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前庭偏头痛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表现,针对前庭偏头痛患者的脑干功能进行判断,为患者的诊断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案。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实验设置时,选择实验时间段为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研究人员在该时段内将我院资料登记有效的前庭偏头痛患者共计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内院中接受健康体检的成人共计100名作为对照对象。研究人员在针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记录后,针对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诊断完成后,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内患者的各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明显更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偏头痛的发生状况较为复杂,而在临床上针对前庭偏头痛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研究人员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评价中,能够有助于判断患者的个体状况,对于提高患者的诊疗准确度以及开展后续的治疗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诊断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EK材料在数字化设计制作儿童间隙保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接受间隙保持治疗的儿童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材料传统方法制作间隙保持,观察组使用PEEK材料切割/打印数字化间隙保持。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安全和舒适,发现PEEK材料切割/打印数字化间隙保持在以上三方面均优于传统材料传统方法制作间隙保持。结论:PEEK材料在数字化设计制作儿童间隙保持中具有优良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PEEK材料 间隙保持器 儿童 临床应用 数字化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药品检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下,药品分析行业对简单化、精准化的检验技术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检验行业的建设速度日益加快,众多现代化精密仪器设备获得广泛运用与高度认可。

  • 标签: 电位滴定设定pH值法 标定 酸碱滴定液浓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附属孤立纤维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5例眼附属SF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总结并分析患者的病史、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征、分型及治疗方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依照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SFT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学分类。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1例(60.0%)、女性14例(40.0%);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23例(65.7%),左眼12例(34.3%)。年龄44(35,54)岁,范围为17~83岁。病程12(6,36)个月,范围为2个月至11年。临床表现包括眼球突出、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及流泪等。肿瘤可发生于眼眶任何部位,以眶上部多见(19例,73.1%)。所有患者均手术完整切除肿物。影像学检查,肿瘤显示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血流信号。MRI检查显示加权成像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加权成像T2WI信号显著增强,呈中高混杂信号。肿瘤长径2.1(1.5,2.6)cm。组织病理学分型:经典型23例(65.7%),巨细胞型2例(5.7%),黏液型8例(22.9%),恶性2例(5.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均对Vimentin、CD34、STAT6呈阳性表达;21例(60.0%)BCL-2呈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为1.0%~10.0%。按照Demicco风险分层,35例患者均为低风险。术后获取随访资料25例,随访时间88(61,124)个月,范围为2年至14年7个月。2例复发,无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眼附属SFT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缓慢生长的肿块,多数为经典型SFT,影像学表现多样。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较好,可于术后多年复发,需长期密切随访。

  • 标签: 眼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到我院接收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护理。对比两组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感。结果:观察组G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采用责任制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睡眠,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器质性精神障碍 睡眠质量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肿瘤切除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前存在可测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分级C级(含)以上],术中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联合CNAP监测,CNAP监测采用颅内电极持续监测与手持式探头定位监测相结合。按照术后听力是否保留分为听力保留组和听力未保留组,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CNAP及BAEP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共54例患者完成术中监测且资料收集完整,其中男性25例(46.3%)、女性29例(53.7%),年龄27~71岁、平均46.2岁,肿瘤最大直径(18.1±5.9)mm(范围10~34 mm)。肿瘤均全切,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54例患者听力保留率为51.9%(28/54)。手术中,切肿瘤前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85.2%(46/54),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71.4%(20/28),听力未保留组V波均消失。54例患者术中均可引出CNAP波形,肿瘤切除后两组患者CNAP波形参数具有差异:听力保留组波形为三相波和双相波,而听力未保留组为低平波和正向波;听力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明显高于切肿瘤前[14.45(7.54,33.85)μV比9.13(4.88,23.35)μV,P=0.022],而听力未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较切肿瘤前明显下降[3.07(1.96,4.60)μV比6.55(4.54,9.71)μV,P=0.007];组间比较,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N1波幅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0.001)。结论BAEP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前庭神经鞘瘤 耳蜗神经 动作电位 诱发电位,听觉,脑干 监测,手术中
  • 简介:摘要酒精使用障碍是物质使用障碍中常见的一类疾病,由于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因而日益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酒精使用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涉及认知功能损害方面。事件相关电位由于其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性,可为酒精使用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本文中对近年来事件相关电位在酒精使用障碍中的研究进行总结,综述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在注意偏倚、抑制控制、错误反馈方面与酒精依赖行为相关的认知损害。

  • 标签: 酒精相关性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注意偏倚 抑制控制 错误反馈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和中风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针对十分重要。脑血管病一旦急性发作,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俗称中风或卒中,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会造成严重威胁。脑血管病和中风一旦发病,临床上对此尚且缺乏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亟需研究新型的药物治疗或者仪器治疗方案。本文主要探讨瑞寿高电位治疗仪JS-9000-B对脑血管病和中风的作用。

  • 标签: 瑞寿高电位治疗仪JS-9000-B 脑血管病 中风 预防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远视屈光不正/参差弱视的疗效。方法:围绕本院收治的50例远视屈光不正/参差弱视患儿展开研究,分组依据:分层随机抽样法,实验组(n=25)、对照组(n=25),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屈光度及立体视。结果:治疗前两组矫正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立体视正常与异常情况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立体视正常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96.00%、76.00%。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远视屈光不正/参差弱视的疗效显著,建议临床采纳。

  • 标签: 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 弱视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在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安置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0例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安置术患者,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取延续护理,并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遵医行为、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技术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心脏起搏作为接触治疗中的重要设备,对于心律不齐这类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慢性的心功能传导障碍,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有效。且能够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其他安全风险。立足于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的实施要点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永久心脏起搏植入后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明确手术后应当如何实施患者护理,发挥永久心脏起搏在心律失常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植入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技术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心脏起搏作为接触治疗中的重要设备,对于心律不齐这类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慢性的心功能传导障碍,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有效。且能够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其他安全风险。立足于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的实施要点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永久心脏起搏植入后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明确手术后应当如何实施患者护理,发挥永久心脏起搏在心律失常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植入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手术治疗包皮过长的效果及安全。方法:选取院内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接诊包皮过长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包皮环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手术治疗方案。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并发症发生仅为1例(2%),低于对照组。结论: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手术治疗包皮过长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包皮过长 外观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手术治疗包皮过长的效果及安全。方法:选取院内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接诊包皮过长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包皮环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手术治疗方案。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并发症发生仅为1例(2%),低于对照组。结论: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手术治疗包皮过长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包皮过长 外观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某市“数字医保”存在的问题及治理优化措施。方法:本文参考江苏、山东、广州等地的“数字医保”发展现状,通过知网、维普、万方查阅“数字医保”相关文献,并基于当地“数字医保”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解决措施。结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医保”在支付渠道的畅通、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监管的难度、考核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建议进行加强线上统筹保障、逐步形成统一的考核方法、有效改革个人账户等优化措施。结论: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医保”问题进行优化处理能切实提升医保服务质量,改善“数字医保”现状。

  • 标签: 数字化 数字医保 问题 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临时心脏起搏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X线机辅助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后将临时心脏起搏置于患者右室心尖部,将各参数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以及起搏的感知功能,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感知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2.12±6.45)分,治疗后(84.63±5.25)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PM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PM在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缓解慢性心律失常疾病最有有效的方法之一,永久心脏起搏在我国医学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除缓慢性心律失常外,永久心脏起搏还可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肥厚梗阻心肌病、药物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等疾病。而针对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运动训练,不仅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疼痛,还可以增强其心肺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与舒适感。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心律失常 术后康复 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