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肾上腺神经细胞瘤临床上较为罕见,我单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细胞瘤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因查体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10余天入院。患者10余天前查体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血压正常,偶有双侧腰背部不适,无尿频、尿痛、尿急,无血尿、脓尿。查体:血压119/76mmHg,辅助检查:皮质醇、醛固酮及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未见异常。EKG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肾上腺切除术 右侧肾上腺 苦杏仁酸 脓尿 非功能性肿瘤
  • 简介:香水首先是嗅觉艺术,不同的味道可以给你不同的感官刺激,打造出属于不同肌肤嗅觉神经的艺术品。不过关于香水艺术,我们能说的远比香水本身更多。干百年来,香水在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相关艺术产物实在不胜枚举,从古埃及女王闺房前的熏香台,到玛丽皇后出逃时必须隽带的Houbigant,造型、颜色、选材……早已围绕着香水本身制造出了更多话题,香水已经从单纯的嗅觉艺术品转化为多元艺术合为一体的综合类艺术品了,雕塑、吹制工艺、色彩分析、历史文化。

  • 标签: 艺术 气味 嗅觉神经 感官刺激 历史文化 香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伤后基底区小血肿成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外伤后基底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伤后基底区小血肿诱因包括基底区血管解剖结构、头部加速伤或减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氧血症等;经由针对性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量表进行评分,死亡4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10例,中残18例,良好31例。结论基底区血管解剖结构、头部加速伤或减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均为外伤后基底区小血肿的诱导因素,必须要强化发病机制研究,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确保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外伤 基底节区小血肿 成因
  • 简介:设计意图:在区角活动中,美术区的孩子们正在设计并制作京剧脸谱,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意见发生分歧,秀秀指着几个脸谱说:“这两个脸谱都画得变形了,看起来很吓人!”、“对!我也觉得不像京剧脸谱”龙龙也附和着。“我画的就是京剧脸谱嘛!”浩浩不服气的说着。看着那几张变形的脸谱,我想到了图腾柱上的人物面部造型——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尝试画图腾柱上人脸形象,这样孩子们就更容易区分京剧脸谱与图腾柱上人脸的特征了。

  • 标签: 图腾 艺术活动 京剧 孩子 设计 制作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收治的1例膀胱副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善盆腔CT、MRI、膀胱镜检等检查,按膀胱副神经瘤完善术前准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证实为膀胱副神经瘤。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瘤非常罕见,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围手术期应做好充分准备,手术方式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膀胱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区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5例外伤性基底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8例,保守治疗7例,在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2例,持续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基底区血肿发病率低而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积极而恰当的治疗,能改善预后。

  • 标签: 基底节血肿 颅脑创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8例局灶性段肾小球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已经有46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起决定作用。

  • 标签: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患者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苷脂治疗幼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苷脂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9%和67.57%,(χ2=6.77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发育商均提高(t观察组=14.923,t对照组=5.937,P<0.05),但观察组患儿改善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6,P<0.05).结论神经苷脂能促进脑瘫患儿临床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有效地控制脑损伤进一步加重,改善临床症状.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脑瘫 幼儿 疗效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基底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脑出血患者6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按照手术治疗时机分为A组(发病后7h内)和B组(发病后7h~3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Spitzer指数评分明显优于B组,手术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基底脑出血患者发病后7h内给予其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提高治疗优良率。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手术治疗 时机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星状神经阻滞结合头针治疗失眠的护理,进而得出结论采取星状神经阻滞结合头针治疗失眠,配合对失眠患者治疗前中后的精心护理,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复发率,还消除了药物治疗的残留效应及成瘾性,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 标签: 失眠 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头针 护理
  • 简介:目的对散发性或家族性局灶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进行FSGS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进行筛查,了解这些热点突变在我国FSGS患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经肾脏活检确诊的40例FSGS散发病例及一个22人的FSGS家系LF-01。收集散发病例的外周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对LF-01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并留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40例散发病例及所有家系成员进行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通过PCR扩增外显子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LF-01家系共9人为患病或可能患病状态,该家系表现为不完全外显遗传模型。40例散发FSG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26:14,其中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均未发现有已知的基因突变。结论国外报道的FSGS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ACTN4、TRPC6和INF2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FSGS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家族性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7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是综合性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3.3%,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硬通道穿刺通道治疗高血压基底脑出血进行术后护理具有明显的恢复效果,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硬通道穿刺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术后护理
  • 简介:2013年10月13日,在重阳之际,山东大学口腔医院重阳“关爱老人健康,从齿开始”大型义诊周活动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口腔医院将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活动。

  • 标签: 山东大学 重阳节 义诊 医院 口腔 老人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短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短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随访患者其术后骨折恢复情况,统计其神经恢复等级,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短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后,患者锥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正常,且随访结果显示稳定性好,术后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均好转,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痛苦小,恢复效果好,且疗效更加稳定,可显著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肌力训练、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33例患者切口愈合,无感染发生,肩关节功能恢复。结论对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术后的康复锻炼,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 标签: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 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区脑出血最佳时间窗。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120例基底区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到手术时间顺序分组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7h;乙组7~24h;丙组24~72h;丁组>72h。对这些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甲、乙、丙、丁四组治疗有效率和再出血率分别为86.67%(26/30)、26.67%(8/30);90.00%(27/30)、3.33%(1/30);63.33%(19/30)、3.33%(1/30);50.00%(15/30)、6.67%(2/30);治疗有效率甲乙组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P>0.05);甲乙两组与丙丁组比较(P<0.05);丙丁组比较(P>0.05)。再出血率甲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基底区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时,如果<7h治疗则会加大再出血风险,>24h治疗,则会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因此最佳时间窗为7~24h。

  • 标签: 钻孔引流术 基底节区脑出血 最佳时间窗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副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和颈部包块为特点,其中7单发,1为多发副神经瘤,7例为良性副神经瘤,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散发患者7例,1例为家族性发病。6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静脉孔之间的上颈部或局限于颈静脉孔区,2例为咽旁的巨大肿瘤且其中1例伴有颅内侵犯,1例多发副神经瘤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体瘤。5例患者进行了琥珀酸脱氢酶相关基因筛查,3例患者携带有突变。结论迷走神经副神经瘤的临床特点与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有相似之处,需加以鉴别。CTA和增强MRI对定性诊断有价值,增强MRI和颞骨CT则能提供较多的手术所需信息。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选择颈侧入路或辅以FischA型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迷走神经副神经瘤有一定恶性倾向,需注意全身筛查和随访以及家系检查。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声带麻痹 头颈部肿物 琥珀酸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