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 标签: 心理因果性 因果排除论证 层次 分割策略
  • 简介:大理佛教有完全不同的两类史料。第一类史料文字与实物能相互印证,所记大都真实可信,有鲜明中国元素,表明云南佛教是汉地佛教在云南的传播。第二类史料多历史传说、附会和宗教神迹,称大理佛教从印度直接传入云南,但文字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不能互相印证。第二类史料融入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的精神,表达了大理地方的民族意识,难以取信。此前所谓大理地区的阿吒教是从印度传入云南的有云南地方特点的密教的看法,是由于对第二类史料认识不清得出的不真实看法,不能成立。

  • 标签: 大理 佛教 阿吒力教 白密 汉传佛教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与命名洞察的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命名洞察的获得促进了词汇的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与指称之间的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的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的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的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想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术语。对许多学者而言,道德想象的合理性是一个悖论:我们既无法想象贫乏的道德,也无法任由想象在伦理学领域的任意驰骋。康德关于两种同情的区分,承认了具有情感联结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想象(同情)的合理性,否定了同情心的道德价值。认知的与移情的道德想象分别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对道德影响和作用的机制不同,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近乎矛盾。实际上,二者的矛盾与道德固有的高远性与卑近性的特质是相关的,我们可能无法破解这一矛盾,可行的选择是通过探究这一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以确定道德想象的范围。

  • 标签: 道德想象力 想象力 道德认知 道德理性 移情 同情心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测验,父母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对540名5、6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γ=0.18),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γ=-0.28);(2)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中介效应值为0.09),心理控制则通过自我贬低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的总解释率R2=0.20。

  • 标签: 社会创造力 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 自我肯定 自我贬低
  • 简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凝聚的整体提升。正如习主席指出的:“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国”观得到全面升华,为民族凝聚的重构发挥了重大作用。

  • 标签: 中华民族凝聚力 内在关联 抗战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
  • 简介: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总体性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来把握经济学的历史感。而西方经济学坚持个人主义、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态度,追求超历史的经济学,因此历史感缺失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这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与时俱进、充满生命的经济学。

  • 标签: 历史感 客观历史过程 实践
  • 简介: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关于启蒙的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
  • 简介: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似乎没有得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相提并论的重要性地位,1974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第1卷《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文学艺术观》(KarlMarxandFrederickEngelsonLiteratureandArt)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不足。这本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的第一卷,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即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美学观念,建立在对二者的政治、经济、哲学经典著作、片段化的戏剧、绘画等艺术评论与私人通信等真实可靠的文本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诸如艺术与经济、生产、阶级的关系、倾向性写作、艺术现象的语境与内驱、个体的人的创造、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异化、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美学是否体系化等问题。著作的另一个深刻之处在于,在充分的原始文本支持下,作者指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如马克思审美的欧洲整体性趣味与恩格斯的德国本土倾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苏维埃或社会主义美学观念的区别。这些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语境 审美经验 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