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唇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颌后缩,自身发育不足、功能性及医源性的因素均能引起上颌发育受限。我们对唇腭裂患者的颅底形态、上颌形态、上颌与颅底的关系,以及引起上颌后缩的原因进行综述。

  • 标签: 唇腭裂 上颌骨发育 上颌后缩
  • 简介:目的探讨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上颌发育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收治的16例未伴有唇裂的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腭裂组),通过拍摄标准头颅定位X线片,测量相关头影指标,并同时与20名正常成人(正常组)的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其上颌在三维方向上的发育情况。结果男性和女性研究群体中,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以及上颌长度与颅底长度的比值、面中份的高度与全面高的比值、上颌宽距与上面宽的比值,腭裂组与正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上颌的长度、高度和宽度的发育基本正常。

  • 标签: 腭裂 上颌骨发育 头影测量
  • 简介:自1861年Langenbeck以两侧松弛切口减张的原则治疗腭裂以来,该术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充分肯定,但术后易导致颜面部的畸形发育。这种颜面部发育畸形主要表现为上颌的长、宽、高发育受限,引起面中1/3部位的凹陷,形成独特的“碟形脸”畸形。众多的研究证实,腭裂术后松弛切口处面裸露所致的瘢痕组织是引起这一发育畸形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上颌骨生长发育 腭裂术后 瘢痕组织 防治 畸形发育 发育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治疗上颌发育不良所导致的中面部凹陷的应用体会。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结构脂肪移植技术矫正上颌发育不良共418例,其中女性413例,男性5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28.6岁。面中部各亚单位移植脂肪量为泪沟1-2ml,睑颊沟1-2ml,颊中沟0.5ml,颧颊部4-8ml鼻唇沟0.5-1ml,鼻翼基底及鼻旁三角1-2ml,提上唇肌1-2ml,颧大肌1-2ml,颊肌1-3ml,上唇3-5ml。结果185例上颌发育不良患者随访3个月至3年,其中156例通过一次脂肪移植即可使整个中面部由凹面型变成凸面型,苹果肌饱满圆润,达到有吸引力的年轻的自然外观。有12例需要进行二次脂肪移植。结论结构性脂肪移植技术矫正上颌发育不良能够有效获得满意的外观,是一个安全、简单和有效的美容手术。

  • 标签: 上颌骨发育不良 结构性脂肪移植 苹果肌
  • 简介:上颔后牙区牙槽严重量不足是种植修复的难题。常需通过上颌窦侧壁开窗植术获得足够的增量,达到种植修复治疗的目的。虽然上颌窦开窗植术方法已经获得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种植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鼻窦炎、移植的流失、种植体进入窦腔等。本病例报道了1例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植二期种植修复术后1年,在植及种植区域出现上颌囊肿,经手术摘除囊肿后,种植义齿依然在口腔中行使功能。

  • 标签: 上颌窦开窗 上颌骨囊肿 骨种植 术后并发症 继发 植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Ⅲ类青少年不同发育时期上颌三维特征并与性Ⅰ类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37例青少年,其中性Ⅲ类114例,性Ⅰ类123例,根据改良颈椎龄分为高峰期前组(T1)、高峰期组(T2)、高峰期后组(T3)。测量分析性Ⅲ类和Ⅰ类不同发育时期上颌三维特征。结果①性Ⅲ类指标各个发育时期均有性别差异,如上腭长度T1期[男(42.68±1.24)mm,女(41.53±1.39)mm,P=0.018]、T2期[男(46.06±1.34)mm,女(44.21±1.11)mm,P<0.001]及T3期[男(47.95±1.87)mm,女(46.01±1.22)mm,P<0.001]。②T1期上颌三维指标性Ⅲ类小于Ⅰ类,如上腭长度T1期Ⅲ类(41.53±1.39)mm,Ⅰ类(46.14±1.67)mm,P<0.001,这种差异持续至T3期,如上腭长度T3期Ⅲ类(46.01±1.22)mm,Ⅰ类(52.72±1.90)mm,P<0.001。结论①性Ⅲ类男性上颌三维特征各时期均大于女性,磨牙颊倾代偿明显,扩弓时应避免开窗开裂。②性Ⅲ类较性Ⅰ类在高峰期前就表现上颌三维发育不足,早期干预上颌发育可能效果更佳。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不同发育时期 上颌骨三维特征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上颌牵引成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手术效果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上颌牵引成治疗的唇腭裂修复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后,采用经鼻引出上颌坚固外固定牵引支架,牵引3~4周;牵引完成后立即行上颌坚固内固定。对患者术前、牵引完成即刻头颅CT颌面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术前、后各指标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4~25岁。牵引完成即刻上、下颌形态与术前相比,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上牙槽座点前移(10.69±9.01) mm,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角增加(13.53±7.14)°,上牙槽平面角增加(3.97±5.87)°,下颌平面角增加(4.65±3.67)°,前面高增长(5.63±4.41) mm。上颌向前下方移位,中面部突度增加,轮廓获得改善。牵引过程会对下颌位置产生一定影响,15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中、重度张口度下降,在牵引结束进行固定后再配合张口训练,张口受限自行缓解;1例同时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通过关节手法复位、上颌固定及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张口受限和脱位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改良上颌牵引成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能够有效前移上颌,使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改善面部轮廓,并且明显缩短牵引治疗时间,但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张口受限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 标签: 唇裂 腭裂 上颌骨 截骨术,勒福 骨生成,牵张 上颌后缩 三维测量
  • 简介:上颌颧骨区域可提供较大量的皮质,这个区域的块非常适合上颌前牙或双尖牙区域的植.因为可以免去开辟第二手术区域;选用正确的超声外科器械可以使取手术简单而安全。如同传统的上颌窦植.术后并发症很少,5个月后植区域即可植入种植体.且稳定性、美观效果均较为理想。

  • 标签: 颧上颌骨 自体骨移植 病例报告 超声 骨刀 手术区域
  • 简介:目的探讨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所致反[牙合]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0例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的反[牙合]儿童采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配合双杆可调式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结果经3个月至半年,10例反[牙合]均得到矫正,2年以上观察未见错位复发。结论采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配合双杆可调式前方牵引器矫治替牙期性反[牙合],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掌握,效果稳定。

  • 标签: 活动矫治器 前方牵引 替牙期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治疗上颌缺损2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修复后功能良好率87.0%(20/23)。结论通过快速原型技术制造缺损的上颌模型,并按照面部对称原则,设计制作出“修复后”的颌模型,以此为模板,从而精确指导个体化上颌塑形,能有效地恢复患者面容。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口腔修复 上颌骨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71例上颌骨折患者资料分析,以探讨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方法。方法71例上颌骨折患者。60例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7例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术;3例选择保守治疗;1例未治。结果71例病例随访2~24个月,60例手术患者54例效果满意,成功率为90%。10例出现面神经颞支损伤,术后6个月,患者完全恢复。5例出现错颌、前牙开颌,通过颌间牵引和调颌,恢复正常。1例面部塌陷未进行修复。结论治疗上颌骨折的要旨有两。固定方法可分为两类开放复位内固定和颅上颌支架外固定;可根据伤情,择优选用。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效果满意,但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对颌面缺损的修复,视力障碍问题有待解决。

  • 标签: 上颌骨骨折 骨折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修复的方法修复无牙颌上颌缺损的效果。方法:对无牙颌上颌缺损患者进行分类和不同的修复方法,对疑难的单侧和双侧颌缺损采用改良的修复方法。结果:修复后6个月复查,小面积的无牙颌上颌缺损,通过常规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半侧、双侧的无牙颌上颌缺损,通过改良的修复法可以提高修复效果。结论:单纯修复方法可以解决一部分无牙颌上颌缺损的修复;如果有条件,应该增加其他固位和承力方法;患者自身对赝复体的适应能力在无牙颌上颌缺损的修复中很重要。

  • 标签: 上颌骨 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牙颌面畸形往往是复杂的,涉及多个部位,畸形的表现是三维的,因此矫治方案的设计必须兼顾到各个方面。正确的治疗计划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诊断基础上,特别是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疗,需按选定的最佳治疗方案,通过手术切开并移动牙一复合体至理想设计位置,方能达到矫正畸形、重建正常功能和外形的目的

  • 标签: 颌骨发育过度畸形 治疗
  • 简介:摘要本组42例上颌(窦)癌瘤的病例,都未作创面粘膜瓣或皮瓣的修复,均靠粘膜的自然生成修复。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98-2010年间,上颌(或窦)癌瘤行上颌全切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均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自然生成修复满意,无感染坏死,术后随访12年,除未作放化疗且侵犯部分颅底晚期1例存活3年,41例患者存活均超过5年,8例超过8年,3例超过12年,手术时间40-7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600-800ml,38人输血400ml,4人输血600-800ml(包含颈清出血)颈清时作颌外动脉的灌注化疗,部分患者作适度放疗。

  • 标签: 上颌骨,上颌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兔上颌窦外侧壁截术对上颌窦黏膜功能及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成年兔12只,每只兔左侧为实验侧,全麻后切开龈颊沟黏膜,充分剥离,显露上颌前、外侧壁。上颌窦外侧壁截线做20mm×2mm上颌壁及黏膜缺损。右侧上颌窦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2、4和8周处死一组动物。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变化过程及杯状细胞的分泌情况。采用GraphpadPrismv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2周.上颌窦黏膜附着纤毛脱落.且有腺体部分破坏、减少;术后4周。黏膜细胞水肿呈空泡样,黏膜固有层腺体、血管增生;术后8周,黏膜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纤毛上皮减少、排列不完整,形态仍有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侧2、4、8周MUC5AC表达较对照侧显著增加(P〈0.001)。2周时MUC5AC表达最强.4周时表达稍减弱,8周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兔上颌窦外侧壁截术后的上颌窦黏膜分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修复,但与正常结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减轻手术对上颌窦及黏膜的损伤.可降低术后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 标签: 上颌窦外侧壁截骨 上颌窦黏膜 MUC5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