑 推理量零化 语用规约 汉语
  • 简介:<正>汉语量词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单位词,表示度量衡单位、集体、部分等;一类是个体量词,又被称作“天然单位词”“类别词”等。前一类为各语言所共有,后一类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等的一大特点,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论文时见,专著迭出,描写研究得十分详尽。下文的“量词”专指这后一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三本书”中的“本”纯属无用信息,象英语的threebooks那样说成“三书”似乎也传达了同样多的信息,那么量词在汉语中的存在价值何在?为什么会从无到有、以少到多、直至蔚为大观?多数量词研究的论著似乎都没有从宏观上提供汉语量词这“所以然”,虽然对“其然”的微观描写已经十分完备。本文只想尝试一下这种宏观分析,不少地方尚属推测,希望引起讨论。我们重点想从现代汉语的共时角度来谈一下量词的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之一,凑足音节。汉语词从先秦以来愈益双音节化,而且,在句法结构中,倾向于单音节词配单音节词,实为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鲜鱼、赛球)、双音节词配双音节词(新鲜蔬菜、篮球比赛)。这中间,名词走在双音化的最前列,数词从零到十却都没有双音化,于是,当数词和名词组合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单、双相配这种不合汉语趋势的配合(一石头、三钢笔),而量词正好跟数词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于是,“一

  • 标签: 汉语量词 宏观分析 个体量词 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 单位词
  • 简介:英语成对习语源远流长,应用广泛,脍炙人口,原因是它们语义丰富,音韵悦耳,常常被用作英语话语的“调味品”。本文从结构、音韵、语义等方面对这类“调味品”作一综合分析。1.成对短语习语的结构成对短语习语结构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有关的连接词语。常见的结构形态有:名词组成的成对语(noun+and+noun)、动词组成的成对语(verb+and+verb)、形容词组成的成对语(adjective+and+adjective)和副词组成的成对语(adverb+and+adverb)。

  • 标签: 数名词 近义 结构形态 连接词 直接修饰 尾韵
  • 简介:报社杂志社天天要编印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天天要播发新闻,每期少则几万字,多则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在遣辞用语、逻辑思维、事实陈述、科学知识、检查校对等环节上免不了要出差错;如果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把关不严,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差错。一旦差错形成,将给自己、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者会闹出一些笑话,

  • 标签: 新闻写作 差错类型 责任意识 写作方法 责任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动、补、宾'句式,即述语后共补语和宾语结构.其不同于前人的方法是,以宾语为视点,联系它同动词和补语的关系,首先归纳整理出六种结构模式,然后以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为分类标准,分五节进行变换分析.通过各种结构模式之间的变换,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力图探求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转化规律,以便从理论上解决汉语句法灵活性和规律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 标签: 动补宾句式 变换 语义指向 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