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正>《说文》以“共”为声符的字共收十二个,分属各部。如依《说文》“共,同也”的释义去考察这些“共”字的涵义,只能说明一个“衡”字。有人以为“共”可作“供奉”解,“共”“供”是古今字。这个训释比较接近“共”的本义,因此“供”“恭”“拱”“(?)”这些字都可以用“右文”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前者大进了一步。但是余下的“烘”“閧”“洪”“(?)’“(?)”“(忄共)”怎么办,它们的义关系如何呢?于是或者说它们是假借字,或者说它们是借音孳生字。但如果再深入一步研究,明白“共”的前身是“(?)”,替

  • 标签: 《说文》 段玉裁 赵岐 释义 训释 方言
  • 简介:<正>本文是专论钱大昕《类》一书,但是为了谈问题的方便,请兼谈戴震的《转语》。一、《转语》廿章并未曾遗轶,《类》更不是专辑材料的类书戴震《转语》廿章序见于他的文集中,但其书未闻。所以章太炎先生作《新方言序》说:“戴君作《转语》二十章”,“书轶不传,后昆莫能继其志”,於是人家也认为《转语》失传了。先师曾运乾《古声韵学讲义》却说:“实则戴氏《类表》,即其《转语》二十章也”。王力先生作《汉语声韵学》

  • 标签: 声类 声转 读若 转音 蹊径 正转
  • 简介:清光绪年间佚名所著《均表》分古韵十九部,并证以谐声及群经押韵。其古韵分部虽未达到同代学者应有水平,但其对冬部、月物部、文部、元部、阳部声符的处理都值得称道,如文部声符已非常接近王力。此外作者亦将质部独立、东冬部分立、侯部配有入声、从脂微部中独立出月物部。《均表》的发现,丰富了清代古音学的内容。

  • 标签: 《声均表》 古韵分部 光绪年间
  • 简介:<正>一引论原本《玉篇》的反切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江南语音的重要资料。目前国内还没见到对原本《玉篇》的反切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周祖谟先生曾据日本《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归纳出原本《玉篇》音系,这是对《玉篇》研究的一大贡献。不过由于《名义》一书材料的种种缺憾,也有人对周先生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孰是孰非,参考原本《玉篇》的反切,当更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 标签: 玉篇 广韵 反切 残卷 声类 舌上音
  • 简介:散文的灵魂是情感,是真情实感。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要做到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著我之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一向认为,没有情感的散文是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是不会流传久远的。散文缘情,真情流露的散文,即使轻弱幽微,也会如兰花般沁人心脾,泉水般使人啜饮,音乐般动人心弦。

  • 标签: 散文 情感 情景交融 灵魂 感染力 生命力
  • 简介:作者在访德期间,观察、了解了中国人、中国经济、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看法,并希望从中反映中德两国及人民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等友好交往的一个侧面。

  • 标签: 中国人 德国 中国经济 中国文化 友好交往
  • 简介:杨从时编《重编改正四全形等子》,现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时代最晚不会晚于明代中叶,是四库本以前的唯一传世《四等子》本子。文章对重编本在校勘学上的价值及其切身与见母列位问题做了说明,梳理了重编本所反映《四等子》与《指玄论》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重编改正四声全形等子 四声等子 杨从时 指玄论 见母列位 等韵学
  • 简介:从《白虎通》训的语音材料入手,对其古音进行考证,从而对《白虎通》训所反映的当时的古音现象做些简单总结,考察东汉时期语音现象的某些特点,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 标签: 《白虎通》 声训 语音现象
  • 简介:自然、社会、心理形象是多维的存在,语言形象则是一维的、线性的。将多维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抽象转化为线性的语言形象,这是文学家的事业,而这种转化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向无声有形的书面语言流转化,一是向有声无形的口头语言流转化。因此,文学语言之“线性”是“双股”而非“单一”的。

  • 标签: 文学语言 语言形象 自然形象 心理形象 艺术抽象 书面语言
  • 简介: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篇旷世奇文,但对文本的解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无哀乐论》的美学及哲学内涵远未揭露出冰山一角,其在中西美学史及哲学史上也远未得到它自身应得的地位和尊重。本文将以皮尔斯现象学和符号学为参照,细绎《无哀乐论》所揭示的深刻的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范畴内涵以及符号在美感中的作用,从而解蔽《无哀乐论》,彰显《无哀乐论》的特质,重估《无哀乐论》在中西美学史及哲学史上的价值和贡献。

  • 标签: 嵇康 皮尔斯 《声无哀乐论》 现象学 符号学 美学
  • 简介:《李氏音鉴》第六卷《字母五图》是供学童练习的音节总表,记录了时音及南北方音。通过考查发现,《字母五图》不仅兼列南北方音而且反映时音又联系古音,其中最主要的音系是时音而不是南北方音,李氏所记时音即清代嘉庆年间的官话音。

  • 标签: 《李氏音鉴》 《字母五声图》 时音 南北方音
  • 简介:汉语、朝鲜语的“邑”、“猒”系存在着系列对应词。它们证明上古汉语影母跟朝鲜语的^*k-或^*φ-对应,上古汉语的缉部、叶部和谈部分别跟朝鲜语^*-∧p/^*-op、^*-δp和^*-δm/^*-δp对应。

  • 标签: 朝鲜语固有词 上古汉语 对应词 谐声系联
  • 简介:文章分析黄侃先生提出的"无声字多音说",讨论同谐声字声符问题,并由此评论黄侃先生的观点.谐声字的声旁(初文单体、象形、指事字)上古时期受方言和地域的影响,大部分是多音的,可读喉牙唇等,不见得就是复辅音.上古可能存在辅音介音r-,它们属二等,后来演变成独立的来母字.

  • 标签: 复辅音 无声字多音说 谐声
  • 简介:清儒的“因求义”,包含了异体同词与异词同源两个层次的研究成果。它们的形成与汉字记录汉语有关。异体同词的研究成果可构成词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异体同词 异词同源 因声求义
  • 简介:人们在呼唤动物时有使用嗒嘴音的强烈倾向。通过调查世界范围126个地点,看到所有调查点均使用嗒嘴音呼唤至少一种动物。平均每个调查点出现2.51个嗒嘴音。最常见的前5个嗒嘴音是:齿圆唇嗒嘴音,齿嗒嘴音,双唇嗒嘴音,卷舌圆唇嗒嘴音,双唇除阻唇齿吸擦嗒嘴音。使用嗒嘴音呼唤动物有明显的类型学特征,例如卷舌圆唇嗒嘴音(用于唤鸡)和双唇除阻唇齿吸擦嗒嘴音(用于唤猫)几乎只见于汉语调查点;而边嗒嘴音(用于唤马)只见于非汉语调查点(尤其见于欧洲)。嗒嘴音如此广泛地用来呼唤动物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嗒嘴音是人类特有的声音,嗒嘴音更可能针对动物,嗒嘴音感知显著性很高,嗒嘴音包含足够的次类,嗒嘴音易于发音。

  • 标签: 嗒嘴音 呼唤动物声 语音共性 语音类型学 语言成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上古汉语有没有复辅音声母,的确是个老大难问题。自从“古有复辅”说被提出来开始,直至今日,学术界两种观点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说有,说无都大有人在。遗憾的是,作认真分析,讨论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从分析“谐声”和“假借字”入手,指出这两种材料都不足以证明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CI-(一般辅音如[K]加边音[I])型复辅的问题。

  • 标签: 复辅音声母 说文解字 同声必同部 方言区 古汉语 谐声系统
  • 简介:普通话的重叠式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层面构成:重叠1在第一层面构成,这一层面不具有循环性,只有轻声规则与之对应。重叠2是在稍后的层面上形成的,词汇形态构成的过程在这一层面上是多层次的,与之相对应的音系规则是三变调和轻声规则,循环规则三变调在后循环规则轻声规则之前运用。

  • 标签: 重叠式 三声变调 轻声 词汇音系学
  • 简介:钱仲联先生认为,诗人的“个性不同,艺术风格亦不同。”诗歌个性总是诗人个性的表现。康、乾盛世三位诗人查慎行、蒋士铨、商盘各有一首诗,分别是《邺下杂咏》(其一)、《响鞋廊》、《闻暮潮》,三首诗都写得凝练厚重、精警空灵,体现出了创新为尚的特点。但因三位诗人各自的思想、遭际不同,个性气质不同,诗学渊源不同,诗歌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 标签: 查慎行 蒋士铨 诗人 比较赏析 个性气质 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