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探讨十七年文学是怎样被一代又一代的撰史者构造出来的,文学叙述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重构的新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意识形态 文化语境 历史叙述
  • 简介: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立足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学习任务的课程体系,通过三个课堂联动,提高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度;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改革考核形式,实现项目评价的多样化,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
  • 简介:主持人:程光炜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80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也就是,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初步性 文学化 南方文坛 程光炜
  • 简介:当代文学”的莫言书写,呈现出无法有效阐释的危机:或是认知错乱,或是极度失语;莫言成为一个巨大的意义缺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当代文学”陷入极大的自我反讽中。陈晓明对第一版《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修改,是对莫言获奖的回应,它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发现问题;与其说要改正观点,不如说要更新观念。“当代文学”无法有效阐释莫言的艺术经验并提取为文学意义,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 标签: “当代文学史” 莫言书写 历史化
  • 简介:"当代性"既指时间及时间里的时代特征,也指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特征.中国当代文学观是时代话语权建立的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性",相对忽略了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性"体现.而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新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哲学观是体现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当代性"的可行之路.

  • 标签: 文学史观 当代性 时代特征
  • 简介:为了加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推动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深入发展,在21世纪拓展新的学术空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于2001年7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高级研讨班”。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级研讨班 文学史 学术空间 价值取向 文学事业
  • 简介:文学”与“历史”的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看来,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字话语构成的,是“非本质”的,历史是被叙述的,“文学”是文学家关于历史的叙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张“返回”“历史情境”,以“一体化”的叙史方式展现当代文学“史”的风貌,完成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为例,从洪子诚的历史观出发,反观他的文学写作,探讨历史视域下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他的文学实践的契合之处以及考察“历史”在洪子诚的史著中是如何被展开叙述的,从而促进我们对90年代这种新的文学书写范式的认识。

  • 标签: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 简介:<正>1填空1)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__时期、__时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2)“新时期文学”是指__年以后的文学,这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是“伤痕文学”,稍后又出现了__和“改革文学”。3)“颂歌”是指__年代前期诗歌创作的主流,它的主要内容是歌颂__、歌颂党和领袖,歌颂新的生活。4)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间,田间把他以前创作的叙事诗__发展为近两万行、上下两卷、共七部的长诗。5)李季的叙事长诗__共分三部:__、《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

  • 标签: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 五十年代 长篇小说 报告文学 综合练习
  • 简介:文学的价值:无用之用,众用所基2007年可以说是在为当代文学还需不需要存在争论了一年。这要从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一次谈话说起。顾彬在一次与记者的谈话中认为,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尽管后来证实,这不是顾彬的原话,他只是针对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说的,这是媒体掐头截尾地故做轰动之语,这也是媒体惯用的方法,这不去说它,不过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不满意却是真的。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贫困 文学的价值 无用之用 文学作品 汉学家
  • 简介:1986年,陈涌在与刘再复的论战中指出:“现在确有少数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或者在‘文学观念更新’的名义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弃置不顾,甚至加以贬斥。这不是一个小司题,这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命运问题。”虽然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否定这个判断,认为“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之义,文学主体性的见解大体上也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活动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但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分裂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分裂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文艺 主体性问题 文学主体性
  • 简介:根据出版时间、收入词条总数、时间迄止范围、全书总字数、被引次数、被引指数、序目编排、词条性质等数据,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出版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出版的,存在“遗漏重要词条”、“词条释义错误”、“索引不人性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相关编撰工作有待加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命性的网络编撰和电子出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词条创建、修订、更新速度,并且能够以多媒体、超文本、可移植方式提升辞典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还将带给出版商丰厚持续的知识产权回报。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辞典 纸质辞典 网络辞典
  • 简介:<正>谢冕在《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文艺争鸣》88年3期)一文中指出:中国如今活着的几代人,不论他肯定或是怀疑,乃至否定当前的开放形势,也许还有极少数的人例外,但就绝大多数正常人而言,无不憎恶和唾弃文化禁锢和文化专制。社会的大倒退惊醒麻木温顺的灵魂,绝望的再生,废墟上的痛苦觉悟,鼓涌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冲激力,中国文学很难重入地狱,因为它已窥及人间的曙光。即使有再大的折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文学 文化专制 废墟 曙光
  • 简介: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对建国后中国文学的源流进行深入的梳理,对若干文学现象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并创造了一种新的编写体例,体现了主编者探索学术真理的真情投入和鲜明的个人理论风格。

  • 标签: 《教程》 新探索 新体例
  •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不确定性 《历史研究》 虚构 汤因比 故事
  • 简介:本论文考察了以德国、法国、丹麦、荷兰和瑞典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认为在大多数欧洲学者的视野中,当代中国文学不是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说的垃圾,但也没有受到极为系统性和规模性的研究。但欧洲学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个时期、某种现象、某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也的确具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国内的当代文学研究者借鉴。

  • 标签: 当代中国文学 欧洲汉学研究 顾彬
  • 简介:近些年来,由于知识界的分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杂语共生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持不同价值立场的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出现严重分歧,相互之间唇枪舌剑,很难真正对话与沟通。这有点像“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说它是根绳子,摸到腿的说它是根柱子一当代文学因此被切割为不同问题的碎片。在这一困境中,研究者如何摆脱各自的片面性以达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关照,如何在多元对话中呈现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何清理不同的文学叙述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研究 困境与出路 程光炜 当代文学研究 “盲人摸象”
  • 简介:讨论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无疑是一个大的跨学科领域的题目,同时也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它牵涉到三个问题:其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其二,如何重新根据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定位和分期;其三,如何将中国当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的语境下来考察,因而有助于新的世界文学版图的绘制。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已经在其他场合作过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 标签: 世界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语境 跨学科领域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摘要:我国的文学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当代,都以一定的阶段性和连贯性。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时,社会主义文学的逐渐兴起,其中的连贯性也主要表现在文学制度方面,它的全面构建,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关键所在。而作为有历史特性的结构,社会主义文学当代文学也不是稳固不变的。它虽然在发展中不断的创建着可能性,其中包括了文学制度的参与,同时也有自身的进步,但是在发展中也被历史的规定所限制。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重要机制,文学制度的发展对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文学制度 中国当代文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