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单克隆抗体(单抗)因其专一性、高效价、低耐药性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生物制药业行业发展最快领域之一,并成功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自身免疫病其他疾病等。从最初鼠源性单抗发展至现今全人源单抗,新制备技术不断涌现,如单细胞分选测序技术等。同时,通过改变全人源单抗糖基化水平、优化单抗亲和力成熟技术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亲和力。目前,全人源单抗疗效安全性仍受到行业关注,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平衡降低其免疫原性同时,进一步提高其亲和力等,仍寄希望于新技术或策略。

  • 标签: 鼠源 全人源 单克隆抗体 糖基化 单细胞分选技术
  • 简介: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理想模型,但研究过程往往受到遗传工具品系资源限制,无法有效地调控目的基因表达,阻碍实验深入开展。为了方便果蝇领域实验室开展研究,我们首先开发并优化了基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随后研发了转录激活系统新一代转基因干扰技术,最终可以简单高效、准确特异地调控目的基因表达。同时,利用这些遗传学新技术,我们构建了相应基因敲除、转基因转录激活、转基因干扰果蝇品系资源库,使清华大学果蝇中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果蝇技术资源中心之一。这些新技术以及相应果蝇资源,正在被国内外果蝇研究领域实验室所应用,发育疾病等相关研究发挥着广泛促进作用。

  • 标签: 黑腹果蝇 遗传工具 果蝇资源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生物入侵危害日趋严重(Painietal.,2016)。生物入侵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主要问题科学研究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我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国际交流发展不断增强(万方浩等,2009)。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为不同物种入侵提供了天然生境。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杂草 入侵危害 可持续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科学研究
  • 简介: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技术整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优势,已成为当前分子影像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新近报道七甲川菁(heptamethinecyanine)染料是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fluorescence,NIRF)制剂。该染料独特光学特征使其肿瘤分子影像、靶向治疗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包裹该类染料可用于NIRF/MRI双模成像,标记核素后可实现NIRF/PET双模成像,共轭结合化疗药物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多个七甲川菁染料复合物已被用作多模态成像,成为光热、光动力学组合治疗肿瘤新策略。

  • 标签: 近红外荧光 多模态成像 肿瘤模型 分子影像
  • 简介: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专家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目的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猴免疫缺陷病毒(SIV)SIV30蛋白作为抗原诊断试剂,建立免疫梳方法(IC)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抗SIV抗体IgG。方法应用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SIVSIV30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BL21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诊断抗原,建立免疫梳标准化检测程序,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02mg/mL;制备好IC均能够特异性检测相应SIV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SIV30蛋白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400倍稀释SIV阳性血清;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0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C与ELISA检测结果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30蛋白 免疫梳 快速检测方法 抗体
  • 简介:目的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内固定钢板、髓内针外固定架三种固定方式建立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MTBD)模型诱导膜形成特点,从而选择较优模型构建方法。方法60只10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钢板组(IFP)、髓内针组(IMP)环形外固定架组(CEF)。右侧胫骨中段构建4mm骨缺损模型,分别应用自制六孔不锈钢钢板、直径1mm克氏针、自制环形外固定架固定。记录造模用时、出血量肢体肿胀持续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骨水泥、固定装置稳定情况;诱导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点。结果在造模用时、出血量模型成功率方面,IMPCEF两组明显优于IFP组(P<0.05)。②CEF组肿胀时间最短,但三组之间肿胀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IFP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3例骨水泥松动,CEF组出现1例骨水泥松动,而IMP组固定良好。④感染方面,IFP组出现3例钢板外露,IMP组出现2例脓性包块,而CEF组无感染发生。⑤诱导膜组织厚度460~520μm,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方式均可成功构建MTBD模型,但综合考虑CEF为模拟Masquelet技术构建大鼠MTBD模型较优方式。

  • 标签: Masquelet技术 诱导膜 钢板 髓内针 外固定架 骨缺损模型
  • 简介:药用真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且有副作用小或食药同源等特点。但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而复杂,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该文主要对具有抗肿瘤作用药用真菌种类、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用真菌 抗肿瘤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分析同源异型盒基因B7(HomeoboxB7,HOXB7)人胃癌组织表达情况,并探讨HOXB7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关系。方法:收集行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共1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blot)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OXB7mRNA水平蛋白水平胃癌对应癌旁组织表达,通过卡方检验分析HOXB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HOXB7胃癌风险评估作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OXB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关系。结果:胃癌组织HOXB7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HOXB7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提示HOXB7可以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独立风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HOXB7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HOXB7低表达患者组(P〈0.01)。结论:HOXB7蛋白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恶性表型有关,可能参与胃癌发生恶性进展过程,可作为判断胃癌患预后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胃癌 HOXB7 临床意义 预后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应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Leprdb/+小鼠子代基因分型方法。方法提取228例Leprdb/+小鼠子代鼠尾DNA,针对Lepr基因突变位点(rs1801133)设计1PCR引物2条TaqMan探针。设定条件进行实时荧光PCR扩增,用SDS软件SNP位点进行分型。通过2月龄动物肥胖表现型验证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用建立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228份样本进行检测,其中GG基因型64份,基因型频率为0.1929;GT基因型123份,基因型频率为0.5395;TT基因型41份基因型频率为0.2807。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型结果与通过肥胖表现型分型结果比较,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99.47%。结论应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实现Leprdb/+小鼠子代基因位点早期分型检测,方法简便,高效。

  • 标签: TAQMAN探针 Leprdb/+小鼠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流式细胞术两种方法,大鼠外周血突变型红细胞进行富集检测,优化大鼠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方法用20、4080mg/(kg·bw)剂量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连续3d给予SD大鼠,染毒前、染毒后第7、1428天分别采集大鼠外周血,经免疫磁性分离柱富集RETCD59-RBCCD59-,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免疫磁珠分离柱前柱后外周血红细胞进行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NU各剂量组RETCD59-RBCCD59-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后,可以3min内完成一个样品Pig-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RETCD59-或RBCCD59-细胞数量分别最高可达2×104个或9×104个。结论本研究联合运用免疫磁珠分离术流式细胞术,建立并优化了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实现了高通量检测,提高了试验准确性效率。

  • 标签: Pig-a基因突变 免疫磁珠分离 流式细胞术 N-乙基-N-亚硝基脲 大鼠 外周血红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45(microRNA-145)表达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影响。方法:实验室常规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并分为4组,空白(Blank)组(Hela细胞+lipMI1640)、microRNA-145组(Hela细胞+RPMI1640+microRNA-145-5pmimics)、阴性序列(NC)组(Hela细胞+RPMI1640+NC)、Mock组(Hela细胞+RPMI1640+Lipofectamine2000),记录各组Hela细胞转染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检测各组Hela细胞microRNA-145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ela细胞增殖情况,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判断Hela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本研究,各组Hela细胞转染率均〉80%;microRNA-145组microRNA-145表达显著高于Blank组、NC组Moc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24h、48h、72h后,microRNA-145组490nm波长处光密度值(OD490值)较转染Oh后明显降低,转染48h、72h后,Blank组、NC组、Mock组OD490值较转染0h后时明显升高,转染24h、48h、72h后.microRNA-145组OD490值均低于Blank组、NC组、Moc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I染色后,microRNA-145组Hela细胞凋亡率高于Blank组、NC组、Moc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Blank组、NC组、Mock纽microRNA-145表达率、OD490值、DAPI染色后Hela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roRNA-145表达上调可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并促进Hela细胞凋亡,通过药物调控microRNA-145表达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新靶点。

  • 标签: 宫颈癌 微小核糖核酸145 HELA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金针菇多糖热水浸提最佳工艺,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金针菇多糖(FVP),研究标记多糖体外稳定性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优化最佳浸提条件为液料比41∶1(mL∶g)、提取温度92℃、提取时间3h,金针菇多糖提取率为4.87%;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实现了金针菇多糖FITC标记,FITC取代度为0.90%,24h内标记金针菇多糖体外稳定性良好,且不影响FVP抑瘤活性。

  • 标签: 金针菇多糖 提取 响应面 异硫氰酸荧光素 稳定性
  • 简介: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粉蚧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粉蚧云南发生现状、潜在风险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危害 潜在风险 防治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初始沙盘特征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诊断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92例心理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初始沙盘特征进行编码,使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估其社会功能程度,使用差异检验探讨不同初始沙盘特征患者社会功能之间差异。结果:292例患者,空白领域是否过大,沙盘是否存在分裂,是否存在无功能桥、船等其他工具以及是否具有隔离空间栅栏等维度上,社会功能缺陷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者初始沙盘特征能够反映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 标签: 初始沙盘 社会功能 差异检验
  • 简介:桦褐孔菌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药用菌物资源,用于消化道癌症、糖尿病防治。多糖不仅是其重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因其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近年来研究产品开发热点。文中总结了近10年桦褐孔菌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首次桦褐孔菌多糖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桦褐孔菌多糖结构、生物活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桦褐孔菌 多糖 结构 生物活性 构效关系
  • 简介:基于16个农艺品质性状,选取36份黑龙江2017年主导推广粳稻品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方法,确定了活动积温、产量、胶稠度等9个主成分性状因子、判别函数,并成功划分了4个类群。在此基础上,19份亲本进行类群划分分析,明确了今后育种实践,组配亲本选择顺序依次是相邻类群间、间隔一个类群间同一类群间;黑龙江近12年审定170份粳稻品种进行类群划分,为育种家和研究亲本选配方面提供直观、便捷、量化参考依据,提高育种准确性,减少盲目性。通过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农艺品质性状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类群体系,以期为寒地粳稻育种亲本选配品种资源类群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理论参考。

  • 标签: 黑龙江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粳稻 育种亲本 类群
  • 简介:目的构建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C57BL/6小鼠模型,探索其小管损伤指标间质纤维化程度随顺铂造模剂量改变,为研究从AKI到CKD进展过程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低、、高剂量顺铂模型组。模型组小鼠按5、7、10mg/kg顺铂腹腔注射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4周构建模型。处死小鼠后,留取标本进行相关检测检测血浆肌酐24h尿蛋白排泌量来评估小鼠肾功能;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尿液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以评估肾小管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CD3阳性T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以评估肾脏纤维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注射顺铂浓度升高,小鼠肾脏损伤越明显,其中10mg/kg顺铂高剂量组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顺铂高剂量组小鼠肾功能下降,表现为血浆肌酐浓度24h尿蛋白排泌量显著升高(P〈0.05P〈0.001);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空泡变性等病理学改变显著,肾组织KIM-1表达显著上升(P〈0.05),尿NAG水平升高;肾组织浸润CD3阳性T细胞F4/80阳性巨噬细胞增多;肾组织天狼星红染色阳性胶原纤维区域显著增多(P〈0.001),胶原Iα-SMA表达也明显增多(P〈0.01),肾小管-间质发生纤维化。结论反复注射4周10mg/kg顺铂可诱导小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可为研究AKI向CKD转化机制提供了新实验模型。

  • 标签: 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小管-间质损伤 顺铂 巨噬细胞 肾损伤分子1 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足癣有效性安全性,局部鞋袜应用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干预预防足癣复发作用。方法将120例诊断为足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2%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4周后计算其有效率评价安全性。治愈后30例患者给予鞋袜抗真菌干预即继续应用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喷鞋袜1个月,与治疗后未干预30例患者随访比较其复发情况。结果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2%硝酸咪康唑乳膏足癣患者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2.1%%81.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5);治愈后鞋袜干预未干预组1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0%26.7%,二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8)。结论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足癣患者安全有效,鞋袜用药抗真菌干预有助于降低足癣复发率。

  • 标签: 足癣 复发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 鞋袜喷药
  • 简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外来人侵生物危害日益加重。我国针对当前各类重大外来生物的人侵,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3个层面,部署了一系列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揭示了人侵生物的人侵特性人侵机理,以及人侵植物与脆弱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发了重大新发农业人侵物种风险评估防控技术,建立了生物威胁数据库生物人侵突发事件可视化智能决策支持平台,以及重大人侵动植物治理模式技术体系;建立了主要人侵生物标本资源库。今后应以跨境动植物有害生物为主要目标,开展人侵扩散与成灾机制、早期预防预警、快速检测监测、识别追踪溯源、点面拦截狙击、区域防灾减灾等技术研究

  • 标签: 外来入侵生物 预防 控制 科技项目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