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化扶正汤辅助西医常规化疗对原发性肝癌脾虚患者中医候评分、细胞免疫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85例原发性肝癌脾虚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健脾化扶正汤。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比值,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因子Ⅶ(CFⅦ),记录治疗期间化疗毒副作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78.57%(3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47)。治疗后,观察组胁痛、痞块、神疲乏力、黄疸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60、2.64、2.85、2.91、3.79,P<0.01);CD4+[(37.68±3.72)%比(35.92±3.61)%,t=2.21]水平及CD4+/CD8+[(1.44±0.22)比(1.31±0.23),t=2.66]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CD8+[(26.20±2.72)%比(27.44±2.16)%,t=2.3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g[(3.11±0.85)g/L比(2.74±0.72)g/L,t=2.16]、CFⅦ[(1.76±0.44)mg/L比(1.58±0.37)mg/L,t=2.04]高于对照组(P<0.05);PT[(14.65±2.72)s比(15.91±3.03)s,t=2.0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1.63%(5/43)、对照组为30.95%(1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29)。结论健脾化扶正汤辅助西医常规化疗可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凝血纤溶功能的恢复,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健脾化积扶正汤 化学疗法 细胞免疫 凝血纤溶功能 药物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一例患有宫腔脓导致急腹症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评估治疗的效果。方法:针对我院2022年02月收治的一例患者展开调研,患者在就诊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以及其他腹部不适症状。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宫腔脓所致的急腹症。对其采用宫腔引流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康复出院,后期随访状态良好,无复发。结论:宫腔脓多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宫腔引流术是最有效最好治疗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R中医型和主要素分布。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治疗的52例DR患者,由两名人员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工具使用《信息釆集表》和《症状轻中重等级划分表》,意见不统一者请示主任医师进行采集。根据候辨证素量表,将四诊信息输入“中医智能 (辅助) 诊疗软件”提取证素,以100作为通用阈值,依照《素辩证学》中评分标准,将所有素分成0-3级。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整理,计数资料的描述方式为例数和百分比,依据频数情况进行大小排序分析并整理为表格。结果:中医型分布从多到少分别是气阴两虚,络脉瘀阻(61.54%),其次的型为肝肾亏虚,目络失养(30.77%),最少的是阴阳两虚,血瘀痰凝(7.69%)。病位素从高到低分别为络脉(30.77%)、肾(25.00%)、肝(15.38%)、目(13.46%)、脾(9.62%)、心(3.85%)、肺(1.92%),,病性素从高到低分别为瘀(21.15%)、阴虚(19.23%)、气虚(15.38%)、痰(11.54%)、阳虚(11.54%)、热(9.62%)、湿(3.85%)、燥(3.85%)、津亏(1.92%)、气郁(0.69%)。结论:DR患者中医型主要是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其次为肝肾亏虚,目络失养、阴阳两虚,血瘀痰凝,常见病位素主要为络脉、肾、肝、目,病性素以瘀和阴虚为主。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证型 病位证素 病性证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长期中医针灸临床疗效的观察,思考针灸治疗在面对多样化的临床疾病中针灸医生应当具备的诊疗思路,遵循“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基本法则,将辩证论治与整体观念始终贯穿于治疗过程中,同时结合贺氏针灸、董氏奇穴等针灸名著,利用其扶正套穴及经验效穴的运用,达到治病求本、提高临床疗效的目标,给年轻的针灸医生带来更多的针灸发展思路。

  • 标签: 针灸治疗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胃息肉患者中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为胃息肉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胃息肉患者10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胃息肉患者106例,患者以60岁以上最为常见(62例),其次是40岁至60岁患者(43例),40岁以下(1例)患者少见;男性29例、女性77例,男女比约1:2.6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胃息肉患者中辨证为痰凝湿阻29例(27.4%),气血两虚26例(24.5%),湿热郁结24例(22.6%),脾胃虚寒23例(21.7%),瘀血组络4例(3.8%)。结论:胃息肉以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四川盆地胃息肉患者以痰凝湿阻最常见,其次是气血两虚、湿热郁结、脾胃虚寒,瘀血组络患者最少。

  • 标签: 胃息肉 中医证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脑卒中病人在护理过程中使用体位护理对预防坠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中涉及所有的病例均为来我院治疗的脑卒中病人,共计100例,其选取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对所有病人进行调查研究,分为使用一般护理的对比组(n=50)和使用体位护理的研究组(n=50),评价研究组和对比组病人护理后的坠性肺炎发生率和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护理前研究组的焦虑自评量表(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分与对比组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使用体位护理的研究组病人的HAMA、HAMD评分相比于对比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的坠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具有比较意义。结论:脑卒中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用体位护理能够大幅降低病人的坠性肺炎的发生几率,且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体位护理 脑卒中 坠积性肺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评价六步奶结疏通法治疗乳症的效果。采用系统回顾方法,收集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六步奶结疏通法能有效缓解乳房乳症的症状,并显著改善乳房通乳功能。其疗效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具有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然而,由于样本量有限以及研究设计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这项疗法的疗效。综上,六步奶结疏通法在治疗乳症方面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 标签: 六步奶结疏通法 积乳症 无副作用
  • 简介:摘要:柴胡类经方主要指的是少阳及其变,临床运用广泛,其主要以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为代表,以上五方都可以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也均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特点,然而临床运用中各有侧重。本文将对柴胡类方的治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少阳病 柴胡汤类方 伤寒论 病机 证治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冠后失眠的中医型。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3年4月接收的35例新冠后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候分析患者型情况。结果:患者症状多见入睡困难、舌红、疲劳、苔薄白、口干、眠浅、脉沉、多梦、脉细、腰腿酸痛,型以心肾不交为主,占46%。结论:新冠后失眠以心肾不交为主。

  • 标签: 新冠 失眠 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的用药规律分析。方法 通过整理《温病条辨》中关于秋燥的条文,收集出《温病条辨》中三焦篇关于“秋燥”的方剂,归纳出“秋燥”的主要治法及药物的使用频数,以及对所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温病条辨》中与“秋燥”相关条文共17条,主要集中在“上焦篇”;《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的方法以“苦温甘辛法”为主,归纳出方剂共18首,共涉及189味药物,其中共有39味中药的频数≥2。这39味药四气五味主要为苦温甘辛。结论 《温病条辨》中治疗秋燥病,主要集中在上焦篇,治法是以苦温甘辛为法,其理法方药值得后世医家学习及借鉴。

  • 标签: 《温病条辨》 秋燥 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