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传媒身份不是一个充分规定好了的概念,他的合法性依据来源于历史的支持。从共时层面看,传媒借助历史获得自己的民族特征,从而使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国家传媒;从历时层面看,传媒又因历史的异质连续性,将自己与历史区别,获得现时的身份。但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全球化犹如一个大市场,各传媒主体占有的份额要靠自身实力说话,甚至为迎合全球化的需要,必须采取强势媒体的运作模式,将自身的特点同一于全球化。

  • 标签: 全球化背景 传媒 民族特征 民族国家 自身实力 强势媒体
  • 简介:时尚学拟题所指涉的时尚或者时尚思潮,与现代性的发生具有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广义同步性。其起始主流形态,鲜明地呈现为“身份追逐”的社会存在特征,呈现为西美尔“滴落”理论有效解读的各阶级阶层间身份利益建构的博弈过程及其时尚符号模仿,隐存着强烈社会动力学意味的意义驱动力量。但是,随着现代性全面深化、消费社会占据日常生存中心地位以及后现代性异军突起,时尚文化思潮逐渐改变其意义指向,转换为以“身体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文化公共空间,经典时尚学理论命题不得不在这种转型背景下失去其解读张力。敏锐把握和精确理解这一文化转型或事态转向的真伪,对于我们有效建构时尚理论以及有效进入时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时尚 身份 身体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简介:画史对于马和之的记载简要,提供的信息有限。对其生卒年的推断,身份信息的猜测,往往有不准确与矛盾处。这对于考查马和之的一系列绘画作品,特别是《毛诗图》卷的创作背景造成不小的困扰。本文从考辨关于马和之的相关画史记载着手,结合宋代相关史料,再辅以对马和之相关绘画的解读,尝试尽量准确地还原马和之的活动年代及身份的相关信息,以期推进南宋绘画史的相关研究。

  • 标签: 马和之 活动年代 身份考辨
  • 简介:《赛德克·巴莱》的公映在海内外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但影片主人公莫那·鲁道的后人赛德克族人,对片中有关"雾社事件"的民族主义叙述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虑。本文即由此为出发点,结合台湾原住民的历史际遇,试图讨论在他者文化不断干预、解读与命名之下,台湾原住民如何面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赛德克 文化身份认同 他者
  • 简介:李玉导演,范冰冰、冯绍峰主演的电影《二次曝光》,采用离奇曲折的电影叙事方式,分段式的影片结构,在类型上糅合了奇案、心理、爱情、幻觉、悬疑等多重元素,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转型中游刃有余,被张艺谋评价为导演李玉的"野心之作"。

  • 标签: 叙事方式 精神分析 电影 曝光 幻觉 创伤
  • 简介:年画是我国特有的民间美术画种,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宗教信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它表达的内容由自然崇拜到人神崇拜,从民俗狂欢图到文化符号的凝定,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脉络,虽然年画在今天已经衰微,但是隐藏在年画中的“神话言谈”却是当代中国人寻求族群记忆、身份认同的“回家之路”。

  • 标签: 年画 文化身份认同 神话言谈
  • 简介:实用主义、民主性、技术崇拜、风格化乃是理解20世纪美国设计及其国家身份的主要切入口.本文将以“国家身份”为主线,重新梳理20世纪美国工业设计史;结合大历史的语境,以美国工业设计师的其人其事作为要素进行史料重组,并以全新视角解读“摩天大楼”、“流线型”、“国际主义”等美国风格的设计现象,以期呈现出20世纪美国设计独一无二的国家身份.

  • 标签: 实用主义 民主性 技术创新 风格化
  • 简介: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里的《聂小倩》被香港影坛频频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即出现了李翰祥版(1960)、程小东系列(1987、1990、1991)和2011年上映的叶伟信版。比较阅读这三部/系列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出现的鬼怪故事,通过解读影片叙事的历史策略,其中流露出的历史建构方式,对历史主体/大陆的不同的态度,以及与大陆历史的对接方法,或可阐释出一则纠结于大陆及其历史的关于香港自身建构的影像寓言。

  • 标签: 《倩女幽魂》 身份建构 历史建构 历史主体 历史对接
  • 简介:<正>《〈张协状元〉编剧时代新》(下称《新》)以"曲牌""《张》剧的编写年代不早于元初",然因其"曲牌论"既昧于曲牌之特性,又违背牌子歌曲的发展规律,故该文非但矛盾丛生不能自立,且其曲牌研究的"随意性",也给曲律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现特列异议如下,予以商榷。

  • 标签: 张协状元 山坡羊 带过曲 红绣鞋 锦缠道 曲词
  • 简介:随着当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喜欢上了音乐,目前听和唱的音乐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需求。学会演奏乐器是孩子们的愿望,因此,电子琴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前行。所以,怎样在音乐课堂上对电子琴教学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主要对小学音乐课堂电子琴教学的一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小学音乐 电子琴 方法
  • 简介:双排电子琴是一种新兴乐器,用双排电子琴改编的《蓝色狂想曲》,需要将乐曲和双排电子琴有机的结合,注重其演奏艺术。本文主要通过对作品的删减、奏法与力度的设计与配合以及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中不同音色的触键与模拟三个方面对双排电子琴改编的《蓝色狂想曲》的演奏进行了艺术阐述。

  • 标签: 《蓝色狂想曲》 双排电子琴 演奏艺术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排键电子琴专业在全国高校得到普遍发展,相关理论和教学体系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是将键盘演奏技巧与创作编曲、配器、和声等诸多音乐要素相交叉的新型表演专业,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是作曲创作与表演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为广大师生喜爱的一门新型学科。所以,如何理解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发展内涵,把握双排键电子琴专业学科发展方向,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已经成为专业教师的思考重点。本文以分析高校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教学发展现状和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发展内涵为主要内容,为我国高校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 标签: 艺术实践 知识综合化 技能多样化
  • 简介:本文首先围绕阿塔利《噪音》之中对当代音乐的重复网络的分析展开论述。虽然他对“囤积”之时间性悖论的提示颇有启示性,但其整体理论框架无法真正阐释重复音乐与主体性之间的关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对第一种时间综合的论述带给我们另一条理解线索。借助于重复中“析取”差异的“凝缩”和“凝思”的活动,时间性得以摆脱种种空间化的框架纯粹展现自身,而主体性也得以在聆听的真实经验之中不断生成。

  • 标签: 重复 凝思 凝缩 时间性
  • 简介:1978年开始出现的走私录音机,是中国内地融入全球电子信息浪潮之中的第一种新型家用电子媒介。在此时期,许多内地民众之所以愿意花费大约一年的工资,去购买一台走私录音机,既与人们日益重视个体自我的日常消费欲望有关,也与人们不满足于内地媒体的传统宣传方式有关。本文认为,走私录音机的流行,不仅意味着共和国时期真正具有市场意义的消费者与现代传媒意义的受众诞生,而且还表明,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文化有力催生并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 标签: 走私 录音机 消费 电子媒介 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