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咬合感觉障碍(occlusal dysesthesia,OD)是一种以患者持续性咬合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客观上缺乏与主诉感觉相符的咬合异常,或无阳性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主诉症状。OD在临床并不常见,一般发生于口腔治疗后,且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精神心理异常;目前对其认识有限,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本文旨在对OD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感觉异常 咬合感觉障碍 咬合幻觉综合征 躯体症状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按摩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对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106例,来自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时间在2022年6月—2023年3月。随机进行分组,均给予常规脑卒中后治疗措施,然后53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53例分析组实施康复训练、针灸联合按摩。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对比,分析组在深感觉肩—肘评分、腕—指评分、髋—膝评分及浅感觉上臂评分、手掌评分、腿评分、足底评分方面均较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按摩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对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的改善效果明确。

  • 标签: []针灸 按摩 脑卒中 感觉功能障碍 Lindmark评分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感觉异常作为ASD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儿自身技能的习得,还给照顾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感觉异常的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早期干预依赖临床医师对感觉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基于此,现就近年来ASD患儿感觉异常的临床特征、评估工具、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疗中准确、高效地识别ASD患儿的感觉异常,及时提供干预指导。

  • 标签: 干预 感觉异常 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简介: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1岁,因牙痛3d,去乡卫生院诊治,决定给予患牙拔除.用2%利多卡因局麻,注射过程中患者觉疼痛较前明显加剧,并拒绝拔牙治疗,并给予芬太尼25mg肌注,疼痛不减,0.5h后给予杜冷丁50mg肌注,疼痛减轻,并回家自行睡下.

  • 标签: 半身偏瘫 感觉障碍 精神性 典型病例 乡卫生院 利多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70例(2023年1月至12月),随机分为感觉功能训练的对照组(35例)与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观察组(35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本体感觉、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MBI评分高,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感觉功能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提高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感觉功能训练 脑卒中 感觉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感觉综合训练对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103例学习障碍患童为对象。基于双色球随机抽取,成立对照及观察两组;对照组仅予以专注力练习,观察组则施以感觉综合训练。 2个月后比对两组感觉综合评定量表评分及文化课成绩。 结果 观察组4项评分及 3项文化课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均呈现明显优越性,各项对比结果数据均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感觉综合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童学习障碍症状,提高其成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感觉综合训练 儿童学习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感觉异常表现。方法使用自制儿童感觉异常调查问卷收集研究资料,以照顾者填写的方式,对269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3岁以下为幼儿组,n=110;3~6岁为学龄前组,n=159)的感觉症状进行调查,与175例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ASD组感觉异常症状总发生率为95.17%,高于TD组的78.86%(χ2=28.224,P<0.001);ASD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4.77%),与TD组(63.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8,P<0.001);ASD幼儿组感觉症状发生率为98.18%,与TD幼儿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0,P=0.073);ASD幼儿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5.19%),与TD幼儿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06)。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听觉过度反应、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和触觉感觉寻求)严重程度调查中,前3项ASD组的中重度比例分别为66.67%、72.08%和61.54%,高于TD组的46.81%、56.36%和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652,P=0.002,χ2=7.822,P=0.005,χ2=4.631,P=0.031);而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严重程度调查中,ASD幼儿组与TD幼儿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感觉症状4个项目的功能损害调查中,ASD组的感觉症状导致的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8.55%,65.99%,63.25%和48.87%)均高于TD组(45.74%,28.18%,26.92%和27.12%)(χ2=12.814,P<0.001;χ2=40.456,P<0.001;χ2=11.429,P=0.001;χ2=7.930,P=0.005),ASD幼儿组在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两项中,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65%和55.56%)均高于TD幼儿组(分别为31.58%和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内的ASD幼儿组和ASD学龄前组在感觉症状发生率和多感觉域症状发生率比较,两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觉异常症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具有普遍性;其感觉症状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域;在幼儿期,ASD幼儿的感觉症状并不容易与典型发育幼儿区分,应全面关注ASD儿童的感觉症状的发生、数量、程度和功能损害等详细情况。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感觉异常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分析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Ⅰ,BD-Ⅰ)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ensory motor network,SMN)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并探究患者SMN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8例BD-Ⅰ患者(BD-Ⅰ组)和2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HC组),两组均接受静息态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rs-fMRI)扫描。基于ICA-fMRI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及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SMN网络内成分进行统计分析来寻找异常脑区,并利用功能网络分析(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FNC)探究两组中SMN与其他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使用SPSS 17.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异常的网络内功能连接值、网络间功能连接值与年龄、教育年限、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得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得分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D-Ⅰ组SMN内右侧中央旁小叶(MIN:x=8,y=-32,z=68,t=4.86,P<0.001)与右侧中央后回(MIN:x=41,y=-26,z=53,t=3.33,P<0.001)功能连接较HC组增强。与HC组相比,BD-Ⅰ受试者的SMN-DAN间的FC值增加(0.247±0.073,-0.078±0.080,t=-2.974,P<0.01,FDR校正),在SMN-DMN间(-0.037±0.054,0.272±0.067,t=3.520,P<0.01,FDR校正)、SMN-rFPN间(-0.034±0.055,0.231±0.070,t=2.939,P<0.01,FDR校正)的FC值降低。BD-Ⅰ组SMN网络内FC增加值与BRMS得分呈正相关(r=0.220,P=0.040)。结论BD-Ⅰ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异常,部分网络内FC值与躁狂症状呈正相关,这可能为BD-Ⅰ患者发病的部分神经机制。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静息态脑网络 感觉运动网络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作业疗法后对其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0例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而实验组采取作业疗法,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上肢感觉评分(FMA)、以及手功能评分(MBI)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对于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手功能以及后偏侧感觉障碍,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作业疗法 脑卒中 后偏侧感觉障碍 手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觉障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疗效中的影响及治疗。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实施感觉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MBI评定。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M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的恢复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患者异常模式的纠正,结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对抑制其异常模式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感觉障碍 康复治疗 异常模式
  • 简介:摘要镜像疗法是一种有效促进脑卒中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本文对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的现状作一综述,旨在总结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其中可能机制,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镜像疗法 脑卒中 感觉功能 综述
  • 简介:摘要:抽动障碍为儿科常见疾病,会对儿童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需要重视并加强儿童抽动障碍治疗研究,提升治疗效果,为患儿健康发育与生命健康提供一定保障。文中对揿针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推动儿童抽动障碍研究发展,具体如下。

  • 标签: 揿针 感觉统合训练 儿童抽动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分析患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儿童在接受感觉综合训练(SIT)后的变化,检验SIT护理效果,分享护理经验;方法:按照特定标准选择患有ADHD的8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对照组与实验组,且每组儿童数量相同。两组患儿均服用利他林,且对实验组患儿实施SIT护理;结果:对比研究数据可知,实验组患儿的感觉综合评定分值与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IT护理ADHD患儿,有助于提升康复疗效。

  • 标签: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感觉综合训练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技术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ASD儿童按就诊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上针刺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两组患儿的触觉防御,前庭平衡,本体感觉,视听语言,社会适应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好转(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的前庭平衡,本体感觉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而触觉防御,视听语言,社会适应的评分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对ASD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障碍有明确的改善作用,同时加上针刺治疗,在前庭平衡,本体感觉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 标签: 针刺 孤独症谱系障碍 感觉统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x¯±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M(Q1,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r=0.565,P<0.001)、吸烟(r=-0.512,P=0.001)、嗅觉障碍病程(r=-0.357,P=0.020)和嗅觉功能(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t=2.40、2.10,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P值均<0.05)。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嗅觉障碍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 味觉障碍 三叉神经功能 化学感觉功能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感觉运动整合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从感觉运动整合的角度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其治疗手段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运动整合
  • 简介:摘要本文对感觉刺激疗法的内容、作用机制、操作原则、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加以综述,指出感觉刺激疗法的操作标准有待统一,未来需开展更多感觉刺激疗法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康复中应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实施感觉刺激疗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综述 感觉刺激疗法 神经重症 意识障碍 康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