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社会角色和角色伦理具有社会治理的蕴涵和功能,角色伦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治理方式。它通过一套与角色身份和地位相契舍的伦理行为模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为社会行为提供标准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权责定位的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循名责实的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秩序。角色伦理治理方式是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具有普遍性、共识性、适然性和主体性等特性。

  • 标签: 社会角色 角色伦理 社会治理 治理方式 社会建设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实现党的领导,真正将党领导依法治国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政治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立法体制,在法律的起草、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思想领导,用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涵养人民的精神家园。切实加强法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健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宣传机制,加强全民法治教育和学习;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组织领导,培养和造就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队伍。在各领域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政法工作中要坚持政法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依靠力量。

  • 标签: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实现方式
  • 简介:关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是近20年来文化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东西方人行为表现的差异,而且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文化冲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西化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本研究采取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观念为理论基础,并以Nisbett和彭凯平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为材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究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通过对2800名被试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的三维结构: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其中联系性和矛盾性两个维度与辩证思维的研究一致,而变化性和其他两个维度呈负相关,这与人们日常观念和相关理论并不一致。本文还对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做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得出的结构模型信效度良好,表明这一测量工具适合于对中国人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影响有重要意义:随着心理学对东西方文化研究的不断加深,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弄清楚思维方式影响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将是未来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课题

  • 标签: 文化 思维方式 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 社会认知
  • 简介:研究考察了被试的移情特质以及权力感启动后,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250名被试进行移情能力测试和高低权力感启动后,让他们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选择。结果表明:在低移情被试组,无论是启动高权力感还是启动低权力感,被试都呈现出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判断;对高移情被试,启动高、低权力感后,两者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揭示了权力感是调节移情和道德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为我们合理看待社会道德冲突,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移情 权力感 道德思维方式 规则导向 结果导向
  • 简介:货币是马克思在阐述关于人的思想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它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的关系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进程。在思想史的层面上,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对马克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他把货币与人的关系理解为一种无机结合,从而对货币的批判也就难以逃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阴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穆勒评注》和《货币》一节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货币与人的有机结合关系,从而正确地看到了货币在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中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重新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进行解读,以进一步勾勒出马克思对货币与人的关系这一主题的整体把握。

  • 标签: 货币 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方式
  • 简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创伤后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消极、不成熟和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会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积极、成熟和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的复原和成长。引导大学生使用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压力应对方式 心理创伤 大学生
  • 简介:以制造业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的车间革命,没有改变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没有否定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和生产劳动思想,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实现商品价值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均属生产性劳动,都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在使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创造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没有改写收入分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率无关的基本思想。总之,新生产方式变革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在收入差距拉大、劳资关系紧张、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可或缺。

  • 标签: 工业4.0 价值链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公平正义
  • 简介:艺术机构在对艺术品的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分析美学家阿瑟·c.丹托认为,博物馆利用它的筛选机制在实际上承担了艺术定义的功能,在已经成熟的博物馆体制背后,隐藏着一整套定义艺术的法则,传统博物馆一方面表征了传统艺术存在的样式,另一方面体现了传统的艺术认定方式。然而先锋艺术的全新实践,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用品纳入艺术范畴以后,使得博物馆无法死守固有法则而无视鲜活的艺术样式的出现,在这样的前提下,丹托提出了超博物馆的概念,从而延伸和拓展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博物馆能够持续回应不断翻新的艺术实践。

  • 标签: 博物馆 超博物馆 艺术机构 艺术定义
  • 简介: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考察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分工的双重性在于,分工既与直接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社会性相联系。分工的这一性质,可以为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

  • 标签: 分工 物质生产 生产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