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产生的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学的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师专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师专生的学习质量。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师专生学习倦怠问卷》,对550名师专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达一半师专生存在学习倦怠状况;男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女生;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显著高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学生;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现象越明显;最后,在学习倦怠方面,经济状况特困的学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的趋势。研究表明师专生学习倦怠问卷是研究师专生学习倦怠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 标签: 师专生 学习倦怠 现状研究
  • 简介: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师专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师专生的学习质量。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师专生学习倦怠问卷》,对550名师专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达一半师专生存在学习倦怠状况;男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女生;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显著高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学生;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现象越明显;最后,在学习倦怠方面,经济状况特困的学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的趋势。研究表明师专生学习倦怠问卷是研究师专生学习倦怠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 标签: 师专生 学习倦怠 现状研究
  • 简介:东乡语是国家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语言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间的接触,东乡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当前东乡语语音、语法等研究现状,如何利用科学方法对东乡语研究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机制以及如何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保护好民族语言等都值得深思。民族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做好相关工作对推动东乡族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颇具现实意义。

  • 标签: 东乡语 认知神经 民族心理学 双语教育 语言生态危机
  • 简介:自心理学领域的性别角色研究兴起至今,已是百年有余。这条跨越世纪的研究之路先后经历了男女智力差异、男女人格特质、双性化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历史阶段,孕育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将重点介绍性别角色的主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以及性别角色的主要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并浅谈伴随社会变革出现的传统性别观念弱化等社会现象,就当前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前景予以讨论。

  • 标签: 性别角色 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 性别图式 性别角色量表
  • 简介:采用《大学生脑科学素养问卷》,对天津市1450名大学生脑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总体脑科学问卷正确率显著低于60%,其中,脑的功能、脑的组织结构和脑与学方面的得分更低;(2)书籍、网络和电视是大学生获取脑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3)大学生对脑科学知识的总体关心程度偏低;(4)大学生脑科学素养水平受成长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因素的影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

  • 标签: 脑科学素养 大学生 学习 教育
  • 简介:以《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留守初中生275名,探讨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现状,结果表明:男生的社会适应要差子女生;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显著高于没有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和父母亲关系越融洽,其社会适应相对越好;不同成绩水平的留守初中生在社会适应上差异显著;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有较多伙伴帮助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较强;邻里关系好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相对较好;参加课外活动频率越高,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状况越好.

  • 标签: 留守初中生 社会适应 现状
  • 简介:知情交互作用(theinteractionofcognition-emotion)是指认知与情绪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密不可分。当前,知情交互作用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即认知对情绪的产生和情绪调节的影响;二是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即情绪对感知觉、记忆和思维的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综合相关文献选取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要述评,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无意识情绪的脑机制、情绪-想象的交互作用、情绪-语言的交互作用,以及知-情-行的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认知 情绪 知情交互作用 实证研究
  • 简介: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快速发展。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十年老年心理健康研究情况,分析当代中国老年人心理存在的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期望能给后续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 标签: 老年心理健康 老龄化
  • 简介:积极心理学从兴起至今虽然只有十余年,但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人类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时更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以及给团队和机构带来昌盛;积极心理学还致力于使人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研究.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和谐 学校文化
  • 简介:网络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作为学生,他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的辉煌成果.网络庞大浩瀚的知识信息源、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逼真的虚拟环境、色彩绚丽的图片、悦耳的音效以及各种多媒体仿真画面等,

  • 标签: 网络道德问题 校园网络 文化建设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接纳度、文化、社会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所大学的1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聚居地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纳西、白、回等民族显著高于傣、哈尼、彝、苗等民族。

  • 标签: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认同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他们多处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需特别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了解目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否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调查显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的各项指标数据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他们的社会支持程度和互相融入程度比较令人满意,但也有班级中存在性别的分裂,小集团较多且明显等需要关注的方面。

  • 标签: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 简介: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的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等的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的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等。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的“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的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等。这是“文化科学”的主要内涵。

  • 标签: 科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主义 人文 文化科学
  • 简介:采用自编问卷对长三角地区145名教师进行调查,并将其职业价值观与实现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教师现实工作情况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价值需求,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一般精神价值、特有精神价值、物质价值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 标签: 教师 价值观 满足程度
  • 简介: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报刊媒体单位的代表11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主题非常全面,从先秦哲学到现代哲学,乃至对少数民族哲学、地域性哲学皆有探讨。论文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现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综述 现状 多维度 诠释
  • 简介:《老子》中“和”字共有7处,意蕴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将“和”范畴引入到生命、自然、社会层面,展示了一条“和”从何来,又如何至“和”的内在理路。

  • 标签: 《老子》 文化 辩证思想 社会层面 内在理路 范畴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东南亚诸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有宗教信仰自由的环境。华人的宗教信仰虽然多元化,却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仪规,在信奉阿伯拉罕宗教时,在信仰方面会出现柢牾,特别是“神”观的南辕北辙。我们视祖先为神,把祭祖看作是孝的一个重要环节,阿伯拉罕宗教则为了求得神一统,必得污蔑圣贤、前人、祖宗,不准供神像牌位,而只对“一神”负责。今时,随着华人教育的提升,追求精神文明的欲望越是迫切,但若信奉阿伯拉罕宗教,则要有很大勇气,因为其要无视百善孝为先的事实,敢于断绝孝的循环,让“家”不再是“神”所归之处,所以许多他教徒,都处在灰色信仰之中。

  • 标签: 华人教育 文化自信 宗教信仰自由 南洋 传统习俗 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