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

  • 标签: 过程研究 文化动力 人工制品 古人类活动 埋藏学 远古社会
  • 简介:崧泽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上承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的考古学文化。对崧泽文化早期遗存和马家浜文化较晚遗存以及各阶段器物组合、器形特征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既有联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继承、发展关系。崧泽文化的形成除了继承马家浜文化传统外,也受到了皖江流域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的重要影响,这与马家浜文化从西向东发展的文化态势相似。崧泽文化在成功吸收、转化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因素,在文化中期阶段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直接影响扩展到宁镇地区、江淮东部地区等,并反向影响到皖江流域及其以西区域,从而奠定了以后良渚文化强势文化的基础。

  • 标签: 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 薛家岗文化 黄鳝嘴文化 文化变迁
  • 简介:西汉道义观的形成,一在于董仲舒从天人关系上对天道和人道运行的本质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了政治道义观。二在于司马迁从历史经验上对历史运行秩序的重构,使"义"成为观察历史秩序的参照,从而形成了历史道义观。三在于盐铁辩论从行政理念的角度对西汉制度进行讨论,使得参与讨论的御史、大夫们意识到国家必须承担起社会道义,才能长治久安,初步讨论了国家道义观。

  • 标签: 政治道义观 历史道义观 国家道义观
  • 简介:长期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作品追求质朴、纯粹、原创,多次获国际艺术大奖。主创1997年中央政府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为人民大会堂、总政歌舞团、江西安源路矿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山东沂蒙革命纪念馆以及十多个城市创作大型主题性或标志性雕塑。出版《雕塑艺术宏层说》等多部专著及文集。策划多项国际雕塑大展,并任学术主持和艺术总监。

  • 标签: 人物档案 革命纪念馆 香港特别行政区 雕塑创作 雕塑艺术 人民大会堂
  • 简介:关于客家人的形成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虽众说纷纭,但概括和梳理较少。通过较系统地概述客家研究的经典著作,认为对客家人形成问题的研究理论,可归纳为一元论和多元论两种观点:即客家人是中原汉民迁入闽粤赣山区后而成;客家人是不同民系相互融合的人们共同体。

  • 标签: 客家人 形成 一元论 多元论
  • 简介: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而经济的起飞则完全有赖于制订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即沿海城市率先对外开放,进而带动内陆经济高速发展。早在1979年7月,中央就确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这些决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侨乡和沿海优势,引进先进技术、

  • 标签: 沿海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建设 经济特区 人大常委会
  • 简介:2014年12月24日至2015年1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是本馆首次赴台举办的大型专题展,共展出馆藏孙中山相关档案文献140余件、图片70幅。

  • 标签: 档案文献 孙中山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纪念馆
  • 简介:苏联为了在中国开展革命工作、协调与中国的关系,于1924年5月31日与中国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和外蒙古为中国之一部分。这样,在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期间,外蒙古充当了苏联向中国内地输出革命的"走廊"。但很快中国大革命失败,中苏关系走向全面恶化。与此同时,苏联国内政治状况发生变化,斯大林模式开始形成,而日本称霸东北亚的对外侵略扩张计划也粉墨登场。在上述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苏联开始形成了维护自身安全的战略缓冲政策,并最终完全得以实现。苏联该政策的实行完全是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危害极大,不仅使中国又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还扶植外蒙古建立了独立国家,使中国又多了一个潜在的地缘对手。

  • 标签: 苏联 外蒙古 战略缓冲政策
  • 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服装形制从初期简单的遮身蔽体,逐渐发展完备。夏商时期,各阶层服装有区别但服制差别不大,都为窄袖短衣;西周晚期,奴隶主阶级服装袖部变宽,衣渐长,服制开始分化;春秋战国时期,服制形成窄袖短衣和长衣大袖这两大类型,并且各阶层服制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身份标志,服制阶级性形成

  • 标签: 先秦时期 衣服形制 阶级 等级
  • 简介: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后,日军一些残余部队及其眷属避入东北长白山区的浩瀚林海,直到1946年冬仍未下山,遂引起国民党、共产党和苏联等方面的关注。先行挺进东北的中共方面正确区分日人阶级、阶层,制定处理战后日本军民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日籍技术人才,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则不断派出联络人员,深入长白山区寻找残余日军,试图加以利用,结果无疾而终。

  • 标签: 招降 长白山 残余日军 档案
  • 简介: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抗日运动是事关民族存亡的一场最伟大的斗争。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青海虽地处战略大后方,但青海的各族民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加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卓越贡献,彪炳史册。本文则将藏于民间,史书不记的七份有关抗日的档案,加以记录评价,从一个侧面将青海民众抗日的壮举,呈现给读者。

  • 标签: 抗日运动 马秉忠 全民抗战 上下五千年 记录评价 文则
  • 简介:南宋初年的五岳祀典体系从一开始的五岳四海四渎体系,演变成为五岳四海四渎和南岳东海南海南渎的双轨体制,经历了一系列复杂和曲折的变迁过程。在此期间,宋廷似乎已经从事实上承认了北方领土的沦丧,却仍旧保持了一种天下一体的愿景,在国家和天下的两难困境间徘徊。

  • 标签: 南宋 五岳 南岳 双轨体制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如鸟之双翼”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其意是说,1.礼治(德治,或称儒家学说,)和法治(法治,或称法家学说)就像鸟的两个翅膀,把“礼”治和“法”治的施政两手共同应用才能治理好国家。2.德治(儒家学说)为主,法治为辅。综合起来,就是把礼治(儒家学说)和法治(法家学说)结合起来使用的学说,当然就是治国思想的主体了。只纯强调礼治(儒家学说)或者只纯强调法治(法家学说)是不对的。二者共同应用中,又要以德治教育为主,以法治为辅。

  • 标签: 儒家 法家 荀子 礼法合治 治国思想
  • 简介:学术界以往对清代土司地区司法问题的研究甚少,既是由于该问题涉及法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相关文献资料缺失。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中,最近发现一些司法方面的资料,主要是土司地区的刑事案件档案及各级官府的审理记录,这对研究雍正朝改土归流后的司法处置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这批档案的大致情形,并阐述其学术价值。

  • 标签: 清朝 土司地区 司法档案
  • 简介:做好档案工作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需要档案部门的支持和介入。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一部分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有些文化活动还来不及对其进行档案记载就已经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活动项目正在灭绝或消逝,记录与抢救这些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档案部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利用档案化方式进行非遗保护,加强对流失档案的搜集整理和保存,重视对消亡文化的追溯记忆,这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紧迫任务。

  • 标签: 非遗保护 档案支持 文化抢救 遗产普查
  • 简介:2015年7月18日,《民国档案》杂志社在长春召开“《民国档案》创刊30周年作者·编者·读者座谈会”,来自档案界、史学界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社长兼主编曹必宏、副主编胡震亚就《民国档案》30年来的发展及其在抗日战争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 标签: 民国档案 周年纪念 创刊 抗日战争研究 读者座谈会 专家学者
  • 简介: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寺和属寺的传统称谓、主属寺关系中的几组模式、主属寺系统形成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属寺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主寺 属寺
  • 简介: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嘉绒藏族土司档案是研究嘉绒藏族土司的珍贵资料。近年来,笔者对部分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与翻译,通过这一工作,对嘉绒藏族土司档案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拟通过介绍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探讨嘉绒藏族土司档案的内容,分析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资料的价值。

  • 标签: 嘉绒藏族土司 档案资料 价值
  • 简介:2004年底,笔者完成博士论文《宋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时就有一个感觉:要想获得对宋代档案文献编纂更为深人的认识,极有必要唐宋联言,即把唐宋档案文献编纂放到一起做整体的考察.一方面,因为很多宋代的问题或现象,在讨论时总是要追溯到唐,其源流在唐、根基在唐,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

  • 标签: 档案文献编纂 继承与发展 唐宋 会通 历史 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