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济南召开全国部分医改重点联系省份工作座谈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主持会议并讲话。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重庆市副市长吴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田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卢晓峰、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洪等出席会议。

  • 标签: 医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人民政府 副省长 计生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调查地区全年龄组人群流感预防知识的认知及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探索影响流感疫苗接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选择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东省、云南省和甘肃省6个省份,通过12320卫生热线采用随机数字表拨打电话的抽样方法,于2018年3-5月开展全年龄组人群的流感防控知识、流感疫苗接种情况的电话调查,调查估计样本量为9 438人。结果本调查应答率为46.4%(10 045/21 658),10 045名调查对象中,"流感和普通感冒有区别"的知晓率为75.3%(7 564/10 045),"流感病毒会引起严重后果"的知晓率为82.0%(8 241/10 045)。出现流感样症状后采取频繁洗手、戴口罩和自我隔离的健康行为率分别为80.4%(7 936/9 873)、75.8%(7 506/9 899)和73.6%(7 228/9 822)。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为5.7%(570/10 037)。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的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来自甘肃省或北京市、职业是医务人员或全日制学生、调查对象共同居住人数≥2人、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戴口罩,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结论6个省份调查对象流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后的健康行为率和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加强流感预防知识和疫苗接种的健康教育,探索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策略。

  • 标签: 流感 流感疫苗 接种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15~49岁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和聚集性。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分析15~49岁女性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和危险因素聚集的流行特征。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5年发布的定义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具有≥2项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 991名15~49岁女性,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44(47.4%)、464(23.3%)、123(6.2%)、327(16.4%)、1 025(51.5%)、1 501(75.4%)、874(43.9%)。与15~19岁组相比,25~、30~、35~、40~、45~49岁年龄组中心性肥胖和30~、35~、40~、45~49岁年龄组血压升高的危险性较高,25~29岁血糖升高的危险性较低,45~49岁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聚集的危险性较高。BMI≥24.0 kg/m2者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分别是BMI 18.5~24.0 kg/m2者的14.16、3.05、2.46、2.49、2.42、9.79、7.39倍。西部地区15~49岁女性血糖升高、TG升高和东部地区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危险性高于中部地区。未发现收入水平、城乡地区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存在显著关联。结论年龄、BMI水平和地域分布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针对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采取精确的防控措施。

  • 标签: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湖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4省份)报告的0~14岁儿童肺结核的情况,为儿童结核病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儿童肺结核病例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儿童肺结核病例的就诊流向、流行特征及纳入管理等情况。利用 Excel 2015、R 4.1.2及Echart 4.7.0软件进行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2019-2021年4省份共报告6 811例儿童肺结核病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4 741例(69.6%),确诊病例2 070例(30.4%)。共有526家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儿童肺结核病例,其中综合医院356家(67.7%,356/526),共报告4 706例;传染病医院11家(2.1%,11/526),共报告836例;儿童医院5家(1.0%,5/526),共报告542例。报告的本地病例6 249例(91.7%),外地病例562例(8.3%);2019-2021年本地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20/10万、7.10/10万和7.20/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0.98∶1(3 373∶3 438);年龄分布以10~14岁组为主,共4 887例(71.8%);人群分类以学生为主,共5 167例(75.9%)。本地病例和外地病例的纳入管理率分别为20.60%和2.67%。结论2019-2021年4省份儿童肺结核病例的主要就诊医疗机构为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和结核病专科医院,四川省儿童结核病疫情较严重,2020年外省病例跨省就医的比例明显降低。男性发病数低于女性,10~14岁学生是儿童肺结核高发人群。外地病例的纳入管理率低于本地病例。

  • 标签: 儿童 结核,肺 医疗卫生机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当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遭受性与生育歧视的情况,为探究减少性与生育歧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北京市、河南省、广东省和陕西省4个省份采用便利抽样选择5家医院乙肝患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中国4个省份的慢性乙肝患者遭受性与生育歧视现状,使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性行为与生育歧视得分差异。结果共调查797名慢性乙肝患者,4.15%(28/675)的患者被医生建议不要生育,4.67%(10/210)的女性患者被医务人员或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议终止怀孕。分别有3.62%(25/690)和3.48%(24/690)的患者因感染HBV被拒绝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男性患者中,≤30岁组遭受性与生育歧视的程度低于31~岁组(P=0.011)和≥51岁组(P=0.009);女性患者中,31~岁组遭受性与生育歧视的程度低于≤30岁组(P=0.003)而高于41~岁组(P=0.001)和≥51岁组(P<0.001)。知晓HBV性传播途径的患者较不知晓的患者更可能有不发生性行为的想法(P=0.022)。而知晓安全套可以减小HBV感染风险知识的患者较不知晓的患者在发生性行为想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遭受性与生育相关的歧视,尤其是处在31~40岁的女性。需要普及安全套阻断性传播的知识和实施母婴阻断策略,更好地保护乙肝患者性行为和生育的权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歧视 性行为 生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动物伤害流行特征及发生频次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动物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6-2020年儿童伤害预防项目中0~17岁儿童伤害数据,描述儿童动物伤害发生基本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结果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204 628名0~17岁儿童,男童107 029名,女童97 599名,男女性别比为1.10。动物伤害人数发生率为0.70%,人次发生率为0.72%,男童高于女童。动物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以家中(73.20%)、公路/街道/道路(7.51%)和小区/村里空地(6.77%)为主。发生时活动主要为玩耍/娱乐(63.15%)。发生时段主要为12:01-18:00(45.03%)。损伤部位以上肢(47.89%)、下肢(35.31%)和头部(8.44%)最常见。主要处理方式为门诊或急诊治疗(85.19%)。负二项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监护人文化程度、城乡、监护人每天与儿童沟通时间是儿童动物伤害发生频次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动物伤害防控工作应将男童作为重点人群,家庭作为主要场所。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向儿童及监护人普及动物伤害预防知识,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展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 标签: 动物伤害 儿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湖北以外省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谱特征和扩散强度。方法从各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获得每日疫情数据和病例信息,计算发病率、重症比例、病死率和扩散比。结果截至2020年3月20日,累计确诊12 941例,死亡116例,各省份平均发病率为0.97/10万,平均重症比例为13.5%,平均病死率为0.90%。发病率前三省份是浙江(2.12/10万)、江西(2.01/10万)和北京(1.93/10万)。各地区病例谱特征不一致,重症比例前三省份是天津(45.6%)、新疆(35.5%)和黑龙江(29.5%);病死率前三省份是新疆(3.95%)、海南(3.57%)和黑龙江(2.70%)。各地区扩散情况也不一致,平均扩散比为0.98,扩散比最低的3个省份分别为西藏(0)、青海(0.20)和广东(0.23)。结论各地区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卓有成效,遏制了COVID-19在中国进一步蔓延,提高了救治成效,但不同地区间的重症比例、病死率、扩散比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发病率 重症比例 病死率 扩散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并提出预防建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17年对6个省份28个县(区)61个乡镇/街道(社区)特定年龄段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204 628名儿童,发生908人次(0.44%)道路交通伤害,未上幼儿园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为0.94%。男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0.54%)高于女童(0.34%)。7月份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发期(12.92%)。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活动前三位依次是玩耍/娱乐(21.61%)、骑/乘电动自行车(20.40%)、步行(20.07%)。绝大多数病例的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2.26%。受伤部位主要以下肢(38.85%)、上肢(23.29%)、头部(20.20%)为主。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大多数治疗后痊愈,占全部病例数的85.43%。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儿童,住院时间M为7 d,花费M为3 000元。结论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男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未上幼儿园儿童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学段的儿童,儿童在玩耍/娱乐、骑/乘电动自行车、步行时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伤害。

  • 标签: 道路交通 伤害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0~17岁儿童伤害发生状况。方法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既往数据和现有工作规划,选择调查对象对过去12个月内儿童伤害发生情况进行普查。调查对象为未上幼儿园、幼儿园、小学1~3年级儿童的监护人,以及小学4~6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儿童本人。结果调查前12个月内,儿童伤害人数发生率为4.83%,人次数发生率为5.75%,男童人数发生率和人次数发生率均高于女童,主要照护者为其他亲属、祖父母、未成年人或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儿童伤害人数发生率和人次数发生率较高。儿童伤害第一位原因是跌倒,儿童伤害发生的时间主要为6-10月,地点主要为家中,发生时主要活动为玩耍/娱乐。儿童伤害发生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发生部位主要为下肢、上肢和头部。伤害结局大多为痊愈,处理方式主要为门(急)诊治疗。结论男童、父母无法主要照护的儿童是儿童伤害防控的重点人群。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伤害发生特征,在不同场所实施有针对性的伤害防控措施。

  • 标签: 儿童 伤害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六省份中小学生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7月—2021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北京、江苏、广东)、东北(黑龙江)、中部(河南)、西部(四川)共抽取2 499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开展调查。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收集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信息、中小学生饮食相关态度和行为、中小学生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家长对其饮食行为的态度等。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小学生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中小学生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2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为(12.7±2.5)岁;女性1 272名(50.9%);中学生1 279名(51.2%);56.2%的中小学生自己购买预包装食品。中小学生每周至少购买1次预包装食品比例排前6位的依次是奶及奶制品(74.6%)、烘焙食品(58.7%)、饮料(42.8%)、膨化食品(40.8%)、巧克力和糖果(39.8%)和坚果和干果类(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小学生、农村学生、非寄宿生、不喜欢吃零食者、家长关注孩子吃零食者相比,中学生(OR=3.36,95%CI:2.73~4.12)、城市学生(OR=1.33,95%CI:1.11~1.61)、寄宿生(OR=2.15,95%CI:1.66~2.79),喜欢吃零食(OR=2.01,95%CI:1.66~2.43)、家长不关注孩子吃零食(OR=1.27,95%CI:1.05~1.54)的学生自己购买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高;与家长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相比,家长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购买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低(OR=0.70,95%CI:0.53~0.92);与家庭月收入<5 000元的学生相比,家庭月收入>10 000元的学生自己购买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低(OR=0.67,95%CI:0.52~0.87)。结论我国六省份中小学生购买预包装食品者较多;年级、居住地、是否寄宿等个体特征和家长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及其是否关注孩子吃零食等家庭环境是购买预包装食品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学生 横断面研究 预包装食品 购买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31个省份<18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9日至2022年5月31日,中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所有年龄<18岁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对感染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临床严重程度以及确诊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流行阶段感染者的流行特征。结果研究期间,我国共报告63 916例<18岁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14 777例(23.12%),无症状感染者49 139例(76.88%)。月报告感染者数在2022年4月达到高峰,为40 864例。感染者分布在30个省份的1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其中,上海市(41 562例)、长春市(5 753例)和吉林市(3 888例)占全国报告总数的80.11%(51 203/63 916)。男性占54.34%;感染者年龄M(Q1,Q3)为10(5,14)岁,57.73%的感染者集中在6~15岁;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56.14%)。确诊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M(Q1,Q3)为1(0,2)d。报告无症状感染占76.88%,轻型占21.78%,普通型和重型分别占1.32%和0.02%,无危重型和死亡病例;<1岁年龄组的重型/危重型占比(0.12%)高于其他年龄组。在不同流行阶段中,以Omicron变异株流行为主阶段的无症状感染占比最高(78.43%)。结论我国31个省份<18岁本土感染者主要为6~15岁中小学生,以无症状感染和轻型为主,临床严重程度较低;仍需加强对低年龄组感染者的监测,强化学龄儿童的疫情防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未成年人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11个省份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更年期保健门诊现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国11省份的314所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采用自制问卷通过网络调查更年期保健工作规范性文件制定,更年期保健门诊的开设、服务内容、资源配置、制度和信息管理等情况,并对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更年期保健门诊现况进行比较。结果所调查的卫生行政部门均未制定更年期保健工作规范性文件。208所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中,开设更年期保健门诊者占53.4%(111所),其中妇幼保健机构开设比例为60.9%(64/105),高于综合性医院[45.6%(47/103)](P<0.05)。更年期保健门诊服务内容由主及次分别为更年期疾病诊治、咨询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转诊,可提供常规医学检查项目者占90.1%(100/111),可进行心理和营养状况评估者分别占55.9%(62/111)和59.5%(66/111)。更年期保健门诊常用检查设备配备率为81.1%~96.4%,心理状况评估工具、人体成分分析仪和营养状况评估工具配备率仅为28.8%~37.8%。111所更年期保健门诊中,建立门诊就诊流程、转(会)诊工作制度和追踪随访工作制度者分别占46.8%(52所)、36.0%(40所)和34.2%(38所);建立就诊登记、健康管理档案、转诊随访记录和上报门诊服务量者分别占49.5%(55所)、29.7%(33所)、42.3%(47所)和17.1%(19所)。结论中国11个省份更年期保健门诊已初具规模,尚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人员配置。

  • 标签: 更年期 门诊医疗 综合保健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异常结果 外照射个人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6-2018年中国登革热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和浙江省6个重点省份输入性病例的时空模式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南部6省份2016-2018年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的疫情资料,从空间、时间、人群的不同角度,分析6省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输入传播风险强度、时空动态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中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来源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输入性病例数量多,来源广,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则几乎局限在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在这3年间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在8-11月,各省之间的时间聚集段稍有差别。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年龄[(37.0±19.6)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36.0±11.7)岁]和西南地区[(32.0±16.3)岁];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8∶1、1.04∶1和1.38∶1;病例职业分布中,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商务人员为共同高发人群,此外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人、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西南地区以农民为主,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数较少,患者分散于各职业。结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海南省3个地区的登革热输入模式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的防控措施,以实施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

  • 标签: 登革热 输入性病例 时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15个省份城乡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睡眠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取有完整吸烟状况和睡眠时间的18~64岁成年男性共计4 419人,其中城市1 713人(38.8%),农村2 706人(61.2%)。依据调查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25支/d)4组。根据睡眠时间长短将研究对象的睡眠状况分为睡眠不足(<7 h/d)、睡眠适宜(≥7 h/d且<9 h/d)和睡眠过多(≥9 h/d) 3类。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成年男性吸烟状况和睡眠时间的关系。结果城乡男性的吸烟率分别为45.7%和53.8%。城乡男性重度吸烟者中,睡眠适宜的人群比例最低(分别为66.7%和68.1%),而睡眠不足人群比例最高(分别为15.3%和20.3%)。农村男性重度吸烟者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21 h (β=-0.21,95%CI:-0.44~-0.01),且重度吸烟者患睡眠不足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83倍(OR=1.83,95%CI:1.03~3.23)。结论重度吸烟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男性居民睡眠时间减少及睡眠不足的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 标签: 吸烟 重度吸烟 睡眠时间 睡眠不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省份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资料,选取参加两轮及以上、有完整人口统计学特征、吸烟状况和体格测量数据的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2 169名。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25支/d)组。观察不同吸烟程度下研究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情况,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不同吸烟程度下调查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轻、中和重度吸烟者BMI分别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19 kg/m2(95%CI:-0.27~-0.10)、0.40 kg/m2(95%CI:-0.49~-0.31)和0.36 kg/m2(95%CI:-0.53~-0.19);腰围分别减少了0.49 cm(95%CI:-0.76~-0.21)、0.80 cm(95%CI:-1.08~-0.51)和0.79 cm(95%CI:-1.38~-0.36)。男性轻、中和重度吸烟者患全身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0倍(OR=0.70,95%CI:0.62~0.79)、0.61倍(OR=0.61,95%CI:0.55~0.69)和0.78倍(OR=0.78,95%CI:0.65~0.96);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8倍(OR=0.78,95%CI:0.73~0.84)、0.74倍(OR=0.74,95%CI:0.70~0.79)和0.84倍(OR=0.84,95%CI:0.76~0.95)。结论1991-2015年间,男性不吸烟与吸烟(轻、中和重度)居民的BMI、腰围和肥胖患病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男性居民吸烟与肥胖患病风险呈显著性负向关联。

  • 标签: 吸烟 全身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 成年男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六省份居民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与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我国西部地区(四川)、东部地区(广东、江苏、北京)、中部地区(河南)、东北地区(黑龙江)抽取3 002名18~70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不同类型预包装食品购买频率等信息;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与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的关联。结果3 002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2.3±13.4)岁,其中女性占63.8%(1 914名);知道、会阅读、能理解营养成分表的比例依次为66.7%、49.8%、30.7%;每周购买≥1次预包装食品占56.6%(1 699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知道但不会阅读营养成分表者相比,知道且会阅读者每周购买≥1次11类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高(均P<0.05)。与阅读但不能理解营养成分表者相比,阅读且能理解者每周购买≥1次11类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低(均P<0.05)。结论居民对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与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存在关联。

  • 标签: 食品 横断面研究 营养成分表 预包装食品 购买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国不同省份综合健康状况,并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较。方法从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收集134个国家(地区)和中国31个省份的社会人口学指数、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等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世界各国(地区)综合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采用HemI 1.0.3软件绘制中国不同省份的社会人口学指数、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等指标的分布热点图,采用判别分析评价中国不同省份综合健康状况。结果134个国家(地区)综合健康状况由好到差分为类别1~8,中国归为类别4。中国各省份的综合健康状况总体表现为东部沿海高、西部内陆低,其中上海、北京归为类别1,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归为类别2,福建、辽宁、山东归为类别3,云南、广西、新疆、贵州归为类别5,青海、西藏归为类别6,其他16个省份归为类别4。结论中国综合健康状况处于世界中上水平,不同省份存在差异。

  • 标签: 健康状况 聚类分析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1991—2015年9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14 88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分别采用2000年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制定的全球儿童超重和肥胖标准(IOTF标准)、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2009年李辉等制定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界值(专家标准)及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界值(行业标准)进行判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和地区后,体重指数由1991年(2 363名)的17.26 kg/m2上升至2015年(1 060名)的18.72 kg/m2(P趋势<0.001)。根据IOTF标准、WHO标准、专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重率分别由1991年的4.06%、5.37%、5.16%、4.27%增长至2015年的13.58%、16.23%、13.30%、11.70% (P趋势<0.001),肥胖率分别由1991年的1.02%、1.86%、2.24%、2.41%增长至2015年的7.45%、10.75%、12.08%、12.74%(P趋势<0.001)。结论1991—2015年,我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水平、超重和肥胖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 标签: 超重 肥胖症 儿童 青少年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依据《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重新划分肥胖定义,包括非肥胖、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应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7 030名18~65岁居民,其中一般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男性16.29%(502/3 082)和42.28%(1 303/3 082);女性14.41%(569/3 948)和37.87%(1 495/3 948);其中复合型肥胖率男、女性分别为14.70%和12.97%。糖尿病患病率为11.28%,其中男、女性复合型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8.98%和22.07%,高于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16.24%,15.26%)和非肥胖人群(9.65%,5.18%)。男性单纯中心性肥胖、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1.61(95%CI:1.24~2.08)和2.11(95%CI:1.56~2.86)倍;女性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2.70(95%CI:1.16~6.28)、2.62(95%CI:2.01~3.40)和4.47(95%CI:3.35~5.98)倍。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BMI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间呈近乎线性正关联;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其中女性呈非线性升高(非线性P=0.024)。男性BMI≥22.5 kg/m2、女性BMI≥23.0 kg/m2;男性腰围≥85.0 cm、女性腰围≥80.0 cm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上升。结论复合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BMI处于正常高值、腰围水平处于中心性肥胖前期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明显上升。

  • 标签: 肥胖 体质指数 腰围 糖尿病,2型 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