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舞蹈自古以来就是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实际生活的长久发酵,酝酿出了较为普遍的舞蹈艺术体系。我国各地区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不同,不同民族之间的舞蹈表现形式不一,而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为我国舞蹈的多样化形式以及发展的多元化打下一定基础。民族地区高校的舞蹈专业正是依托了当地丰富的舞蹈文化,从而成为我国舞蹈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社会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优势,发扬本土文化,并始终实现高校舞蹈与实际紧密结合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实际发展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其专业的转型路径和人才的实践发展措施。

  • 标签: 中原地区舞蹈 民族舞蹈文化 高校舞蹈专业 应用转型
  • 简介:裕固族的民歌和民间蹈都来自于裕固族的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热爱艺术的生活态度。建国以来裕固族民间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50年代,为了保护、挖掘、继承裕固族民间蹈,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如《迎亲路上》《摇奶呓语》《山那边的彩云》《那山那水那云》《裕固红缨》等,这些作品均在国内获得大奖。

  • 标签: 裕固族 民间舞蹈 传承
  • 简介:“长鼓舞”在我国几个少数民族都有流传,各民族“长鼓舞”都极具自身民族特性,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朝鲜族的“长鼓舞”。在朝鲜族舞坛上,“长鼓舞”作为一颗闪耀的明珠而存在,深受朝鲜族人们的欢迎。朝鲜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长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其中独具特色的乐器长鼓,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针对朝鲜族传统民间蹈“长鼓舞”进行若干思考。

  • 标签: 朝鲜族 长鼓舞 民间舞蹈 传统
  • 简介:毕业于东京大学法文系的大江健三,在写作过程中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研究界目前对大江健三的"法国师承"脉络梳理主要集中在萨特、罗曼·加里等作家,对塞利纳的探讨则尚未多见。但是,大江健三本人却多次公开地提出塞利纳对自身文学创作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塞利纳战争三部曲之一《轻快》被作为小说元素引入大江健三的《静静的生活》,大江健三通过人物设定、引用与评论等方式使两个文本呈现出显性的互文关系;大江健三对于塞利纳"卑贱书写"方式的模仿,则使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静静的生活》 《轻快舞》 互文性 卑贱书写
  • 简介: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一节写到自己诗歌在民间的流传盛况:"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末句虽然自谦,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难体会。以往因为文本欠缺,对白诗在民间的具体流传,无从讨论,近年方得到一个具体的例证。

  • 标签: 唐诗 民间 书写 《与元九书》 白居易 流传
  • 简介:民间故事在不同的藏区有不同的名称。西藏地区叫"钟",是故事的本意;安多藏区叫"纳达",意为古时候的传说;青海玉树地区称为"达白",原意为谚语,而在玉树却包括民间故事;在四川藏区,民间故事又叫"纳钟",意为古时候的故事。藏族民间故事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藏族作家文学作品。

  • 标签: 青海玉树 作家文学 安多藏区 格萨尔王传 唐东杰布 七兄弟
  • 简介: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的表现为麒麟,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保证永久流传。

  • 标签: 麒麟舞 传承 发展 保护
  • 简介:古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舞蹈类型。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古典的发展似乎与现代文明现象存在着一些冲突,也存在着一种断层的现象。最先开始的古典是遵循着传统观念所建立的。而"古为今用"这个词其实是强调了一种古代舞蹈发展至今的复制与重建。在当前古典的对比下,以往的古典形势似乎在观众的视线中逐渐淡化,从而导致了古典失去了原有的特点。本文主要简述了中国古典创作过程中的观点进行分析,透过观众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创作观念,总结这些观念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中国古典以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创作观念 思维
  • 简介:具有美国本土风格的爵士席卷世界各地,并繁衍出各具风格特色的爵士体系。爵士芭蕾、现代爵士、欧美爵士、拉丁爵士等都应运而生。同时,作为一种多元舞台表演舞蹈,它也成为世界各地许多正规专业舞蹈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而芭蕾是首个对爵士有艺术影响的种。本文通过芭蕾与爵士的关系及历史脉络以及对爵士训练体系的革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求在今后爵士的创作和教学中有所助益。

  • 标签: 芭蕾 剧场爵士舞 舞蹈创作
  • 简介:“金银首饰没人戴,黄金矿石论斤卖,招远粉丝龙口卖,富士苹果嫁过来”,招远为古齐之地,礼仪之邦,被称为中国的“金都”。走进招远,可以说是触目皆“金”。大街小巷各种“镀金”招牌琳琅满目:淘金小镇、招金银楼、金都花园、黄金珠宝首饰城……令人目不暇接。秉承梅帅元先生开创的“此山、此水、此人”的实景演出理念,《金山佛谕》以招远独特的历史脉络和黄金文化元素为创作基础,充分利用大型舞美灯光、水下多媒体视频、大型LED和投影设备等高科技手段,重塑了北宋年间招远以黄金为特色的民生民俗和民间传奇。

  • 标签: 传奇 民间 黄金珠宝首饰 金银首饰 高科技手段 富士苹果
  • 简介:“鸡鸡羊羊”,“吉吉祥祥”。据档案记载,地处大内西苑北海东岸的“画舫斋”内,曾经张贴着一式两幅的《火鸡图》与《青羊图》。

  • 标签: 火鸡 郎世宁
  • 简介:戏曲碑刻作为记录戏曲信息的物质载体,它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地点为记事而创制的。其所记录的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文物和文献价值双重属性。近年来,大量遗存于民间的戏曲碑刻被不断发现与披露,尤其是早期“楼”“百戏”碑刻的发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戏曲学传统的研究范畴,而且助力戏曲学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深入解读民间戏曲碑刻资料对中国古代剧场史、戏曲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戏曲碑刻 戏曲文物 剧场史 戏曲文献
  • 简介:壮族民间造物观念可以分为实用为本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因材施技观念、因人设计观念以及融入传统文化的观念。壮族民间造物观念对现代设计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壮族 民间造物 设计观念
  • 简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葬俗。1991年9月12日,笔者在广西龙州县金龙乡贵平村峒坪屯,见到了当地壮族孝子背守孝、出殡、入土尽孝的独特葬俗。

  • 标签: 龙州县 孝子 葬俗 壮族 广西
  • 简介:闯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前进步伐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的历史内涵与发展特性。回顾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不仅可以审视研究成果的得与失,亦有助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进一步研究与交流。

  • 标签: 闽南 民间信仰研究 历史
  • 简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 标签: 隋唐五代 民间信仰 仪式
  • 简介:色彩犹如中国民间美术的血肉,文化底蕴、审美价值皆隐于其中,强化自身的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对民间美术画工来说是非常重要,于现代设计师而言同样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表达的梳理,探讨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标签: 民间美术 色彩 现代设计
  • 简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 民间故事类型 跨族际比较研究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又称“属相”,“相”是面相,“属相”即面相何属。“所肖所属则是十二种动物,它们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配上十二地支,即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此即所谓生肖或属相。”①人们通常会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和字体等形象,结合吉祥语、

  • 标签: 生肖文化 日常实践 古村落 民间 客家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代人的传统实践,探讨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当前民俗学界提出的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伦理建设须以尊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开辟学者与民众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通道,倾听传承人的声音,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并以“为民谋福利”为终极目的,使民众能够分享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果,进而确保由传承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权益共享。

  • 标签: 口传史诗 搜集与整理 田野伦理 传统实践 文本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