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当唐杰说要自己创业时,身边的朋友都在想,他肯定会开个气派的大酒楼,因为唐杰是留学瑞士的海归,学的是酒店管理,回国后又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管理,是不折不扣的行业精英。人生的起点已经这么高了,做生意,当然起点也要高。

  • 标签: 五星级酒店 盒饭 酒店管理 创业 生意
  • 简介:新侨饭店,我以前已住过两次。1959年4月"政协"开会,我住过十几天。1961年十一月,"道协"开会,我在491号住过半个月。这次"政协"开会,我在256号,住了一个月,时间算是最长久了。本处服务员,很注意清洁卫生,每天必做。言语态度,也很和气。对于老年客人,更是照顾周到。每日三餐都拿到房里来吃。有时还自动的为老年客人擦背。这样服务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

  • 标签: 陈撄宁 道协 理道 会宁 陈会
  • 简介:<正>1990年4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荣阳县召开了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荥阳县人民政府、中国伦理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南省伦理学会,家联合召开的。应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省、市、县负责理论宣传工作的有关领导同志,有省伦理学会近百位专家学者、《河南日报》、《郑州晚报》和郑州市电视台的记者。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李奇、副会长魏英敏以及全国妇

  • 标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理论研讨会 荥阳县 农户 中国伦理学 自报公议
  • 简介:观食知性如果有人说:“我们可以从观察一个人吃食物时的姿态仪容和喜好,得知他的本性。”你同意吗?

  • 标签: 生活 仪容 个人 人性
  • 简介:波浪起伏的水面,无法映出任何相貌,但是静止的水,却犹如一面镜子,不但能映出周围的高山、树林,甚至连天空中飘动的浮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 标签: 理性 心理素质 逆境 奋斗精神
  • 简介: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的评价与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有原型分析、道德分析、阶级分析和人性论分析这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对人物进行分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 标签: 《孔乙己》 人物分析 原型分析 道德分析 阶级分析 人性论分析
  • 简介:经文:《撒母耳记上》15章22节《弥迦书》6章8节《马太福音》24章13节《彼得前书》1章15节曾收到未婚妻的一条短信,问:"想成为富翁吗?送你‘千万':1.千万要顺服;2.千万要谦卑;3.千万要圣洁;4.千万要忍耐。"当我读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心里备感激励!感觉这"千万"很有价值,十分宝贵!于是,我要从圣经的话语中去"索取"这"千万"。

  • 标签: 《马太福音》 短信 彼得 经文 谦卑 感觉
  • 简介:在菩萨顶东面的后院里,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的汉白玉棱碑。碑顶高度116厘米,碑身高度246厘米,碑座高度100厘米;碑顶长宽均为131厘米,碑身长宽均为115厘米,是一座由汉白玉雕镌刻泐的棱柱丰碑。碑顶面各雕刻着两条盘绕交错的青龙,碑身面各雕刻着数对小巧玲珑的二龙戏珠,碑座面各雕刻着一条活龙活现的青

  • 标签: 气势雄伟 四棱柱 长宽 五台山文殊寺 乾隆皇帝 曼殊师利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争霸斗争的加剧、社会的动荡、各社会阶级相互关系的调整,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相应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印度文化史的全局而言,当时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 标签: 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 土著文化 阿育王 释迦牟尼
  • 简介:第七个论题:真主不在特定的方向中我们说:世界的创造者不在六个方向的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中。凡是知道"方向"()和"特有"()(1)两个词语含义的人,无疑会肯定,方向对于实体和偶性以外的他者是不可能的。因为,方位()是一种被理解的观念,实体特有它。但是,方位只有与另一个占位的事物发生相对关系时,(2)才能形成方向。

  • 标签: 中道 信仰 词语含义 相对关系 创造者 特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的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的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的“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的疑难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的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是三条最为基本的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
  • 简介:川为天府之国。川山明水秀,峨眉山是佛教名山,瓦屋山是道教名山,而且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瓦屋山与峨眉山齐名,并称“蜀中两绝”。北宋文豪苏东坡是川眉山人。他足迹遍天下,不忘故乡景色,写下了“瓦屋寒堆春后云南,峨眉翠扫雨余天”的名句。清代川学政何绍基,是诗人、书法家,更盛赞瓦屋山的美景:“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于1994年视察瓦屋山,也写下了“人间天台,瓦屋仙山”的题词,其神奇秀美可以想见。

  • 标签: 四川 瓦屋山 道教思想 地理位置 景观组成
  • 简介:世传所谓永明禅师《禅净料简》,常见于现代弘法之书刊,已成为“责难禅宗,推崇净土”观念之代表。本文试对《禅净料简》的内容及作者问题提出质疑。

  • 标签: 禅师 净土 禅宗 代表 质疑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