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歌《襄阳乐》起源于六朝时期的长江中游,对唐代诗歌很有影响。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襄阳乐》,宋随王刘诞所作。刘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故歌和云:‘襄阳来夜乐。’其歌曰:‘朝发襄阳来,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 标签: 襄阳 唐诗 《襄阳乐》
  • 简介:《唐代接受史论稿》分类萃集了沈文凡先生的学术论文26篇。分为思想艺术篇(影响传承研究)、实证缉考篇(效拟模仿研究)、域外亚洲篇(日韩越汉诗接受研究)三个部分。《论稿》具有引用材料的广泛性、理论上的创新性、观点的新颖性、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性等特点,对于唐诗接受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 标签: 沈文凡 《唐诗接受史论稿》 广泛性 创新性 新颖性 突破性
  • 简介:题李攀龙编《唐诗选》是明代最为流行的唐诗选本,据今人整理现存晚明清初出版的版本约30多种。晚明时期有不少来自书贾坊肆伪托改刻的《唐诗选》版本被推出市场。本研究主要分两篇文章论述:本篇先指出,晚明坊刻的伪托唐诗选本,与通俗小说戏曲一样,有相近的编整方式,故此我们将以文本分析的角度考察,以图能突显其编纂特色和诗学意义。以此,笔者先以题钱谦益评笺《唐诗选玉》为对象,探讨其"张冠李戴"和"增文释义"的伪托特色,以见社会文化介入文学文本的方式或诠释力量;又将考察题袁宏道校《唐诗训解》,以见其"偷梁换柱"和"文本重构"这两种文本操作和特点。结合而观,则应能具体地展现晚明诗学与社会文化发展中一种独特的面貌。

  • 标签: 伪托版本 李攀龙 唐诗选 唐诗选玉 唐诗训解
  • 简介:《全唐诗》卷八0八收有慧宣诗三首、逸诗两句,道恭诗一首。道恭诗和慧宣逸诗两句都是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召见他俩并出示名贵袈裟时令他俩写的诗。陈尚君先生考证:道恭应该是法恭,慧宣应该是法宣;同卷中另有法宣诗二首,两者应该合并。这个考证有粗疏之处。虽然据不同文献记载的同一件事显示,道恭应称法恭,慧宣应称法宣,但有诗二首的法宣,却不是应称法宣的慧宣,这个法宣是活动在北齐的僧人,两首诗应归入北齐诗,从《全唐诗》中剔除。

  • 标签: 全唐诗 北齐诗 意宣 法宣
  • 简介:生当盛唐,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岑参、高适等诗人是不甘落寞、不主沉沦的,建功立业是他们的追求和理想。建功立业在他们那里,不只是为了报答一姓帝王的“君恩”。抛妻别子,走向远方,才是有志男儿的孜孜追求。

  • 标签: 诗品 人品 王昌龄 岑参 高适
  • 简介:唐诗宋词的鉴赏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唐诗宋词色彩词汇的运用有同色系、对比系或多种混合色彩的形式出现,色彩词汇运用之作用为渲染外界环境,精致主题人物,或融入主观情感,展现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唐宋因时代特点的不同,使用的色彩特点是有差异的,与同期欧洲色彩使用也有区别.

  • 标签: 唐诗 宋词 色彩运用
  • 简介:小学语文教学,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就要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比如近义词、反义词、文学常识的整理与归纳等等,这里我和大家探讨一下有关诗词的复习教学。如果老师仅让学生背一背,默写下来,我认为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唐诗的认识仅限于字面意思,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一、贺知章心中的春天每当春天来临,诗人都会咏唱一番,每个人都会选取独特的视角,来赞美春天。

  • 标签: 复习教学 近义词 文学常识 学语文 赏春 随风潜入夜
  • 简介:唐诗中的铜雀台意象,既传承了汉魏六朝诗的宫怨传统,又体现出以人为本、以情为主的渐变特征。内容方面,由物及人,由史及事,增之怀古咏史成分。艺术上,形象鲜明生动,体裁丰富多样,多代言体,语言极富个性。对讲史平话及章回小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 标签: 唐诗 铜雀台意象 《铜雀台》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著名唐诗《江雪》作为原文文本,采用生态翻译观的三维原则对该诗进行翻译,对笔者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唐诗《江雪》的生态学翻译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 标签: 《江雪》 翻译生态观 三维转换原则
  • 简介: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平仄和对仗上。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所考的五言八韵,童试所考的五言六韵,用的全是仄起格,在对仗上讲究铢两悉称,并且要虚实相生。《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在平仄和对仗上大多契合了当时的考试制度的要求,符合试帖诗在平仄和对仗上对诗歌的要求。因此,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 标签: 《唐诗三百首》 平仄 对仗 科举制度
  • 简介:唐诗宋词研究》课程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模块方向设置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属于中国古代文学范畴。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有效补充与加深引导。本课题针对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弊端而提出一些建议并进行思考。

  • 标签: 《唐诗宋词研究》 课程改革 建议 思考
  • 简介:“我叫马修,来自哥伦比亚,今年24岁。”接受本报采访时,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马修发音吐字抑扬顿挫、近乎标准,让人不禁好奇:这个来自南美洲的大男孩,与中国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缘?其实,曾关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人应该对马修有印象。当年,从97个国家的133名选手中,马修脱颖而出,赢得了美洲洲冠军。

  • 标签: 汉语教育 海外市场 新闻动态 文化交流
  • 简介: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课堂逐渐实施。高中语文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能力和汉语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宋诗词鉴赏是现阶段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高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基于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的教学现状,新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唐宋诗词鉴赏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机制体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 标签: 唐诗宋词 高中教学 鉴赏能力
  • 简介:曾几何时,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墙体斑驳的古民居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端详,心里默默揣度着这个房子的历史有多么久远,建造房子的人何以创造出如此独特的营建技艺,曾经在里面居住的人们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雨,如今又去向何方。曾几何时,听着自己所讲的方言时会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感,同时也感慨先人对语言的创造能力多么强大,可以用如此生动的词语或语句来表达一个物件,一件事情、一个过程,以至于我坚持让孩子和家人尽可能地用方言求交谈。至少在我的孩子这一代,我不想让方言只存在于文字记载。

  • 标签: 传统 创造能力 文字记载 古民居 自豪感 方言
  • 简介: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唐诗被译为英文,而唐诗的诗体形式和意象加大了翻译难度。本文将运用“动态对等”理论,评析、比较李白《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本,从“动态对等”理论探讨唐诗英译。

  • 标签: 唐诗 英译 《送友人》 动态对等
  • 简介:一轮玉盘被别在夜的秀发上,给如瀑的黑镶上了一抹光。古人望明月,今人望明月,是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谁又曾知晓,在那淡淡的一轮月里,藏了多少秘密?

  • 标签: 传统 明月 古人
  • 简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学为视角,对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内涵、关系进行解析;论述了传统武术是以武术技艺为核心的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传统是武术文化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精神;武术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武术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两者构成了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献策献力。

  • 标签: 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 武术传统
  • 简介:研究从许渊冲提出的中诗外译"三美"的标准出发,通过对"三美"的理论分析,以柳宗元《江雪》四种英译为例,从审美的角度来对比分析四种古译诗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具体表现以及译者的意图,让译诗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音、形"之美,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领略我国诗歌特有的魅力。

  • 标签: 意、音、形 《江雪》 译诗