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特征框架效应是指当分别以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来描述给定情景中的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征时,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偏好以积极框架来描述其关键特征的事物或事件的现象。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验证了下特征框架效应的存在及其产生机制。实验一发现,下特征框架效应只在有时间压力下才会产生。实验二发现,被试对与框架类型一致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比对与框架类型不一致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特征框架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框架激活了与框架一致性的信息,起到了语义启动的作用,从而导致被试判断任务的评定值偏向该框架类型。

  • 标签: 特征框架效应 阈下框架 时间压力 词汇类型
  • 简介: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利用2个预实验和1个正式实验,考察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要求被试在具有表情与注视线索的面孔呈现完毕后,快速而准确地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间。结果显示,当被试未有意识的觉察到注视线索与面孔表情时,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存在,并受到表情的调节。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有效并伴有恐惧表情时,被试对于目标的判断更加迅速;当比较不同表情下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时发现,恐惧表情面孔出现时,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之间反应时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下情绪刺激能够激发个体更原始的生物性反应;在早期注意阶段,个体对于恐惧信息更加敏感,注意存在负向情绪偏差。

  • 标签: 阈下 注视朝向 面孔表情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注意偏向
  • 简介:采用线索-靶范式,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下金钱线索对注意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实验一通过在线索中引入下金钱概念(1元/1分/模糊硬币),要求被试对靶子快速做出探测反应。实验二在此基础上引入外币(1卢布硬币),探析物理特征以及熟悉性差异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只有1元硬币线索显著地减弱了返回抑制效应,物理特征或熟悉性差异并非下金钱线索产生调节作用的充分条件,金钱意义可能是金钱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 标签: 金钱 注意效应 返回抑制 阈下线索
  • 简介:一现代哲学主体化趋势的强化,使个体问题也随之显得突出起来。对个体作哲学思考既是一种理论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这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略作分析。其一,全面理解、把握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思想。在以往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中,我们往往十分注意并强调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比较注重从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视角去研究人,由此揭示人的群体性、阶级性,甚至以此囊括人的本质的全部涵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是全面的,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也注意到人的个体性一面。认为'现实个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真实出发点。

  • 标签: 阶级关系 宣传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施蒂纳 费尔 人的本质属性
  • 简介:为了比较研究老年人的情绪对其认知效率和偏向的影响,随机选取25名正常老年人完成两项实验。一个为情绪STROOP实验,记录被试命名下呈现情绪图片(积极、消极和中性表情的人脸图片)后的颜色块的反应时;一个为情绪启动实验,同样呈现情绪图片后紧跟的是人的后脑勺图片,记录被试对后脑勺图片人物的表情猜测。结果发现,相对于中性情绪图片条件,老年人将跟在哭表情图片后的人物更多的猜测为哭;但是只有男性老年人的认知反应时因情绪图片条件而异:消极情绪图片延迟反应,积极情绪图片促进反应。

  • 标签: 老年人 情绪 认知 阈下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辨认颜色灯光信号的亮度对比与背景亮度的关系。实验采用了色温3100k和5000k两种照明光,信号灯的颜色分红、橙、绿三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背景亮度的提高,亮度对比以递减速度下降;当背景亮度达到100cd/m~2以上时,亮度对比渐趋稳定。(2)在两种不同色温照明光下,色灯信号的辨认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灯光信号 背景亮度 信号灯 亮度对比 照明光 色灯信号
  • 简介: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负相容效应中启动项与目标项关系对下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语义水平的负相容效应。两个实验分别以双箭头和汉字为掩蔽启动项,考察启动项和目标项重复、加工水平相同及加工水平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两个实验的重复及加工水平相同条件下都出现负相容效应,且重复条件下启动量最大,加工水平不同条件下则无启动。这表明:(1)启动项与目标项的知觉重复影响启动量,但不是负相容效应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启动项和目标项加工水平相同时,才出现负相容效应;(2)存在语义水平上的负相容效应,下语义信息可得到加工并表现为对后继同类反应的抑制。

  • 标签: 启动项-目标项关系 掩蔽启动 负相容效应 阈下语义启动 加工水平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性。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性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性。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人权理论既要承认个体自主的权利,也应认可集体自决的权利,即集体人权,因为集体自决权无法回溯为个体自主选择权。由于人权理念就其最原初的本意而言是指个体权利,故作为集体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体自决权的运用就不得与个体人权发生冲突。在现代社会,集体自决权最重要的载体是国家,而以国家为栽体的自决权被称为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自然而然就等同于集体自决权,即等同于集体人权。国家主权若要真正合乎集体自决权的概念,就要像作为集体人权的集体自决权那样。不与个体权利发生对立与冲突,而是反过来必须为个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

  • 标签: 人权 个体权利 集体人权 集体自决权 国家主权
  • 简介:郭象的本体论是由独有论、自性论、独化论、相因论和玄冥论构成的完整的个体主义哲学体系,具有令人惊叹的思想原创性、彻底性和逻辑严谨性.这是儒释道本体论哲学之外的一种新的本体论.

  • 标签: 个体主义 独有 自性 独化 相因 玄冥
  • 简介:隔代抚养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现已演化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章通过梳理以往隔代抚养研究的成果,分析了隔代抚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个体特征与抚养环境的交互作用,开展追踪研究,拓展应用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 标签: 隔代抚养 个体发展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解释基层社会情绪政治化的现象。文章阐述了社会成员的组成关系变化,特别是他们和公共组织的连接通道中断时产生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工作单位成为遍地存在的“代理政府”,它们实际上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的职能。但随着这一角色的收缩和广泛的社会流动发生,社会应责和协调机制式微,个体和公共的连接关系不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面临没有组织向自己负责的局面。在基层社会,发挥上述作用的社会机制衰退的程度,可以解释社会情绪的政治性转化。

  • 标签: 个体与公共 社会治理 情绪政治化
  • 简介:用评定法研究名字对个体吸引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名字吸引力水平影响对个体吸引力的评定,名字性别倾向与实际性别匹配能获得更好评价;(2)名字在对个体吸引力评定有先入为主的影响;(3)在外表知觉完成后,名字亦能影响对个体吸引力的评定。

  • 标签: 名字 吸引力 影响
  • 简介:本研究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及生理基础,即从电生理的角度,探讨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是反映了注意的快速定向还是注意的解脱困难,亦或是既有快速注意定向又伴随注意的解脱困难。行为数据发现,高低自尊个体在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显著快于无效提示条件。脑电数据发现,无效提示条件下,愤怒面孔后的靶子比高兴和中性面孔后的靶子在低自尊个体中诱发了更大的P1和更小的N1波幅,有效提示下无显著差异;高自尊个体在N1和P1波幅上无显著结果。晚期P300成分上,无效提示比有效提示诱发了更正的波幅,未发现自尊相关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评价性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对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解脱困难。

  • 标签: 自尊 注意偏向 注意定向 注意解脱 ERP
  • 简介: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 标签: 个体生活 功利化 物质化 科技化 道德困境
  • 简介:文化在社会系统的发展和人类本身的进化中,起着任何别的社会系统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异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其内在结构上看,政治文化是个体层而上对外部政治目标的一种心理导向,或一种主观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导向。同时,政治文化又是个体的政治行为、政治经验及政治社会化的集体表现,

  • 标签: 政治文化 政治行为 个体 社会文化系统 社会系统 心理导向
  • 简介: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学派提出来的重要概念,是一种区分道德与非道德事件的能力,对个体的道德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行为规范"和"行为偏好"两个角度阐述了道德敏感性的概念内涵,论述了关于道德敏感性的测量和研究方法。最后,作者评述了道德敏感性研究所带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启示。

  • 标签: 道德敏感性 测量 道德教育
  • 简介:目的:为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情况。方法: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42名正常对照组、54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组对高兴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7.427,p=0.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对悲伤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4.956,p=0.003);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情绪评价任务中对高兴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两组(F=13.735,p=0.000;F=18.008,p=0.000),对悲伤面孔的反应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患者组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悲伤面孔(F=4.240,p=0.018)。结论:抑郁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感知缺陷,对负性刺激存在夸大加工倾向和加工易化效应,其中前者是抑郁的状态特征,后两者是抑郁的特质特征。

  • 标签: 抑郁 情绪面孔 评价
  • 简介:以18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3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了情绪和劝捐策略对个体捐款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和劝捐策略的主效应均显著。悲伤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愉悦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信用劝捐策略相对情感和理性劝捐策略,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个体在悲伤情绪下,如果募捐者使用信用劝捐策略,其捐赠意愿最强。

  • 标签: 情绪 劝捐策略 捐赠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