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艾滋病在世界各国的流行,波及的地域越来越广,人群更多,流行模式更为复杂,对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已有的疫情估计中的数理统计模型和计算机软件预测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疫情估计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有利于艾滋病疫情的综合评估。本文对统计在艾滋病疫情估计中的思想、发展、应用以及注意事项展开综述,为统计在艾滋病疫情估计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贝叶斯方法 艾滋病 疫情 估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患者的特征,探讨HBsAg阳性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复杂的网络关系。方法于2014年9-11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MMT门诊正在接受治疗的1 040名患者,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病历查阅等方式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MMT情况、性行为、抗-HCV、HIV感染情况等,检测HBsAg、抗-HBs、抗-HCV情况,通过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网络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复杂的网络关系。结果研究对象1 031例,HBsAg阳性率为11.35%(117/1 031),抗-HCV阳性者740例,HBsAg阳性率为10.27%(76/740)。控制混杂因素后,抗-HBs阳性与阴性者相比,不易出现HBsAg阳性(OR=0.05,95%CI:0.03~0.09);抗-HCV阳性与阴性者相比,也不易出现HBsAg阳性(OR=0.30,95%CI:0.17~0.52);有乙型肝炎(乙肝)家族史比没有乙肝家族史者更容易出现HBsAg阳性(OR=5.30,95%CI:2.68~10.52)。网络模型结果显示:乙肝家族史、抗-HBs与HBsAg阳性直接相关,抗-HCV、最近3个月注射吸毒、治疗期间吸食其他毒品与HBsAg阳性间接相关。结论MMT门诊患者中抗-HBs、乙肝家族史、抗-HCV、最近3个月注射吸毒及治疗期间吸食其他毒品与HBsAg阳性相关。

  • 标签: 美沙酮维持治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特征 贝叶斯网络模型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0.46,0.61,95%可信区间(CI)为0.26~0.81,0.38~0.97,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为0.59~1.80,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84,0.41,95%CI为0.73~0.98,0.23~0.74,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为0.27~1.80,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3,0.13,0.14,0.13,0.15,0.13,95%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6,1.00,1.10,95%CI为0.52~1.60,0.31~3.50,0.49~2.30,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 标签: 腹腔感染 头孢菌素 甲硝唑 碳青霉烯类 Meta分析 网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网状Meta分析预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道内支架引流(BDS)与单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Choledocholithiasis" 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CBDS" OR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 ) AND (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OR "LCBDE" ) AND ( "primary duct closure" or "PDC" ) AND ( "T-tube drainage" or "TTD" or "T-tube" ) AND ( "biliary drainage stenting or BDS) AND ( "clinical trials"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引流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纳入评价LCBDE后胆总管缝合行BDS、单纯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BDS组为LCBDE后行BDS,一期缝合组为LCBDE后行单纯一期缝合,T管引流组为LCBDE后行T管引流。结局指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在Rstudio环境下应用GeMTC软件进行Meta分析。在框架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执行。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Brooks-Gelman-Rubin作图法、迹图法和密度图法对模型收敛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同时绘制各结局指标不同胆总管缝合方式的等级概率矩阵图。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2篇。12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982例,其中BDS组190例,一期缝合组296例、T管引流组496例。(2)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21,0.48,95%可信区间为0.06~0.52,0.24~0.87,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43,95%可信区间为0.12~1.30,P>0.05)。②BDS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18,95%可信区间为0.02~0.86,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70,95%可信区间为0.27~1.7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25,95%可信区间为0.03~1.60,P>0.05)。③BDS组和一期缝合组分别与T管引流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58,1.40,95%可信区间为0.13~2.40,0.41~5.5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39,95%可信区间为0.05~2.70,P>0.05)。(3)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级排名: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0.08%、0.98%、98.9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57%、92.38%、1.05%,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3.36%、6.64%、0.01%,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25%、18.93%、79.82%,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11%、74.01%、19.88%,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2.64%、7.06%、0.30%,3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0.89%、67.37%、21.7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16.09%、21.09%、62.82%,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73.02%、11.55%、15.44%,3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序: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BDS组。结论具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后优先采用BDS,可降低胆总管缝合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在http://www.crd.york.ac.uk/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7344。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缝合 胆道支架引流 T管引流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治疗格雷夫病(GD)的方法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放射性碘(RAI)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格雷夫眼病(GO)需要在控制甲状腺功能的同时,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眼眶局部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然而上述疗法均为对症治疗,并非针对疾病发病机制进行治疗。研发直接靶向促甲状腺素激素(TSH)受体(TSHR)或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IGF-1R)的药物,有望成为从病因学角度对GD及GO进行根治的新方法。本文对上述2种治疗方法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

  • 标签: 格雷夫斯病 受体,促甲状腺素 受体,生长调节素 发展趋势
  • 作者: 李建生 春柳 冯贞贞 赵虎雷 谢洋 孙博倩 刘文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9期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探讨证候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654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调查数据,以湿热蕴肺证为例,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结合关联规则与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症状间关系并明确症状(群)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结果654份新冠肺炎临床资料中涉及湿热蕴肺证患者121例,其中出现频率>40%的症状有发热(53.72%)、咳嗽(47.93%)、舌质红(45.45%)、脉数(43.80%)、苔腻(42.15%)、苔黄(41.32%)、乏力(40.50%)和纳呆(40.50%)。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发热、口渴,胸闷、气促,咳嗽、痰黄等;三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咳嗽、痰黄、痰黏稠,纳呆、呕恶、头身困重,发热、口渴、乏力等。以湿热蕴肺证(是=1,否=0)为目标变量,以出现频率>15%的症状为输入变量,建立网络模型,得出湿热蕴肺证症状(群)概率分布表,其中发热的父节点(每个输入变量的上级节点)只有1个(湿热蕴肺证),条件概率是0.54;咳嗽的父节点有痰黄、湿热蕴肺证,表示在湿热蕴肺证中咳嗽与痰黄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且在有痰黄的条件下,咳嗽的条件概率为0.99。常见症状(群)及其对湿热蕴肺证诊断的贡献度为:发热、口渴(0.47),咳嗽、痰黄(0.49),胸闷、气促(0.46),纳呆、头身困重(0.61),苔黄腻、脉滑数(0.95)。结论关联规则结合网络在阐释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 标签: 证候 湿热蕴肺证 症状 关联规则 贝叶斯网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泰花粉阻隔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抽选94例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应变性鼻炎儿童病患进行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X组(治疗组)与Y组(对照组),每组均分有47名儿童病患。对X组年龄在3~14岁之间的儿童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特钠,外用花粉阻隔剂进行治疗;对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病患选择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特钠,花粉阻隔剂进行治疗。对Y组年龄在3~14岁之间的儿童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对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病患选择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对比X组与Y组儿童病患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比较X组与Y组儿童病患病情恢复情况得出,X组儿童病患恢复效果相较Y组更佳,差异含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泰斯花粉阻隔剂 儿童应变性鼻炎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例患者分别因行腰椎和中腹部核磁共振检查(例1男,77岁;例2女,27岁)给予钆葡胺静脉注射,给药1 min后均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例1表现为口唇发麻、恶心、胸闷,此后相继出现口唇肿胀发绀、气促,吸气性呼吸困难,悬雍垂水肿,舌体肿胀等。例2表现为口唇发麻、刺激性呛咳、血压升高,此后相继出现口唇发绀、流涎、气促、吸气性呼吸困难,全身散在皮疹,扁桃体Ⅲ度肿大,悬雍垂水肿等。均被诊断为钆葡胺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先后给予高流量吸氧、甲泼尼龙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异丙嗪肌内注射、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等抗过敏治疗。例1症状无改善,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术及气管切开术,患者呼吸困难缓解,舌体、悬雍垂肿胀逐渐缓解。例2抗过敏治疗1 h后呼吸困难缓解;1.5 h后皮疹消退,扁桃体和悬雍垂水肿减轻。

  • 标签: 造影剂 喉头水肿 过敏反应 钆贝葡胺
  • 简介:摘要收集我院1例COL3A2基因新发突变导致Ⅳ型埃勒-当洛综合征(EDS Ⅳ)的女性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追踪其后代临床表现及基因类型,查询文献进行讨论。该患者自幼出现关节活动异常,四肢皮肤早衰,手指及足趾畸形等表现,27岁时才于我院发现COL3A1基因存在一个新发杂合突变,从而确诊为EDS Ⅳ型,并遗传给其子。总之,EDS Ⅳ型患者并未如想象中的罕见,临床工作者应加强相关认识,发现有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能正确诊断及提供诊治意见。

  • 标签: Ⅳ型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新发突变 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