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恩格斯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由这个意义看,壮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性作品同样具有这个作用。它除了表达人民的憎爱情感外,必然包含有一定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祖先崇拜的意识在悲剧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壮族先祖(女米)六甲是由花变来的,人是(女米)六甲用土造的,人的性别也是她用杨

  • 标签: 伦理思想 祖先崇拜 故事书 文化思维 达备之歌 一段段
  • 简介:所谓生态伦理,是指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新伦理观,其基本要点是,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它和其它物种其它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之间应该平等相处。由此出发,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其它物种的摧残使用,就没有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或

  • 标签: 伦理之我见 生态伦理
  • 简介:摘要云南壮族口头传统是当地壮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它构成了云南壮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精神生活。云南壮族口头传统至今仍在云南各个壮族地区讲述、传唱与表演,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安抚灵魂,慰藉心灵,调节心理平衡与提升审美情趣等重要文学治疗价值。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荀子在《荀子.天论》中基于自然界(天)与人类是有本质区别的考虑,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而荀子亦讲

  • 标签: 伦理荀卿 伦理思想新探 常生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6
  • 简介:荀子在《荀子.天论》中基于自然界(天)与人类是有本质区别之考虑,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而荀子亦讲

  • 标签: 伦理荀卿 伦理思想新探 常生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8
  • 简介:荀子在《荀子.天论》中基于自然界(天)与人类是有本质区别之考虑,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而荀子亦讲

  • 标签: 伦理荀卿 伦理思想新探 常生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而且认为只有在感性的自然生命中才有人伦关系的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的审美据情纳理,他认为情既然是性之用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统伦理 伦理审美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25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8
  • 简介:而且认为只有在感性的自然生命中才有人伦关系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中最早地实现了伦理与审美的统一,伦理与审美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善与美的关系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统伦理 伦理审美
  • 简介:同情动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盏新的明灯,并越来越亮。阿尔贝特·吏怀泽1963年4月21日于兰巴雷内在给这篇文章命名时,我不得不重新启用一个被我们文字改革委员会革除掉的一个汉字:“牠”。“牠”以“牛”做偏旁就直观地显示了“牠”指的是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活力的“动物们”。中国的文字改革中

  • 标签: 生态伦理学 人与动物 人类社会 史怀泽 文字改革 敬畏生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三是中国与西方伦理传统中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伦理回答,中国传统伦理或儒家伦理的异变问题,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冲突与对接问题

  • 标签: 传统伦理 伦理反思 反思问题
  • 简介:忻城县历经元、明、清三朝近千年的壮族莫土司衙署建筑群落,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筑,被称为“壮乡故宫”。千年的土司制度在忻城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和由此而衍生的民俗风情。以土司文化和壮族风情为底蕴,

  • 标签: 忻城县 壮族 莫土司衙署 婚礼 建筑群落 民俗风情
  • 简介:壮族霜降节是壮族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尤其以天等县的壮族霜降节最为典型。天等县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44.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8.83%。

  • 标签: 壮族 人口总数 民俗活动 少数民族 天等县 居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9
  • 简介:(《老子》23章)  道法自然,(《老子》51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所主张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

  • 标签: 不足生态 余而补 损余而
  • 简介:风俗是各个民族特定的文化标志,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心理情感、审美意识的历史积淀。当人们提起“那达慕”、“火把节”、“泼水节”、“盘王节”、“花儿”、“跳坡”、“玩表”(“浪哨”)和“坐妹”等活动形式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蒙古族、彝族、傣族、瑶族、回族、苗族、布依族和侗族。而且许多人还是由此而了解各个民族。对壮族的了解,不少人也是由“歌圩”开始的。

  • 标签: 壮族歌圩 浪哨 文化标志 跳坡 壮族人民 审美意识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西方诗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面对理想国度被工业革命破坏后物欲横流的现实,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敬畏和向往,通过对自然万物所包含的神性的感悟,通过与自然感官上的直接对话,实现自身灵魂的净化,使人摆脱工业文明和科学理性对灵魂的压抑和扭曲。

  • 标签: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生态伦理 诗性 工业革命 科学理性 工业文明
  • 简介:壮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是百越(粤)、西瓯、骆越族群。后来衍化成俚、僚、俍、僮。再过后“僮”改为“壮”,即现今的壮族

  • 标签: 壮族 风俗 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