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入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线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我院进行中线导管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66例,将入选的患者平均分成实验A组与实验B组。分别使用一般护理模式和循证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与实行一般护理模式的实验A组患者相比较,实验B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更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

  • 标签: 循证护理 中线导管 静脉炎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中线缝合技术治疗骶尾部慢性藏毛窦的效果。方法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临沂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收治59例(男34例,女25例,年龄16~35岁,平均20岁)慢性藏毛窦患者。用偏中线缝合技术治疗,根据窦道大小、范围,设计偏中线皮瓣并进行一期缝合治疗。结果59例患者一期愈合52例,7例出现切口部分裂开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随访2年无复发,患者对术后愈合瘢痕外观能接受。结论偏中线缝合技术使手术切口偏离中线缝合,无张力、臀沟抬高,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藏毛窦 外科皮瓣 偏中线缝合技术 随访
  •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各种肝胆疾病的发病率随之提升,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肝胆外科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主要科室。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进行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从而才可以避免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或微循环障碍等情况,从而更好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这也对中线导管尖端位置的选择提出了一定要求,本文就不同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100例患者在分别应用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效果,内容如下。

  • 标签: 肝胆外科 中线导管 锁骨下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与大面积脑梗死减压术后预后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研究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与近期死亡及远期功能预后的关系。应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术后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著的因素再进行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远期Barthel 指数(BI)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例77例,最终入选符合要求者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58.7岁。术前中线偏移小于10 mm相对于大于等于10 mm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死亡风险增加[比值比(OR)=11.48,95%置信区间(CI):1.12~118.1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相对于GCS评分>7分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死亡风险增加(OR=13.12,95%CI:1.41~122.43)。术前昏迷、GCS评分与中线移位程度均不影响术后存活患者的远期BI。年龄是影响存活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的远期BI呈下降趋势。结论术前中线偏移<10 mm与GCS评分≤7分是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前中线的偏移程度并不影响术后存活患者的远期功能恢复。

  • 标签: 脑中线结构 大面积脑梗死 缺血预适应 颅内压代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中线静脉导管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2021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静脉留置针置管护理,观察组实施中线静脉导管置管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情况明显 (P

  • 标签: 神经外科 危重患者 中线静脉导管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线静脉置管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静脉置管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留置针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形式):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39~75岁;中线组(采用中线静脉置管形式):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6~72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情况、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情况、使用成本、患者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使用成本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用率(%)表示,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91.52%(54/59)]较高(χ2=5.081,P<0.05),导管/留置针滑脱[5.09%(3/59)]、意外拔管率[1.70%(1/59)]均较低(χ2=4.236、11.670,均P<0.05);中线组留置时间长于留置针组,穿刺次数短于留置针组(t=133.261、50.935,均P<0.05);中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9%(2/59),低于留置针组[20.34%(12/59)],患者满意度为96.61%(57/59),高于留置针组[79.66%(47/59)];使用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5,P>0.05)。结论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中线静脉置管可增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颅内感染 中线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2019年全球估计有结核病患者1 000万,结核病仍然是单一感染性病原体导致的最常见死因。巨噬细胞作为抗结核分枝杆菌(MTB)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它既可通过多种机制清除MTB,也可为MTB的生长提供有利场所。在MTB感染巨噬细胞时,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巨噬细胞存活及MTB生长。本文就MTB感染巨噬细胞时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改变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线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 在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治疗时,使用中线输液导管静脉,探究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以及护理配合要点。  方法 92例患者被纳入研究中,所有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开始收治时间为2020年8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2月,随机等分,各46例,A组使用常规护理,B组使用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  结果 B组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优于A组(P<0.05)。  结论 在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治疗时,使用中线输液导管静脉和护理配合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降低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恶性肿瘤 中线输液导管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而更多的挑战体现在消化道重建环节。线型吻合器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化道重建的难度,并有力推动了全胃切除术由腹腔镜辅助向完全腹腔镜的过渡。但在实施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线型吻合器完成消化道重建仍有许多细节需要关注。笔者通过分享自身经验和教训并结合相关文献,对TLTG中应用线型吻合器完成消化道重建的诸多技术细节进行了剖析,包括与术野显露相关的技术细节、应用线型吻合器行食管空肠吻合术发生特有意外事件相关的技术细节、与腹内疝及Roux淤滞综合征相关的操作细节以及食管或空肠残端钉合线(缝钉)的处理细节等,为有效规避陷阱、确保手术的流畅与安全提供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临床参考。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手术 全胃切除术 食管空肠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9例)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2例)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诊断为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年龄≤18岁的病例4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对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病理组织学分级在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结果41例患儿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为3~14岁,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7.6岁和7.0岁。其中发生于脑干36例,非脑干部位5例。临床多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和肢体乏力等。影像学表现多变。组织学表现多样,从低级别到高级别胶质瘤形态均可见到,还可伴有神经元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H3K27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Olig2。基因检测显示76%(16/21)病例肿瘤细胞H3F3A基因突变,多伴有TP53(62%,13/21)的错义突变;5例为(24%,5/21)HIST1H3B基因突变,均伴有ACVR1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基因(PIK3CA占4/5和PIK3R1占1/5)的错义突变。该肿瘤预后较差,随访显示仅1例患者存活,其余均死亡,平均总体生存时间7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个月。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影像学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级别和手术方式对患儿的总体生存时间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预后较差,肿瘤部位和病理组织学级别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需要新的特效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案来改善患儿的预后。

  • 标签: 儿童 神经胶质瘤 分子诊断技术 预后 H3K27M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三维超声任意切割成像技术诊断胎儿脑中线囊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6月-2022年5月期间接受超声检查发现脑中线囊性病变的52例胎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病变类型和超声诊断符合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在三维超声检查中显示,有5例蛛网膜囊肿,7例后颅窝池扩张,3例第三脑室扩张,6例无叶全前脑,4例韦氏腔未闭或扩张,7例中间帆腔扩张,8例Blake pouch囊肿,6例Dandy-Walker综合征,1例Galen静脉瘤,1例透明隔囊肿,诊断符合率为92.31%。结论 在胎儿脑中线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三维超声任意切割成像技术具有确切效果,可以直观显示胎儿颅内矢状面结构,易于成像,且不会被胎儿体位所影响,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周围脑实质关系,可以准确定位病灶,对病灶来源、性质进行判断,还可以对病变预后进行了解,可以提供给临床治疗可靠依据。

  • 标签: 三维超声任意切割成像技术 胎儿脑中线囊性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H3K27-altered,DM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神经营养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neurotrophic 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NTRK)作为DMG的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断为DMG的病例样本232例,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率、NTRK免疫表达、NTRK基因融合的特点,并对肿瘤发生年龄、部位、组织学分级、NTRK蛋白及基因改变、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在预后方面的意义进行研究。结果232例病例(包含原发/复发病例8例,即共有224例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06例),儿童组(≤18岁)98例,成人组(>18岁)126例。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病部位分别以脑干(59/98,60.2%)和丘脑(41/126,32.5%)最为多见。影像学上病变多呈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信号变化较大,但多数肿瘤无明显增强信号。组织学分级包含2级(9/224,4.0%)、3级(41/224,18.3%)、4级(174/224,77.7%)。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H3K27M,而H3K27me3均表达丢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率较低(1/45,2.2%)。Pan-TRK蛋白阳性率为79.0%(177/224),NTRK1融合阳性率10.0%(5/50)。儿童组和成人组的组织学分级、NTRK蛋白表达、NTRK基因融合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159例,其中109例死亡(68.6%),总体生存时间1~55个月,中位生存期12个月。患者预后与年龄、部位、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相关(P<0.05)。结论DMG患者临床预后凶险,成人组和儿童组DMG肿瘤的发病部位、预后存在差异。NTRK1基因融合在DMG中占比达10.0%,提示TRK抑制剂可以作为DMG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DNA突变分析 基因融合 预后 H3K27M突变 NTRK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