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的所记为冢地买卖之事,当归入买地券类.但学界未能审查,而以其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东汉墓志",以至以讹传讹,误人视听.本文则对的内容重新进行简释,并对学界的误说予以订正.

  • 标签: 东汉墓 墓志 出土 买地券 发现 河南
  • 简介:<正>新都县文物管理所在新民乡梓潼村发现汉代墓葬群。该村在新都与新繁之间,距县城西北15公里。1987年6月物普查时,我们对当地人称为七星墩的几座大型土丘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们东汉墓群,除去一座在50年代被挖平,其余六座土丘尚存。值得注意的是,这七座坟堆排列与天上北斗七星图形相同。其中一座被称为胡家墩已被破坏,仅见长2米,宽1.3米,深1.9米的墓坑。我们在墓坑里发现一批汉代纪年、画

  • 标签: 画像砖 新都 北斗七星 东汉墓 文物 墓葬
  • 简介:西晋王氏志梁永照1979年河南省孟县南在镇河大队农民在南家洼地取土时发现一块墓志,为灰色,长48、宽24、厚10厘米,现藏于孟县博物馆。由于种种原因,该墓志的出土情况已无从得知,出土地点也没留存任何迹象。表的正反两面共铭刻106字,为隶书。现录...

  • 标签: 王氏 西晋太康 墓志 博物馆 晋武帝 河南省
  • 简介:<正>繁(Pó·音婆。汴俗语音“博”)塔,在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禹王台公园之西。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为九层,后经天灾人祸的破坏,上部已毁,清修复塔顶,形成了今日比例失调下粗上尖的奇异塔姿。繁塔内外壁镶嵌的佛像近七千块,造型百余种,是研究宋代佛教人物造型的艺术宝库。一九八三年在修复繁塔的过程中发现在二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整齐地排列着栩栩如生的伎乐,这是建国以来继前蜀王建墓石棺浮雕二十方伎乐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一组伎乐,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模制雕刻水平和完美的现实主义作风,而且

  • 标签: 伎乐 重大发现 艺术宝库 龟兹 铜钱 北宋
  • 简介:1992年7月,繁峙县工人在县城南1公里处的杏园村西施工时,掘到一座室券顶墓,内有已朽的木棺一具和几截骨骸。随葬品有常州制造的方形铜镜一面,瓷碗数件,铜钱数枚,均已下落不明。唯剩冯氏志一方,长宽各33厘米,厚5厘米,内有志铭10行,满行11字,楷书(见图)。铭文为:维大宋政和六年岁次丙申四月甲子朔初十日癸酉,曾祖圮,赠太师,秦国公。祖祁,赠司徒,守太尉。父惠国,故任朝□大夫、知岳州。男宋伟,今扶□母太君冯氏□灵,权攒河东路代州繁峙县武周乡故城村西南平原,地去县二里。墓之铭记。

  • 标签: 守太尉 河东路 大宋 座砖 券顶 杏园村
  • 简介:“海内皆臣”为西汉时期的宫殿用,其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时中央集权、归农著本、保障民生等治国思想,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字之一。其文字应为“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二字、十六字分别出土于山西夏县和洪洞县。前者应为安邑宫的遗物,后者也可能属于史籍失载的一处位于杨县的西汉宫殿。《附录》收集了36种“海内皆臣”,其中部分为初次公布,为目前最全面的版别资料。

  • 标签: 海内皆臣 文字砖 汉文帝 行宫 安邑宫
  • 简介:1999年12月3日上午,长治市郊区公安局将长治针漳村一盗墓者家中缉获的一批陶器交山西文物鉴定组作鉴定。器物皆已残缺破碎,可辨识的有力士俑2件、镇墓兽1件、陶马2件、仕女俑1件、武士俑1件,另有1块较完整的小型,面刻二女作站立状并持棒作捣练姿态图案。此画像被定为二级文物。……

  • 标签: 画像 盗墓 镇墓兽 器物 武士 陶器
  • 简介:对于成语“抛砖引玉”,《成语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抛出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一则文坛轶事:唐代诗人赵嘏文采了得,名重一时。《唐音癸签》中说他"才笔欲横,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全唐诗话续编》中则载:“嘏颇有诗名,不拘小节。饮中赠歌者曰:倚风无处过梁尘、雅乐清歌日日新。

  • 标签: 抛砖引玉 “玉” 唐代诗人 成语 作品 比喻
  • 简介:2000年7月,曾见两枚北魏墓。一枚完整,刻“王礼斑妻舆”五字,28×13.3×4.5—5厘米;一枚下残,仅存“王斑”二字,15.5×16.5×4.5厘米。据云是在大同城东南十里左右的智家堡沙场弃土中发现的。当时我只把它当作北魏平城时期的一般民间志墓,故未作详细介绍。

  • 标签: 墓砖 北魏 政治 辽东 平城
  • 简介:西昌小花山出土的墓黄承宗四川西昌市川兴镇东邓海北岸的小花山,是古代通达昭觉县的必经要道。现因公路改线由镇北上山,这里只有通达大兴乡的乡村公路。在小花山西麓坡上,1968年笔者调查时,当地因为开荒改土,发现一座早年已毁坏的室古墓。墓地依山势座东向西...

  • 标签: 西昌市 花山 新都县 凉山彝族 太守 铭文砖
  • 简介:《桑间野合》画像考释冯修齐1977年春,四川省新都县新农公社6大队11生产队(今新繁镇蓟家村11社)社员王某,在住宅旁“高堆子”的自留地挖土时,发现了一座东汉画像残墓。他取出大量汉代花边和一些画像,并用这些来砌围墙。新繁镇文化站获悉后,于1...

  • 标签: 画像砖 野合 社会习俗 汉代社会 汉画像砖 采桑女
  • 简介:民国间姬佛陀所编《专门名家》影印清桐城吴廷康旧藏隶书宋拓本三方,曰:绍兴壬申、宋故赠太师杨秦公墓、宋故扬国夫人赵氏墓(见图1上)。吴氏跋语称:"宋杨沂中墓在武康,康熙间盗伐其墓,好事者爱其文字,携来购得。"

  • 标签: 南宋 墓砖 札记 杨氏 民国 康熙
  • 简介:2002年9月14日至29日,嘉峪关文物部门抢救性清理发掘了新城乡魏晋墓群南墓区一座晋墓。嘉峪关市与酒泉交接处的新城乡境内的戈壁滩上散布着千余座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20世纪70年代曾对该墓区进行过一定规模的发掘,发现8座砖壁画古墓葬。

  • 标签: 嘉峪关 魏晋时期 砖墓 出土器物
  • 简介:四川彭山县一东汉室墓发现的《渡弱水》条形画像(图一),长20厘米,宽6.5厘米。画面上犬部份留白,只中部有二马;马鬃修剪整齐,马上各安坐一人。奇特之处在于此图不见马腹以下部份;据仔细观察原,其浮雕高4毫米左右,系用模版压制而成,马腹以下的缺失并非因漫涣造成,而是原本就未绘出,以大片留白形成马腹以下浸在水中的效果。笔者认为,此图所反映的内容为“渡弱水”.属汉代西千母崇拜的一个侧面.

  • 标签: 画像 砖室墓 汉代 东汉 留白 崇拜
  • 简介:公元2008年12月中旬,笔者与泉友嵇斌去风阳县临淮镇霸王城一带寻觅古钱。在闲游古城东北方河滩地时,却意外地发现在开沟翻土的泥中散露有不少半截和大半截以及较完整的各种花纹墓。这些墓花纹图案多在的侧面或的两头,纹样多为几何形、弦纹乳钉形、花卉形及少量的外圆内方古钱图案,图案纹饰凸起为印模烧制而成。

  • 标签: 墓砖 联想 钱纹 花纹图案 外圆内方 图案纹饰
  • 简介:宋代是广州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时期,由此奠定了后世广州城的基本格局。关于宋代广州城建之文献资料相对较多,广州地方军士是宋代广州筑城的主力,出土的多种宋代广州修城铭文更加证实了这一史事,并且是研究宋代广州城建之珍贵实物。

  • 标签: 广州城 修城砖 军士
  • 简介:<正>1984年2月,襄樊市青山机械厂在襄阳城西虎头山的东北麓贾家冲筑路时,发现一座室墓。由于当地群众对雕刻有精美图案的墓出于好奇心,而没有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致使墓室后部的被揭掉。我处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赶至现场,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并追回部分墓,现将清理结果分述于下:

  • 标签: 画像砖 忍冬纹 襄樊市 供养人 铺地砖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