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炎症细胞因子TNF-α及IFN-γ刺激下,人NOX1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NOX1基因5′-端上游序列连接到无启动子的PGL3-BASIC质粒,构建了PGL3-BASIC/NOX1报告质粒。PGL3-BASIC/NOX1质粒转染A549细胞,用TNF-α、IFN-γ刺激12h,双荧光素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克隆的NOX1片段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在TNF-α和IFN-γ共同刺激下,转染报告基因的A549细胞萤光素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增高(约4.3倍)。分析显示NOX1基因5′端上游序列片段含有NF-KB结合位点,提示细胞因子刺激的荧光素表达增强可能与NF-KB位点激活相关。结论:NOX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受到炎症细胞因子的调控,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机体免疫防御(特别是上皮细胞免疫防御),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NOX1 报告基因TNF-α IFN-Γ
  • 简介:2.3 PTEN、COX2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 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86.7%(39/45),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大肠癌中PTEN的表达与COX2的表达呈负相关,应用SP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黏膜、80例大肠癌组织中PTEN和COX2的表达

  • 标签: 基因环 抑癌 环氧化酶
  • 简介:肝药CYP即细胞色素P450氧化(CYP450),属于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也称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多位于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膜上,参与药物、致癌物、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等多种内、外源性物质代谢。肝药CYP氧化还原(POR)是所有肝微粒体的唯一电子供体,通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phosphate,NADPH)将电子传递给CYP450,CYP450得到电子后再与底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发挥代谢活性。

  • 标签: CYP450 酶基因多态性 氧化还原酶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CYP酶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碳青霉烯基因在本医院210株内科患者标本中分离出来的不动杆菌属中的分布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采用WHONET软件统计分析药敏结果,利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OXA23、OXA24、OXA51、OXA58碳青霉烯基因。结果210株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的有63株,不动杆菌耐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2.9%和30.6%,且比较两种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菌株中30株OXA-23基因阳性,9株OXA-58基因阳性,60株OXA51基因阳性,仅1株OXA-24基因阳性。结论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基因型检测证实本院临床分离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主要是产OXA23型和OXA51型。

  • 标签: 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基因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标签: 抗凝血酶 AT基因 基因变异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庞贝病(PD)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及替代治疗(ERT)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P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将患儿分为婴儿型庞贝病(IOPD)组和晚发型庞贝病(LOPD)组,根据是否予静脉输注人重组酸性α-葡萄糖苷(rhGAA)分为ERT组和无ERT组,ERT组根据是否规范应用rhGAA分为规范ERT组[规范应用rhGAA为间隔时间约2周,剂量为20 mg/(kg·次),共持续52周]和未规范ERT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组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13例PD患儿中,男7例,女6例;IOPD 10例,LOPD 3例;前者的首诊原因以心脏受累者最多[6例(60.0%)],后者的首诊原因分别为肌无力、心脏受累和呼吸道感染。患儿肌酸激酶均不同程度升高;1例酸性α-葡糖苷(GAA)活性完全缺乏,12例活性降低。IOPD患儿均有心肌肥厚,十二导联心电图示短PR间期、高大QRS波和广泛T波倒置。GAA基因分析共发现c.1861T>G(p.Trp621Gly)、c.2278A>T(p.K760X)和c.949G>A(p.A317T)3个新发突变位点。IOPD组10例中,5例患儿给予ERT,其中2例规范治疗52周,3例为未规范治疗;2例规范ERT者存活,余8例死于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LOPD组中仅1例给予ERT 1次,其中2例存活,1例死于呼吸衰竭。总病死率为69.2%(9/13例)。ERT组患儿(50.0%)及规范ERT组患儿(100.0%)的生存率均高于无ERT组患儿(14.3%)(Log Rank P=0.037、0.044)。结论PD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GAA活性测定及GAA基因分析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规范且早期ERT可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逆转IOPD患儿的心肌肥厚。

  • 标签: 庞贝病 临床特点 基因分析 酶替代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含ALDOB基因的重组PCMV5质粒并进行鉴定。方法以人HEPG2细胞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ALDOB基因。将PCR产物克隆进真核载体PCMV5内,构建含ALDOB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ALDOB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核酸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克隆的ALDOB基因与GenBank中已登记ALDOB基因序列100%同源。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LDOB蛋白在细胞质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约40KD位置有目的条带,与预期的重组ALDOB蛋白大小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含ALDOB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 标签: ALDOB 质粒 真核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端粒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的表达,探讨端粒与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具有5~15年随访资料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54例(癌变11例,未癌变43例),胃癌11例,采用石蜡切片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胃癌、胃异型增生组织中端粒的hTERTmRNA的表达。采用千屏公司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组织中端粒hTERTmRNA表达着色的面密度,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P<0.001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着色表达的面密度(阳性目标总面积,统计场总面积)平均值(-↑x±s)0.1748±0.1235,11例随访5~15年癌变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的端粒表达的面密度为0.1824±0.0109,随访5~15年未癌变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端粒表达的面密度平均值为0.0285±0.0190。经t检验,除胃癌组与癌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各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端粒是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关键性因素,是肿瘤早期检测的指标之一。结论:端粒表达是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关键性因素,检测端粒表达,是筛选高危癌变胃粘膜异型增生的有效指标。

  • 标签: 端粒 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 原位分子杂交 胃粘膜异型增生 胃癌
  • 简介:目的优化抗毒基因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部分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抗毒基因纳米粒,采用规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粒径和形态;用Pc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体外转染试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抗毒基因纳米粒制备条件是:壳聚糖浓度300μg·ml-1,丁酰胆碱酯基因质粒浓度100μg·ml-1,硫酸钠浓度8mmol·L-1,pH值5.5,涡旋混合时间30s.所制备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0nm以下,粒径分布比较均匀.Pcs测定结果表明:98%以上的粒子粒径分布在50~100nm范围,与透射电镜结果相符;平均Zeta电位为15.9±6.3mV.体外基因转染试验表明:纳米粒能将所包裹的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表达目标蛋白-丁酰胆碱酯.结论壳聚糖浓度、质粒基因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备条件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丁酰胆碱酯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递送基因能力较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标签: 纳米粒 丁酰胆碱酯酶 酶基因 透射电镜 壳聚糖 质粒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脂蛋白脂基因(LPL)缺陷的杂合子小鼠作为制备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野生型及LPL杂合子小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2、24h2个时点。实验组腹腔注射雨蛙肽(50ug/kg体重)7次,每次间隔1h。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三酰甘油(TG)、淀粉水平,观察胰腺形态学改变并评分。结果LPL杂合子小鼠对照组血TG为(3.55±0.27)mmol/L,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0.94±0.18)mmol/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血TG、淀粉水平分别为(3.55±0.27)mmol/L和(3685±484)U/L,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0.92±0.11)mmol/L和(2501±410)U/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胰腺水肿、坏死、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的分值分别为3.94±0.21、3.94±0.21、1.84±0.25和1.84±0.25,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3.06±0.01、2.52±0.51、0.46±0.22和0.58±0.38(P〈0.05)。结论LPL杂合子小鼠血TG中度升高且稳定,在雨蛙肽诱导下产生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是研究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胰腺炎 高酯血症 脂蛋白酯酶 杂合子
  • 简介:原花青素是黑果枸杞中一类重要的植化产物,但其生物合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黑果枸杞EST数据库,克隆了无色花色素还原基因(LrLAR)和花青素还原基因(LrANR)。PCR结果表明,LrLAR和LrANR分别由333个氨基酸残基、3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编码。进化分析表明,相应蛋白LrLAR、LrANR分别聚类于L4R和ANR族。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从果实未成熟时期到变色期,LrLAR、LrANR的表达量均急剧上升,但在随后的发育时期中逐渐下降;与在果实中相比,在嫩叶、成熟叶、茎、根中,两基因的表达量极低。植化分析发现,果实中总原花青素含量高于嫩叶、成熟叶、茎、根中的含量,并且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基本趋于稳定的趋势。本研究将为揭示黑果枸杞原花青素生物合成机制及促进其工程改良奠定基础。

  • 标签: 花青素还原酶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 黑果枸杞 原花青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因(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 标签: 肺栓塞 遗传性AT Ⅲ缺乏症 SERPINC1基因 利伐沙班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逆转录(hTERT)基因位点(rs2736100、rs285367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岛地区人群乙肝肝癌的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来自青岛地区的肝癌患者165例、非肝癌乙肝病毒感染者195例、健康对照者402例hTERT基因型分布。结果:(1)肝癌组患者rs2736100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非肝癌HBV感染者及所有非HCC者(均P〈0.05),携带GG基因型者罹患肝癌的风险分别增加至2.13倍、2.17倍和2.14倍。(2)肝癌组患者rs2853676位A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非肝癌HBV感染者及所有非HCC者(均P〈0.05),携带AA基因型者罹患肝癌的风险分别增加至3.42倍、2.39倍和3.02倍。结论:hTERTrs2736100和rs285367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相关。

  • 标签: 肝癌 端粒 末端转移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HBV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型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 标签: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 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
  • 简介:目的:构建含解耦联蛋白2(UCP2)-3’非翻译区(UTR)序列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的双荧光素报告基因载体.探讨微小RNA(miR)-15b对UC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15b的靶基因,分别将预测靶基因UCP2的3’UTR及其突变体克隆到荧光素载体DsiCHECK-2骨架中,构建UCP2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采用测序方法鉴定DsiCHECK-2-UCP2载体是否构建成功。将UCP2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分别与miR-15b模拟物、miR-15b模拟物正常对照、miR-15b抑制剂、miR-15b抑制剂正常对照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通过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分析miR-15b对UC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测序鉴定证实psiCHECK-2-UCP2双荧光素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显示转染UCP2野生型和UCP2突变型报告基因的293T细胞过表达miR-15b后,UCP2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素活性明显下降.下调31%(P=0.003),过表达miR-15b抑制剂后,UCP2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素活性明显增加,上调46%(P=0.01)。而miR-15b模拟物、miR-15b模拟物正常对照、miR-15b抑制剂、miR-15b抑制剂正常对照对UCP2突变型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UCP2是miR-15b直接作用的靶基因,且miR-15b结合于UCP2基因3’UTR区域.转录后水平对UCP2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解耦联蛋白2 微小RNA-15b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庆阳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及其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各大医院头孢他啶、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或厄他培南(ETP)耐药(纸片扩散法)的肠杆菌科菌株,并对其检验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肠杆菌科细菌256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8株,占3.1%;采用改良Hodge试验确认阳性3株,占1.2%株。PCR检测显示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blaNDM-1阳性。结论庆阳地区产碳青霉烯不是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关键因素,但是其编码基因位于可转移质粒进行传播会使得目前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峻。

  • 标签: 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 PCR
  • 简介:目的研究屎肠球菌透明质酸(hyl)基因在细菌感染中的致病意义。方法分别用hyl基因阳性的屎肠球菌和hyl基因阴性的屎肠球菌菌株作小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腹膜炎模型,通过检测相关的腹膜炎指标以分析2株细菌的毒力差异。结果hyl基因阳性株感染后6h和12h,外周血白细胞均高于hyl基因阴性株,前者24h白细胞下降趋势快于后者;前者肠系膜炎症浸润情况也较后者严重。结论hyl基因可能是屎肠球菌的毒力基因之一,它可能与屎肠球菌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 标签: 屎肠球菌 透明质酸酶基因 毒力基因 腹膜炎
  • 简介:目的:观察端粒基因hTRT反义表达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人端粒逆转录反义基因治疗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方法:含620bp端粒反义hTRT基因的PBSTRT质粒用SalⅠ、BamHⅠ切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BamHⅠ、XhoⅠ酶切位点,构建成含反义hTRT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子.反义hTRT基因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1-6,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hTRT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1-6中,获表达hTRT反义基因的细胞系(HepG1-6/pCDNA3-反义hTRT),该细胞系出现显著生长抑制现象,端粒活性明显下降,G0/G1期细胞增加,S和G2M期细胞减少,而HepG1-6/pCDNA3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反义hTRT基因治疗可以明显抑制HepG1-6细胞的增殖,部分细胞受阻于G1期,提示hTRT基因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靶基因.

  • 标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基因治疗 肝癌 反义RNA 基因表达 转染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二氢嘧啶(dihydropyrimidase,DHP)缺陷症患儿的DPYS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测序,确定变异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携带了DPYS基因c.1468C>T(p.Arg490Cys)和c.1339-1363del(p.Val447fs)复合杂合变异。结论DPYS基因c.1468C>T和c.1339-1363del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性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二氢嘧啶酶缺陷症 DPYS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二氢嘧啶缺陷症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确定致病基因,并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DPYS基因存在第5外显子c.905G>A(p.Arg302Gln)纯合变异,父母均为c.905G>A(p.Arg302Gln)杂合变异携带者。结论DPYS基因c.905G>A纯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二氢嘧啶酶缺陷症 DPYS基因 基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